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要点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要点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有的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搞研究就得有个叫得响的课题。这些都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是专业研究人员无法比拟的。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将一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套上教育科研的标签,降低对教育科研的操作要求。

第二节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要点

一、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课题选择

世界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前进发展的,科学是在提出一个个问题,研究一个个问题,攻克一个个疑难中创新发展的。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联系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确立过程首先要明确科研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科研问题,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使问题不过于笼统,不过于超前,使其范围确定、含义确定,问题具体明确,在当前的条件下能够实施。

(一)教师教育科研的课题来源

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有别于专家课题,教师研究课题的来源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教师研究课题从哪里来呢?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

如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这一问题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虽然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中新的问题也会不断产生。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发挥教师的优势,对提高教育质量,能产生最直接的效果。

(2)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

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中也碰到了许多困惑。如:如何理解“生活化”?有的为了上好有关沙滩的内容,搬来了沙子放在教室里;有数学教师在上“元、角、分”时干脆把数学课堂变成了大卖场;这些做法看似“生活化”了,可实际上却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如何理解“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是否意味着放弃原来的讲授法?是否每堂课都要用“探究法”、“合作学习”?由于对这些问题理解的困惑,使得有些教师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该“合作”的地方在“合作”,无须“探究”的却在“探究”,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在的教材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惑,如四年级思品第一课《社区里的设施》,要求上两课时,可是教材中要完成的内容包括:调查自己所在社区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以“我的社区”为主题办一个班级小展览;观察社区中老人一天中都使用过哪些设施;编写社区里爱护公物的小故事,并在班里交流;以“学校的设施是否应该对外开放”为主题组织一次班级辩论会。除了以上五大块内容外,还有一些小任务。我们想,这些内容怎么可能在两节课完成呢?四年级学生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教师真的组织学生去做这些活动,那么又用什么时间来学习其他课程呢?显然,这样的新课程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惑。新教材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好多。其实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学生的变化也给我们教育带来新的困惑,这些困惑都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来解决。从责任的角度说,现在的学生从出生起就由两代人宠爱着长大,长辈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活中什么事情都由长辈给他们安排好,使他们缺乏自己负责的意识;就纪律观念来看,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有得到约束,因此学校对他们的约束也受到影响;社会物质环境太丰富了,诱惑源太多了,使得小学生对学习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以上这些新的困惑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而只有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们的教育才能更有效。

2.从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中来

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新的研究动态,有新的猜想、设想,有新的科研成果,也有新的理论见解,这些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从中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教师要养成关注教育改革,善于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如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学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后,就想“数学的情境”是什么呢?他按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后来总结出一套小学低段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在刊物上找课题,在看书时想课题,这是教师选择课题的好方法。教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心中也时不时地产生新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却一时又不能转化为课题,形成了思路的阻塞。在这种情况下,看点资料往往会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问题在这里”。

在学习教育理论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时,只要我们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就有可能把已有理论用于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或者转化移植,发展已有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或者发现理论之间、理论与经验之间、理论与已知事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出课题进行研究。中小学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他人经验,学习他人研究方法,参考别人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课题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二)教师选择研究课题的误区

1.贪大求全,选择无法操作的课题

有的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搞研究就得有个叫得响的课题。这些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认为题目定的越大越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选的课题内容过于宽泛,实验周期要么太长,要么太短。研究过程难以驾驭,听起来响亮,做起来无从下手,最终不了了之。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研究的目标上,不要刻意追求纯理论的研究,也不要追求过程的十分精密、结论的十分严谨和超前,而是要重视研究结果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推广性。处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和广泛的选题场景,如置身于教育科研的沃土层,面对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最了解教育教学中的矛盾所在,最熟悉教育对象,便于得到学生的支持与协作,能及时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某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是专业研究人员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我们有了强烈的科研意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是很容易选准研究方向,并且能正确选择出研究课题的。

2.随心所欲,认为什么都可成为课题

我们说教育科研并不神秘,研究课题就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但并不是说我们所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教育科研。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将一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套上教育科研的标签,降低对教育科研的操作要求。有的教师谈及教育科研时,说“问题就是课题,工作就是研究”,“我们每天都在搞教育科研”,等等,话听起来好像没错,但如果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把日常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都冠以“科研”的头衔,那么,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就研究了几十年,又研究出了什么成果?为什么教学还是老样子呢?如果这也叫做研究,那么研究与不研究又有什么区别?研究一定是在工作,但工作不一定是研究。我们提倡教师树立“工作加研究”的思想,就是希望教师能够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科研的高度来认识,用科研的方法来对待我们每日重复的工作,只有这样,选题才不会信马由缰,对科研的态度也会严肃许多。

3.追求时髦,盲目研究热点问题

搞科研不是赶时髦,一哄而上;也不是图虚名,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选题时脱离教学实际,盲目追求热点,不联系学校实际,不顾自己的研究能力,总是赶着热点去提出课题,认为这样的课题容易被立项。还有的老师选题时没有广泛地查阅资料,不了解前人或同代人对这一课题已进行过哪些方面的研究,已获得哪些成果,其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无新突破的可能等。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选题,选题后又提不出假说,更谈不上制订研究方案。这就是许多老师为什么选定了课题却又写不出立项报告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教育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不论是否有人研究过,有无科学结论,都可以进行研究,但如果仅仅是重复性研究,则大可不必。因此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注意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用来改进和推动自己的课题研究。

4.有名无实,把教育科研作为功利来追求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做课题无非是为了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帮助自己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如果研究的成果给别人以借鉴,那就更具有研究价值了。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搞课题研究认识模糊,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是为了应付学校考核、上级检查,或是为了评职称而草率选题,急功近利,把教育科研功利化。虽然确定了研究课题,但却只是个题目而已,既无内容,又无实践。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至少定一个课题,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束之高阁。时间久了,连教师本人也忘记自己还有一个什么课题。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有志于教育科研的人所应有的态度。教育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科学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实效性。我们进行的任何一项研究,都要能起到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前,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不为个人名利所困扰,踏踏实实地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认认真真地研究。

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法选择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就难以将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发挥研究指导实践的作用。美国学者斯坦豪斯曾就此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以上所述强调教师必须是个研究者,只有教师参与研究才能改进教学。那么教师是如何参与研究的呢?我觉得教师的研究是有别于专家研究的,无论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上都与专家研究有所区别。

(一)研究方法以可操作性强为首要选择标准

教师可选择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很多。调查研究法是教师用起来较方便的方法。为了调查学生双休日是如何安排的,只要出一张调查问卷分别找各年段的班级填写,回收率应该非常高,这是教师用此方法的有利之处。实验法也是教师研究常用的方法,在确定实验因子后,在自己的教学班里进行前后对比实验,验证取得的效果;同时教几个班的教师还可以搞对比班实验,在其中的一个班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新的教学内容,看看两班最后的成绩如何。经验总结法也是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好经验,一条条理清楚,寻求一定的理论支持,写成经验总结类的文章。行动研究法是近年来教师用得最多的研究方法,因为该方法与教师的工作结合得更紧密。相比较教师采用比较研究法或文献资料法来研究的就较少,这都与教师的工作实际有关系。

教师选择研究方法以自己能操作的为主。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均未进行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只不过是听了几个讲座,自己看了几本书,对教育科研知识懂得并不多,这就限制了教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他们只能寻求自己较为熟悉的方法来研究。从职业的特点看,中小学教师平时的工作量较大,除了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绩心中有数外,大部分教师都得尽力教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他们确实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研究上。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总喜欢选择那些自己理解的,用起来比较方便的研究方法。

教师研究方法实用性重于规范性。按理说研究要讲究科学性,科学的研究必须要有相应的规范,如实验研究中就应考虑样本的规范、测量的规范、数据整理的规范等,但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并没有多少规范。一是对规范本身的了解不够,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组织研究,如调查“入学新生掌握100以内计算能力”的情况,到底该取多少样本?如何分布?许多教师都不具备这些研究所需的专业科研知识。二是对研究方法知识的缺乏。如数据的整理知识教师就非常缺乏,大部分教师都不能正确地运用Z检验、T检验等,教师反映的数据都是浅显、易统计的。再比如出调查卷这一知识,到底要出几种类型的题目,要出几题?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但碰到具体问题时,往往无能力去规范。第三个原因是无时间规范。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有时就是想去把研究做规范都来不及。

这些原因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常常是非规范的,易操作的,但这决不影响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教师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实践中的成效可以用多种形式反映,即使难提供翔实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描述来反映。

(二)行动研究是教师研究方法的首选

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方法。行动研究是教师首选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有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

其一,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校长、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其二,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合作。这种研究间的结合和合作,一方面使得中小学教师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感情;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可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其三,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这种研究与平常的实验研究有着一定的区别。

2.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有研究者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第一个环节:计划。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又是行动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计划必须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要允许不断地修正。

第二个环节:行动。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

第三个环节:考察。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由于教育教学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许多因素又不可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可能全部控制,因此,考察在行动研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考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

第四个环节:反思。反思这个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反思这个环节还包括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改的意见。

当然,行动研究也有各种规范和要求,但因为它是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所以很受教师的欢迎。我们从教师实际出发,简化了该方法的一些要求,如果没有专家指导,我们就以科研骨干教师来代替,研究的过程也视教育教学实际展开,全程监控、及时修正。在行动中研究,让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中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青睐行动研究的重要理由。

三、教师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教学,促进学生与教师自身的成长,这一说法并不是反对教师多出研究成果。应该说教师研究成果的产生更有利于教学的改善与教师成长,当我们把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表达出来时,就等于积累了好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一定是改善教育教学的经验。这些成果一方面起到经验推广作用,另一方面能对教师进一步研究起到借鉴与激励作用。我们要鼓励教师出成果,评奖、发表都是教师表达成果的方式。教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研究报告

在个案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后撰写研究报告,其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可靠性要以确凿的事实与科学的操作为基础。在撰写正式的研究报告之前,研究者必须对通篇内容作精心设计,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内容表述、每部分叙述什么内容等,都要作缜密的思考。先列出提纲,在拟定提纲的过程中,要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比较、提炼,作必要的取舍和增删,精选最有价值的论点或论据。有了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全局着眼。拟定初稿时应分别考虑以下问题。

题目尽可能反映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和注意。确定研究题目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处理好题目与研究课题的关系。一方面,研究报告的题目常常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但是,有时候由于在研究课题的名称中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的限制,使得课题名称显得比较冗长,这时可以另立题,而把具体的内容用副标题的形式表示出来。第二,要处理好题目与主题的关系。题目和主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报告的内容。题目是报告的标签、名字,主题指报告的中心思想。有的教师为了引人注意,取的题目非常漂亮,可是题目与主题的联系太松,以致看得人一头雾水。第三,题目不要太大,太笼统,或用夸大的字眼命题。有人喜欢用大题目,似乎认为题目大了,研究报告的分量就重了,结果是名不副实,同时也难以深入下去。第四,题目不要太长,应尽量醒目。我国国家标准曾在有关论文编写格式的要求中,对题目的长度作了要求: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

研究报告的前言部分,要说明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言应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要拖泥带水。前言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部分,也可分列为“研究背景”,“研究指导思想”等。

正文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占研究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各类研究报告的“个性”主要在这部分得到体现。研究报告有几类:调查报告要写明所调查问题的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经验总结报告要指出具体的经验是什么,要对经验进行分析、归纳论证,指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实验报告要写明实验对象、实验类型、实验变量的操作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结论部分可归纳为几点:自己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个研究,下一步应深入研究什么问题。这部分要简洁。

在研究报告全文结束后,还要注明参考资料,其中包括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与课题有关的主要书刊、文献的全部目录。

(二)论文

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只要对研究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或新观点,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新结论,或站在新的高度对原有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都可以以论文的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

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六个主要部分。

1.标题。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向读者说明研究的问题及意义。标题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点明题意,也可以不点明题意,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一般应符合三个方面要求。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能反映研究方向、范围和深度;二是文字简练,具有新颖性;三是便于分类,也就是说,不仅使人从题目上能判断属于什么学科,而且能抓住该研究课题在这一领域有关问题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及特点。

2.内容摘要。摘要是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与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简介。其作用在于使读者通过这段概括简洁的文字,了解全文的主题及主要内容,从而决定是否值得读全文。一般的论文摘要字数为200~300字左右。

3.序言。序言(引言、前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序言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对该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理论的完备性及研究方法科学性的评判分析。二是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三是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序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开宗明义,条理清楚,据理分析,切忌空泛、含糊其辞或言过其实。

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正文部分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主要讨论取得成果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严谨的研究过程,以事实材料和数据说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更着重于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或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论证,显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教师研究论文要注意材料的可靠性,理论运用的合理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要抓住本质,分出层次,条理清楚。

5.结论与讨论。结论是围绕论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证明后得出的结果。讨论主要阐明研究结果的有效度和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并指明该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6.注释与参考文献。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应有准确的出处,以便于读者查找。

(三)研究案例

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教育研究中独具特色的成果表现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教师留意加以观察的话,都会发现一些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叙述了教师或学校管理者面对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存在的多种可能的取向,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教师把这些案例记载下来,也是研究中反映研究进展等情况的重要方式。

1.案例的特征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展示和反映的肯定是个事件,否则就不成为案例,但是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问,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成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如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故事要有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断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件的描述,但并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例条件。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说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

2.案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研究经历的机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也就是对其研究生涯的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的记录和摹写。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教师无限的生命力。

第二,案例的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研究中的难点、重点。一般来说,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教育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整理、记录案例时,就会强化思考这些问题或困惑。会对这一事件有进一步的认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如何才能解决?”在思考中,教师对问题的认识会逐步明显起来。教师经常地记录教育教学中的事例,使它们转化为一个个案例,那么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也会逐步加深,教育教学能力及拟定案例的能力均会有较大的提高。

第三,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要成长,需要时时反思,而以前许多教师只是在期末写总结时才会反思自己的工作,那样的反思既不及时,也不深刻,因过去的时间较长,内容较多,只能是笼统的反思。案例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能扭转这种现象,要写案例就必须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思考,用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作深一步思考,教师的思考就有深度了,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经验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平台。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平时教师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中写的是教师各自碰到的难题或事例,这些事例经过整理后又加进了作者的思考,教师之间交流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相互促进。他人的案例中的事件也许我也碰到过,可是苦于没有找到应对之策,看了这个案例后引起了我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我也有了信心。同进,自己的案例也会提供给别人以思考。教师案例交流的平台能针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可读性,参考价值更大。

3.案例写作的步骤

教师撰写案例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

教师尤其是教师群体在初学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步骤:

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案例描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涵盖了哪些内容?你对这些案例有何认识?在你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第二,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考虑一下:这些案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它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案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案例中有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三,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第四,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眉目清晰。第五,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第六,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按以上步骤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写作案例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