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指导课外活动

怎样指导课外活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以来,我国为了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地培养人才起见,乃有开辟第二课堂,或加强课外学习活动的倡议。“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是来源于个别差异存在的信念与观点。这在教育方面,为着要适应个别差异,各自发展所长,因材施教的措施,乃有必要。

第四节 怎样指导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安排

学生课外中的学习可有多种益处,如利用闲暇时加添学习机会,各自的求知欲望可以获得满足,并能适应个别差异,各展所长。

1.利用闲暇时间计划学习

一般情况下,每日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就随意活动。有的喜欢课外读物,这自然是利用暇时寻求上进的好办法;有的玩球作体操,或弹琴练音乐,这也是健康的娱乐;但有学生爱闲谈、争吵、以及它种不正当的活动,久之成为习惯,则不独浪费了时间,而且对于人格品德的形成,确有不良的影响。过去的学校,只安排正规的课堂学习,而对课后的时间,如何善为利用,没有放在教育计划中。

近些年以来,我国为了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地培养人才起见,乃有开辟第二课堂,或加强课外学习活动的倡议。这种倡议,确有实际的意义与作用。一则由于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仅限于课堂内授课的时间,殊嫌不够。如若要加以补充,那就只有在课外的时间里想办法,怎样善为利用,不能单从学生的自由活动着想,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进行计划的安排,尤有必要。

心理学家拖然士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曾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珍惜自己的观念,随时将自己想到富有创造性的观念记下来,遇必要时,加深意义,进行研究。这是很有实效的指导。

利用正式工作以外的时间,来思考一些问题,有很多科学家都留下了很好的范例。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洗澡时,忽然想出了一个久思未解的难题,而从澡盆内跳出来的故事。19世纪中叶,客扣尔当睡眠时,在他心眼前突然显现苯的原子结构,由6个碳原子与6个氢原子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因此而发明了笨,这在化工方面用途很重要。

在类似的情况下,上世纪之初,法国的数学家坡应克尔当在他登上公共汽车时,一个搁下以久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闪电似的在他眼前涌现出解决的线索。此外,还有文学家、戏剧写作家们常在海滨散步,或在山上远眺时,想到许多新奇妙绝的创作内容。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学家、文学家、故事写作家们对于创造发明的新设计,不都是在办公室内书桌旁正襟危坐时提出来的,而往往是在旅行散步、洗澡、理发等场合中,利用闲暇时间,思考问题,由于顿悟作用,而产生出优异的创造性观念来。珍惜这样的观念,加以研究,扩充与修饰,往往可以达到意外的成就。

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地安排其恰当而合理的学习活动,每日习以为常,则学生们必定欣然从事,而有进步。

2.激发求知欲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能力较高的学生,求知的欲望亦较强,而对于学习亦较感兴趣。实际上,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乃系同时产生、相互促进的两种心理功能,而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先决条件。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起其学习兴趣,教师安排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当注意两方面的作用:一为学生的志向,另一为社会的需要。这二者虽有主观与客观的区分,然而对于学习,皆可起决定性的作用。

(1)符合学生的志向

教师安排学生的课外学习作业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志向是在哪一方面。假设他的志向是想将来成一数学家,则应为他配备数学方面的学习问题。这类的问题就可激发他的求知欲望,引起他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欲望与兴趣,便会具有持久性,继续不断地发展,将来的成就,必有较大的可能性。

(2)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师为学生安排课外学习作业的时候,如果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亦可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而努力求进,正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是我国的迫切需要。教师可藉此激发学生努力的热忱,提高将来尽力作贡献的志向。

实际上,求知欲强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必感兴趣,内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驱力,刻苦学习,追求知识。教师当设法供给适合学生程度的大量资料(包括书刊与研究报告)和学习机会(包括观察、实验、讨论与阅读),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这种求知欲望与学生兴趣,便是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酵素。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是来源于个别差异存在的信念与观点。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遗传概念,以及费希纳与韦柏的感知觉阈限研究等的揭示,对于人类的个别差异,才有所肯定。这在教育方面,为着要适应个别差异,各自发展所长,因材施教的措施,乃有必要。

关于学校课堂教学应该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过去曾有多种实验,但多未获得所希望的结果。本世纪初期,美国曾有适应个别发展教学的道尔敦制与文纳特卡制,结果因为教师在时间与精力上皆不经济,而且学生没有集体学习活动,对于人事的交互作用,与群体激励的影响,均感缺乏。是以,这种极端的个性适应的教学,尝试未久,即告终止。

之后还有一些比如按年龄分班,按智龄编级,或按学科分组等办法。其结果,皆不妥善。分班以年龄为根据,则一班学生中间能力的差距甚大,统一教材殊难生效。编级以智龄为凭藉,学生们的能力,在表现上似乎相差不远,可是年龄相差悬殊,学习的经验各不相同,学习的步调,各异其趣。按智龄的编级,其生龄在年长与年幼方面比较起来,作为聪明的指标,不可同等看待。比如两个学生,出生的年龄一个15岁,一个10岁,他们在测验分数上所得的智龄都是12岁,则这两生的聪明程度并不相等。转化为智商年幼的为120,属于超常之列,而年长的只有80,这在中常以下了。当然,智商也不是一个妥善的标准。

至于在一个班里面,可以将程度不等的学生,按学科成绩分组,实际上,也有两个困难问题发生:一为小学与中学的学科,乃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可放弃基础知识的任何一门,否则以后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就更有困难,甚至不能向上跃进;另一困难便是升级与留级问题。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勉强升级,不易跟上班级的标准,而且难于接受抽象的知识与高深的理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授课的进度,往往采取折衷的办法,这就只顾及中等生,差等生仍然跟不上,感觉忧虑;而优等生则被拖住难动,不能大步前进,亦觉失望,这就有埋没人才的危险。

在学校班级中,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如若一班中的学生数不太多,一般还行得通;但若学生数过多,像我国普通中小学,甚至大学,一个班级内40至50学生是常有的事;一个教师要对这许多学生,每个都有周到的照顾,确是不容易办到,这就只得设法另辟途径。

课堂中个别适应的教学,既有种种困难,课外指导上适应个别差异,就可减少困难。因为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不像正规课堂中要受全班同学优劣的牵制,也不必符合学校规定统一的标准,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能力、兴趣与学习经验,进行学习。不过,这在教师方面的指导,不是采取自由放任的办法,随学生的高兴学习与否,不受任何拘束。这样就像传统的课外活动,徒劳无效。

这里所建议的课外指导,其实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课外的教育措施。为着重培养人才,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藉以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指导,使之各展所长。要使这种课外指导生效,教师便须执行下列几种任务:

1.了解学生的各方面

现阶段学校的普通班级,一个班的学生是几十人。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传授知识之后,教师的任务便已完结,似乎没有了解个别学生的必要。然而,在课外指导的情况下,教师为着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指导,则对于进行施予指导的学生,必须知道清楚,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尤其是所有的特长。如有的学生长于语文,有的优于数理,有的爱好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等。这乃是各种人才的嫩苗,需要阳光雨露以及各种不同的肥料,才能发育滋长;所以,各科教师必须分组责任,供给相应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得能充分发展,各展所长。

2.鼓励学生独立研究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教师固然要指导,但不应该因为教师的帮助参与过多,而不给予锻炼的机会,学生可能依赖成性,而无自学的心向与独立研究的志趣。就传统的教育评定,认为这是很负责任的教师,是对学生的爱护;但就科学的教育观点来衡量,这是越俎代疱的教师,对学生无益而有害。一个受父母溺爱的子女,或被教师包庇的学生,离开家庭与学校后,走入社会就会大感困难,更难谈上为社会作贡献。所以,教师要以友善诚挚的态度,给予理智的鼓励,引导学生在下列三方面进行:

(1)更广泛的获取知识,对图书馆的书籍、刊物、目录、索引等的利用,或对自然界的观察,人事间的接触,在各种场合中,搜集信息,获得知识,锻炼思维。

(2)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3)在不可预知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内容、明确关系,如获新的发现,则须证验其真实性。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目的与任务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时,必须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服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课堂教学,在活动中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课外活动在实施个性发展、发展特长的教育中应该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1.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

在培养各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增长特殊才能、发展个性特长方面,课外活动在整个教育途径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一些教育专家曾对学生将来职业选择倾向问题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一致把“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个人兴趣以及社会贡献”放在首位,这就再次提醒我们应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应首推课外活动。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的方面,课外活动也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因为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有较旺盛的精力,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正是从多方面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又有亲身实践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这些都有助于增长他们分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爱祖国、爱集体的思想品德,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3.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

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知识,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内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为掌握基础知识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课堂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际知识。

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见多识广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变成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

4.促进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动手能力

课外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广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课外活动肩负着“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启迪智慧”的重任。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时间等诸多条件限制,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并不充分,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让学生到充分的课外时间中去实践,通过拼一拼、捏一捏、剪一剪、缝一缝,使学生的手巧心更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美育过程是一个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艺术熏陶的过程,是渗透在学生生活各个方面的实践过程,所以仅靠音乐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必须承担起实施美育的重任,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艺术美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中艺术美的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艺术小组来进行,如组织书法、绘画、舞蹈、艺术体操、编织、刺绣、器乐、合唱等课外兴趣小组。

(2)社会生活美的熏陶

当今社会国泰民安,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开展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课外活动应引导学生通过访问、作报告、联欢等多种方式,了解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

(3)自然美的欣赏感染

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远足旅行、夏令营、参观名胜古迹、登山观景等活动,让学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大自然中受到美的感染。如外出旅游时,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讲述当地的民间传说,读名人诗词以及组织学习写生、摄影、采集标本、撰写游记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学生如果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将对实现“和谐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精神生活来说,学习活动并非全部,还有属于道德、劳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学生这些各式各样的需要仅靠课堂教学一种形式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生理上表现为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在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应速度下降、情绪怠倦等。因此,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课外活动面临的又一重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