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转变

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转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④教师是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学生的角色和相应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与转变教学方式是同步和一致的。例如,转变教学方式即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认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完全否定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意味着要破除接受式学习一统教学的局面,建立师生互动、以学为主的探究性学习,进而形成两种学习方式互补、

二、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转变

教师角色(teacher roles)是指教师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的角色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对教师角色的发展进行指导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不断地理解、体验、感悟、完善的过程。

教师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代言人,被天然地赋予了权威的地位,这成为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也是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和期望,这种期望在传统社会里所演化出的教师行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平等与自由成为追求的理念,现代教学的中心发生转变,教师的权威有所淡化,社会期望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也迫使教师进一步丰富教学的角色,从传统的教授角色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角色,他们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引领学生进行终身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具有了一系列新的角色——教学的管理者、评价者、研究者、开发者,教师角色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教师的角色

如何看待教师的角色,目前有不同的认识,下面两种可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1)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标准

①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②教师具有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和管理员角色。③教师具有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④教师是榜样、模范公民角色。⑤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⑥教师是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姚本先,2004)

(2)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标准

①传授知识,包括三种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研究型与反思型教师,是信息的构建者和支持者,媒体咨询的咨询者,信息整理的引导者。

②发展能力,包括三种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人,是引导学生具有探索意识的人,是引导学生学会实践活动的人。

③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承担的角色有:是情感的支持者,是生活的示范者,是道德的监控者,是纪律的监督者。(周青山,2003)

上述看法反映出的共同点就是从宏观和整体上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变化,它突破了我们以往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观念,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内在价值。教师的教学角色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外显性与隐性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条件,加强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学习环境。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学生的角色和相应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与转变教学方式是同步和一致的。

2.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是要改变过去偏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状况,除了继续完善传统的记背、诵读等学习方法,还要加强学生合作、讨论的学习意识和技能,重视思维技能和交往技能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的重点是要重视以往所缺失的部分,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探究、研究等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要更多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对于接受性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只是在适用范围和学习层次上有所不同,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问题为主,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这类学习的关键;第二,过程为主,它们都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第三,发展为主,它们不是直接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更多地帮助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目标不拘于知识技能,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要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倾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弥补现代教学缺失的一块,最终完善教学方式。但是,在转变教学方式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偏差,即认为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被取而代之。例如,转变教学方式即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认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完全否定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这会导致另一种极端,对教学方式的转变心存疑虑和困惑,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习惯,不愿意认同新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教学方式的转变呢?

要辩证地分析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美国的奥苏贝尔对接受性学习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认为,接受性学习是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提供学生的学习,不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学生需要做的是理解、记忆或整合所授内容的知识,将习得的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就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接受性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的和无意义的学习,另一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决定这两种学习的关键是学习主体的态度、目的、方法、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条件,教学特点是重教师的讲授,重知识的掌握。

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规律、生成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过程。它以解决问题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核心,强调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与探究性学习类似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都看重探究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态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几个条件:第一,教师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第三,适宜的学习材料;第四,必备的工具、技术等硬件设施。

要辩证地运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着各自的优势,接受性学习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学习,更能实现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性学习适合于高层次思维目标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更有效。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相应地,它们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所发挥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脱离了它们适用的条件,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抛弃接受式学习,而是要改变那种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形成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教学方式意味着要破除接受式学习一统教学的局面,建立师生互动、以学为主的探究性学习,进而形成两种学习方式互补、平衡的教学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