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在实践中不能把整个教育区分为哪些是应试教育、哪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只是教育在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需求时具有的两种教育倾向性,二者在教育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不存在绝对的对立。素质教育也包含了应试教育的因素,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5]

(1)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3)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大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素质教育的作业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应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8)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9)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10)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以升学率为标准,以考试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的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二者的联系

陈旭松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绝然对立的两种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不能把整个教育区分为哪些是应试教育、哪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只是教育在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需求时具有的两种教育倾向性,二者在教育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1)应试教育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试教育也同样培养学生的素质。应试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就是培养其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通常是,一些具有高升学率的学校,其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社会对这类学校的评价也较高,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渗透了素质教育的因素。

(2)素质教育也包含了应试教育的因素,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包含:①人文素质,即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德。这反映在考试上,可以看出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和考试中的行为。②文化素质,即掌握和积累知识。这一点正是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考试仍主要以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程度为主。这种倾向也许有其局限性,但却与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不矛盾,甚至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手段。③基本技能,即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换言之,应试能力实际上是以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应试能力的高低,在于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高低。很难想象一个思维混乱、不善于分析、表达不清的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