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本书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界定与现有界定略有不同,同时参考郑晓齐、王绽蕊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界定,作出如下说明:第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指处于大学纵向结构中的底层,是一种基本构成单元,不能再拆分成更小的基层组织;第二,单独的组织成员不具有组织的特性,不能归为基层学术组织,即使在实际当中经常有“单打独斗”的现象。第三部分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进行了分别研究。

1 绪 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又是知识生产的主力军,卡斯特斯(Castells)教授把大学喻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发电机”。基层学术组织是构成大学的细胞,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还具有其他学术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等。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这些优势,构建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效率的运行模式,已成为优化大学学术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能够针对基层学术组织内外部治理机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基层学术组织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作用机理或者基本规律,就能够找到问题并进行弥补,构建能够发挥基层学术组织效率的运行模式,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健康、快速、有序成长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战略途径,提出治理建议,从而促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成员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现代大学

本书中所讨论的现代大学,并不是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学,如从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本科院校,从职业学院到网络学院,等等。本书将现代大学首先界定为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现代大学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具有培养人才、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本书所指的现代大学,应该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与学位教育,具有多学科和综合性办学体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更重要的是,现代大学应该能够肩负起知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甚至成为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引领力量;能够实现在自觉、自主和自治中持续、优质和快速发展,并在获得自身进步、社会声誉与地位的应然中践履净化自己、复兴民族与强盛国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优质教育和科研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及其建设创新民族与国家的战略性命题的提出,建设世界高水平现代大学的历史重任迫切地摆在了高校的面前(邓和平,2010),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承担我国世界高水平现代大学重任的主力军,因此,本书以研究型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典型代表,并进行探索和讨论。

1.2.2 基层学术组织

在已有研究中,陈何芳(2003)将基层学术组织界定为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向东春(2006)以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为目标而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协调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大学基本实体来界定基层学术组织。王绽蕊、张海英(2007)指出它们是以高深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以专业知识为界限、以科学为基础、以师生互为主体,是具有共同目标、信念、对成员有较高要求的学术共同体。这些界定虽然道出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一些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基层学术组织范畴的界定比较模糊。为了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本书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界定与现有界定略有不同,同时参考郑晓齐、王绽蕊(2009)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界定,作出如下说明:第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指处于大学纵向结构中的底层,是一种基本构成单元,不能再拆分成更小的基层组织;第二,单独的组织成员不具有组织的特性,不能归为基层学术组织,即使在实际当中经常有“单打独斗”的现象。因此,具有组织化形态和特征的团队,才纳入本次基层学术组织研究的范围内。

1.2.3 学术组织成员

本研究所指的学术组织成员,主要是指供职于大学且归属于某一基层学术组织之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科学可以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是调查研究或实验,也可以是现象分析,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生命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及教学工作等的人员都可以是基层学术组织的成员。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学者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越发深入,只有探寻到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合理科学地调整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和影响大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促进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发展,回归大学本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转移到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创新问题的研究上。例如,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探索,实行了教授研究室制度,为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配备教授研究室,并将教授研究室作为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来加以建设(赵大宇,2004)。

本书的研究以“历史回顾—现状分析—理论研究—政策建议”为逻辑主线,重点关注的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问题。该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之一(郑晓齐等,2009)。

按照研究的内容体系,本书的8章研究内容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概念界定和对国内外大学学术组织运行模式的演进过程和治理特征进行回顾与评述,发现可深入的研究方向,厘清研究的立足点和切入点。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稳定性与合作条件,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基层学术组织协同竞争模型和合作创新条件,并进一步对不同知识位势下基层学术组织的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后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进行了分别研究。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内部治理的研究中,本书围绕基层学术组织的激励与监控问题,对国内外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管理模式差异对科研绩效影响及其差异,归纳了不同学术组织管理模式多样性的核心相似要素。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外部治理机制研究部分,本书主要对教育科研体制的外部化进程、学术组织的社会职能确立和学术组织与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科研体制运行外部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宜学术组织发展的国家教育科研体制,促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第四部分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建议,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3.2 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问题,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大学的内在结构是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的产物,它决定着大学的形态和功能(赵大宇,2004)。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构成大学的细胞,因而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是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高大学学术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有效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和创新运行模式,这也应该是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本书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为主线,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广泛参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管理实践经验,深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内部,从基层组织的合作激励、知识位势等视角,对基层学术组织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和构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望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1.4.2 研究方法

本书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演进与治理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学术效率为目标,提出了构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的对策建议。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对大学学术组织运行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和学术组织内外部治理的国内外比较部分,大量使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它是帮助我们厘清思路、找准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前提和基础方法。

(2)比较研究法。在比较中发现差别并总结和解释差异,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典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模式、治理机制发展历程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对本书的研究起借鉴作用。

(3)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通过理论来深入分析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和预期结果。本书应用了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规范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4)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使得研究更加切合实际,措施建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书在研究中还运用了调查研究法,结合笔者的管理经验,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1.5 研究特色

本书研究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多数研究都是从比较宏观层面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本书以博弈论为基础,深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内部,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成员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模型,揭示了促进基层学术组织稳定性的微观因素,对现有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

(2)本书从知识位势角度,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部治理,特别是激励进行了重新解读,并提出构建适合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模式,不但要考虑外部机制问题,同样也要考虑到基层学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差异,这样的运行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提高基层学术组织的效率。

(3)本书围绕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特征,探讨了关注行为和组织特征前提下的激励。另外,本书不但系统地回顾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同时还指出现有运行模式的不足,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治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指导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