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与应试博弈的见证者

素质与应试博弈的见证者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张皮,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教育无法良好衔接。现在有一种趋势,好像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让学生唱歌、跳舞;应试教育就是题海战术,完全变成了两种教育。与小学老师相比,中学老师要背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压力。

第二节 老师:素质与应试博弈的见证者

目前,我省少数高中眼睛只盯着“高考科目”,有的高中数学每周开7节,语文开8节,平时时间被语数外等高考科目“占满”,学生没有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使得高中课改的“主力课”——“研究性学习”徒有其名。与此同时,少数高中玩起“文字游戏”,在课表上列着“语文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等,打着“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的幌子,做应试教育的事。

——《楚天金报》2010年1月13日

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三班主任丁利坚自杀了!“当毕业班班主任,压力是最大的。升学率、考进重高的人数指标,一条条直接就压在班主任身上。”丁利坚的另一位同事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学校给丁利坚的指标是两个重点高中。“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升学率还是一把无形的剑悬在头上。”丁利坚曾经的同事、现任开化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的徐国勤说,“这把剑让学生倍感压力,老师们又何尝没有呢?”

——《钱江晚报》2009年7月13日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武汉市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将“痛改前非”,再也不“减负”了。这位老师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她所带的班过去各科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列,从上学期开始,她按照“减负”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可“减负”之后班级成绩下滑,在期末统考中,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组倒数第二。

——《深圳晚报》2002年2月27日

当媒体和教育专家在为学生减负鼓与呼时,硬币的另一面——教师的沉重负担却语焉不详。就在笔者写到这里时,刚刚聆听了一位朋友的真情控诉。她是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化学老师、班主任。中考在即,学生已经没有了周六周日,每周就这样连轴转。来自学校的升重点高中的压力,来自学生管理的压力,让她连中午几个朋友在她学校周围一起吃顿饭的要求都拒绝了。她说,我就想中午简单吃顿饭或者不吃饭,在办公室并两把椅子躺一会儿。

2000年7月16日,徐友渔先生和几位学者在中国行政学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教师相聚,在《教师之友》杂志和“中国基础教育网站”编辑的主持下,探讨中国教育的严峻形势和诸多问题。在同年8月9日《中华读书报》上,徐友渔先生记述的事实触目惊心。

首先在会上发言的是来自山东的周老师,会议的主题长久围绕着他提出的话题进行。周老师的发言和《教师之友》编辑的调查向我们表明,农村地区的课堂被两大阴影笼罩,这就是:体罚与作弊。

我飞快地翻阅着几十张学生对调查采访的回答,每一张都是控诉和呼吁。挨打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老师布置作业有时居然会叫同学抄写同样内容达到上千遍,写不完就打。除了一般的敲脑袋,还有令人震骇的花样翻新,例如蹲马步、踩冰水、在雪中爬、睁大眼睛看太阳等等。

据周老师介绍,作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高达百分之百。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不但默许,而且公开提倡和引导。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道德感,都失去了爱心?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不论是打骂,还是纵容,甚至教唆作弊,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再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而实质上是老师们不得不为,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策: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于是,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搞数学,英语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下岗。

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把分数和什么“率”搞上去,最后的一着就是考试时作弊,学生会做就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不会做就暗示,甚至教导。

学生要高分,老师比学生更要高分。说到底,是那个愚不可及的考核标准要高分。在高分要求的重压下,各种匪夷所思,有悖教育宗旨,甚至伤天伤理的事都发生了。这既是当事者的素质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来自上海的柳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1]

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目前在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到了初高中再“掐着学生的脖子”搞应试教育。因此,小学常指责中学:我们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被你们摧残了;中学对小学的指责则是:你们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合格。更严重的是,小学和中学之间发展到了彼此不信任、彼此不认可的地步。一位小学老师介绍,他们区小学六年级最后一次考试竟然有中学老师要求来监考。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张皮,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教育无法良好衔接。

现在有一种趋势,好像一说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让学生唱歌、跳舞;应试教育就是题海战术,完全变成了两种教育。其实,学生应试能力不也是一种素质吗?素质教育学生就不考试了吗?正是有这样的误解才使得老师们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抓什么,“只好盲目地像搞运动一样地搞教育”,这样的老师当然快乐不起来,素质教育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与小学老师相比,中学老师要背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压力。为了中考、高考,老师和学生已经一起战斗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了。一位老师说,现在都说不考试、不排名,可是期末的那次考试,就是和平时的测评不一样。哪个学校考完了,不在私底下给各班算算平均分,不给学生们排个队。而且不算分、不排队也不行,这还是对老师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各种活动小组:学画画的、学唱歌的、学舞蹈的……最初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时间长了老师们不干了。因为这些活动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对自己的工作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做了些调整:凡是搞了活动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综合量化”评分中加上相应的分数,这个分数被老师们称作“小分”。

搞活动、加分;再搞活动、再加分。逐渐地,搞活动成了评价老师的一项指标。于是,每个月又多了主题活动,每学期似乎还要有艺术节,还有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运动会……“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学生的兴趣变成了负担”,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很多学生现在只愿意参加那些刚刚兴起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没分”,还带有活动本来的味道,而活动一旦被固定下来也就变味了。为了挣分而搞活动,老师的热情变成了压力。一位老师说:“我们就怕学校重视某项活动,越重视就越可能变成‘小分’的一项,就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老师们除了为学生分数这样的“大分”奋斗外,还要为“小分”奋斗。

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老师压得喘不过气,而现在素质教育也已经带上了应试的味道。一位教育界人士感叹:这些奋斗已经让老师们筋疲力尽了,其他与“分”无关的事他们根本无暇顾及。现在的基础教育可以说走入了一个怪圈,绕来绕去都绕到了应试这条路上。专家说,如果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不解决,再好的理念也会被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毕竟制度是做事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