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原理

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优化的课堂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条件。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陈腐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

第一节 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原理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不少教师对整个课时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科学内涵,只重视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至今还未上“格”,违背教学规律的蛮干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教育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总是结构合理、板眼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技巧娴熟、语言精湛,使人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使课堂教学进入理想境界。我们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课,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的课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的课总有个“谱”,有个“模式”,即遵循教学目标和规律的要求,包括教学原则、形式、方法等在内的一种教学结构格式。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堂结构的合理和教学艺术的精湛。

其次,优化的课堂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发挥讲的优势”,课上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在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结构的禁锢之下,不要很多时间,一个生气勃勃的班级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有些老师则不然,他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引导得法、点拨有方,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原来死气沉沉的班级在这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也变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再次,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它必然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它不是线型的而是立体的;它不是单一的“环节”或“过程”,而是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教学因素的复杂结构。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统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陈腐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

二、制约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依据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完善、应用过程的规律,制约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浅层因素和深层因素两部分。

(一)浅层因素

浅层因素是指制约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完善、应用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必然受到教学理论的指导与影响。

教学理论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作为中介环节,来指导和影响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应用的。例如: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的指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该模式的倡导者约翰·杜威实施的。换言之,一种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思想中的教学理论,制约着该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设计或提出、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是各种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思想中的教学理论上的差异。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完善、应用,是制约该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教学理论趋于成熟的标志。据此,教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发展,而教学模式的发展又促进人们提出新的教学理论。两者相互促动,相辅相成。

(二)深层因素

深层因素是指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的世界观。教学模式的发明者或倡导者在设计、推广教学模式时,除受某种教学理论指导外,还受发明者或倡导者的世界观制约。赫尔巴特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影响比较深,因此,赫尔巴特在哲学上吸取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基本论点。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绝对的“实在”(精神实体)所构成,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它们的性质也是人们根本不能认识的,这些不变的“实在”,相互之间有着各种不问的关系,并相互发生影响。显然是赫尔巴特这种世界观促使他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段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各种课堂教学之中。

1878年,美国学者查尔斯·皮尔斯在《我们怎样使观念明确》一文中首次提出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因此“有效”成为使人的观念、概念清晰的基础。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时期反对空谈、提倡务实工作的要求。这一观点对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约翰·杜威全面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并给予新的发展。他强调哲学作为思维工具的作用,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只是人用以适应环境、整理经验的工具。他还认为使哲学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就发挥哲学的最大推动作用。基于实用主义世界观,杜威以本能论的心理为根据,提出“儿童中心”学说。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现代工业社会对培养有知识、智力得到发展、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的反映。杜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让儿童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得经验,必须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为此,杜威又提出“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设计了活动教学模式。

深层因素是浅层因素的理论基础,浅层因素是深层因素的表现形式。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础,运用正确的教学理论设计或选择教学模式,并要吸取以往各种教学模式的积极因素,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端正教学思想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模式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支配的,因此,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正确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人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新模式,都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例如,如果我们仍然以强行灌输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即使我们采用自学模式,也会导致像私塾教学那样的呆读死记,由“教师灌”变成“书本灌”背离采用新模式的初衷。可见,加强教学思想的研究,端正教学思想,改变不科学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端正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结构的改革只能流入形式主义。

(二)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教学主要属于精神现象,本来就很复杂,而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又非常丰富,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与之相适应。在教育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的这种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往往固执于某一种模式,弄得很僵化。例如,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曾风靡一时,鼓吹者们认为它适应于一切教材和一切情境的教学,到处套用,一成不变。解放初期,我们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认为一切教学都要经过四个阶段,甚至堂堂课都要套用五个环节。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学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美国教育家埃根(P.D.Eggen)等人在其所著《教师的策略》一书中指出: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的策略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注意克服把教学模式绝对化和单一化的倾向。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可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套用,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模式。从总体上讲,综合型模式是现代教学的基本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灵活掌握。如学校中的劳动技术教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的教学可以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我们提倡不同模式的结合,以便使各种模式的长处集中发挥,使不足得以克服。这也是由教学这种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使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