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物质环境的设计

课堂物质环境的设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环境可分为课堂物理环境和人文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物质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共同构成了课堂环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物质环境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基础,良好的物质环境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教室的布置与装饰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用脑效率与课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课堂环境可分为课堂物理环境和人文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物理环境指那些具体的、以静态的物质形式存在的环境要素,如教室中的颜色、光线、温度以及座位编排、墙面空间等;人文心理环境则是指存在于课堂中的情感氛围。

物质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共同构成了课堂环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物质环境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基础,良好的物质环境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宜人的物质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文化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条件,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感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下面从课堂物质环境的设计入手,分析影响课堂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教室的布置与装饰

1.教室布置与装饰的内容

教室的布置与装饰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用脑效率与课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1)教室的颜色设计

不同的颜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在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活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浅色(如浅绿色和浅蓝色)使人平静,能够消除人的大脑疲劳,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深色(如深红色和深黄色)则会刺激人的大脑,使人兴奋,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

教室中的颜色主要体现在课桌椅、墙壁和天花板上。学习是一种脑力活动,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教室的墙壁和课桌椅不宜选用较强烈的颜色,宜采用较低亮度的冷色调颜色。天花板应该采用白色,用以保证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系统的效率。

2)教室的光线调节

教室的光线与照明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学生用脑时光线过强会给脑细胞以烈性刺激,使人烦躁甚至头晕,过度刺激学生的眼睛,并带来烦躁情绪;光线太弱则不能引起大脑足够的兴奋度,会使学生阅读吃力,引起视觉疲劳。因此,教室照明最基本的原则是避免光线太弱或太强,更要避免直接光源或反射表面的强光。

3)教室的温度调节

据研究发现,最适宜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环境温度每超过这个适宜值1℃,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相应降低2%。寒冷和炎热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尤其是在高温的时候,学生大脑的消耗会明显增加,智力活动的水平以及持续时间都大大降低或缩短。因此,维持教室中适宜的温度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4)教室的墙面空间设计

教室的各个空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发挥教室的最大功效。教室的空间可用于张贴教学指南、展览学生作业、张贴激励性的标语等。如教室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及各种评比表,以激励学生进步,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览出来,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天花板横梁上可以装饰一些与季节相符的花、草及其他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学生身为班级主人翁的信念;窗台上可以种植物、做科学小实验或展览手工作品;教室的一个角落还可以开辟为“阅读区”等。要充分地利用教室的各个空间,教师既要做精心的计划和准备,同时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参与教室的设计和组织,只有这样,教室这个环境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教室布置与装饰的作用

人总是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也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导向。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还可以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如此形成人与环境之间不断的互动作用。因此,教室的布置不仅是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更可以因为在空间开发与布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教室布置与装饰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前面提到,教室布置与装饰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室环境布置的内容上,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特点或围绕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安排。教室的布置与装饰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目的,充分考虑实用和美观大方。

2个性化原则

在教室环境布置与装饰上,每个班级均为独立的个体,布置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挖掘其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思维和性格中的长处和特色,鼓励他们积极创造,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审美能力。例如班上同学的姓名或趣闻、班上发生的轶事或生活点滴,都可以成为布置的内容,由此可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3)规律性原则

教室的装饰与布置应符合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低年级的布置,图案、主题要符合其年龄,标题还可以附上拼音;而初中、高中阶段,认知阶段与范围扩大,布置的内容可以更抽象化。其次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配合教学目标和主题,可展示学生刚学过的教材内容或学习作品、近期内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如此可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其长期记忆的效果。而且教室布置要留白或具可替换性,以配合教学进度或节庆假日做充实和调整。

4)安全性原则

教室布置首重安全,在装饰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或不安全的材料和设备,例如铁钉、挂钩等不安全材料都不宜使用。在布置时也要注意安全,现在很多学校都是高层建筑,学生在布置时应注意人身安全问题。

5)因陋就简原则

教室的布置与装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定期的进行调整或更换。因此,在经费的使用上要注意节省,尽可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在经济尚不很发达的地方,更应该有节俭意识。而且,从教室布置的要求来讲,也无需追求“华贵”,因此,旧报纸杂志、塑料瓶、铝箔纸等,都可以作为布置的材料。

(二)座位编排管理

在影院看电影时观众都希望有个好座位,同样的,学生在学校上课也希望有个好座位。在学生眼里,安排座位是班级工作的大事,学生会认为自己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故而大家都很关注,甚至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排到一个好位置。班主任能否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地完成这件工作,不仅关系到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情绪、学习成绩等的波动,直接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因此,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1.座位的传统编排方式

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教学思想,适用于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座位的编排对课堂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较为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有“

1)秧田式(又称行列式)座位编排。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是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室中最普遍的座位编排方式。

在行列式座位编排中,学生座位横成行、纵成列,座位旁边有前后相通的过道,学生面向讲台和黑板。这种编排方式使讲台上的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有利于教师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知识,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减少纪律问题,但不能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且,在行列式座位编排中,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距离教师近,因而受到教师的关注多、与教师的交流多、参与课堂活动更方便;后排和边排的学生由于距离教师远而处于教师注意的边缘或注意范围之外,与教师的交流相对就少。因此,在行列式座位编排中,教师应定期更换学生座位,以防止一些学生经常坐在后排和边排的座位而受到教师的忽视。

2)圆桌形座位编排以及与之相近的“半圆形”、“椭圆形”和“马蹄形”。这种座位编排方式蕴含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思想,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高高在上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和相互合作,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条件,但不利于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容易造成课堂上的纪律问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哪一种座位编排方式是最优的、适合于所有教学模式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座位编排形式。

2.座位编排的形式

根据课堂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学生的座位安排一般有三种设计形式:

1)基本的课堂座位设计。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主要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只与教师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也就是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因此学生的座位是以纵横排列的秧田形安排的。这种设计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讲解和演示时,教师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教师,适合于进行提问、回答和课堂作业。特别是在我国,班级人数比较多,一般更倾向于课堂座次排列采用这种座位排列方式。

2)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一种座位排列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在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时采用。学生和教师一样面对其他人,也就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座位排列的方式有矩形、环形和马蹄形,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允许学生之间谈话、相互帮助等。但对全班讲解和控制要困难一些,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采取这种形式,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减少。如果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则往往容易出现不当行为,所以一般这种座位安排形式在高年级采用得较多一些。

3)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内容临时性的需要将座位进行暂时性的调整,以有利于教学活动。如教师要进行演示,希望各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于是可以临时采用堆式,学生紧坐在一起靠近注意中心,后面学生可以站着看。如果要进行全班性的辩论或看录像等,可以采取椭圆马蹄形。如果要求学生按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可采取兴趣站的方式安排座位。

3.座位编排的原则

班集体一般由几十个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千差万别,性别上有男女之别,成绩上有好坏之别,性格上有内外向之别,体质上有强弱之分,视力上有正常与非正常,爱好上各有不同,基础上有扎实与薄弱,学科上有强项与弱项,关系上有亲密与疏远等等,在座位编排上需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是座位编排的首要原则,其他所有原则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编排座位时应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在某些学校还存在着以成绩名次来排列座位,这无形中给学生以竞争压力,同时给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以自卑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竞争氛围的形成。

2)面向全体与照顾个体相结合的原则

编排座位应面对全体,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交流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将他们纳入到安排座位时考虑的因素。但与此同时,对于身体较弱或视力低下的同学,为保证其学习质量,在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情绪的前提下应予以适当照顾。

3)男女搭配的原则

俗话常说“异性相吸”,在心理学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自己在他人特别是异性面前留下好的印象。在座位编排管理上可以利用这种微妙的心理,让男女生错位搭配,对学生的行为自律可以起到“无为而治”的作用,在无形中激励学生好学上进,事事抢先,尤其对经常违纪的学生也起到很好的收敛和约束作用,使他们不至于在教室里为所欲为,造成不良影响。

4)性格互补的原则

一个班级的学生必然存在性格的多样性,有的文静内向,有的外向好动,在安排学生座位时,为保证班级教学的正常运行,采取“动”“静”结合、以“静”制“动”的措施,即将这两种不同气质、性格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让他们结成互帮对子,让他们在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促进个性的互帮互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与发展良好个性的氛围。并且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变化成长期阶段,有相当的可塑性和变化空间,将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可以起到性格互补的作用,避免出现乖戾偏差。

5)强弱搭配的原则

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不同的学生存在一些差别,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不要简单地设特殊位置惩罚他们,或将他们编排到教室的边缘地带或后排,将他们打入“冷宫”,可以给他们搭配成绩好、习惯好的学生进行互帮互助,保护其自尊心,提高其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大家都还满腔热情地在帮助他们,从而营造一个互帮互助、集体共进步的班级氛围。

6)自由组合的原则

以上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的,其实,教室座位编排的方式方法还可以由同学互相选择、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上寻找默契的合作伙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互相之间的友谊。

(三)教室周边环境的合理利用

教室的周边环境无外乎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这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同样良好的环境也能育人,对受教育者会产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如果说良好的市容市貌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那么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学校的一个窗口。

一项在医院进行的控制性研究发现,那些住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病人康复速度远远快于只能看到白色墙壁的病人。这说明了周边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校。

校园环境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促成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当你进入到一所干净整洁的校园或者教室时,会意识到这里不能随便扔垃圾,不能随便吐痰,不能打闹喧哗,因为这样的环境已经起到了警示作用,自然地告诉你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该怎样做。校园环境就是可以通过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促使学校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校园环境能起到养成作用。校园环境是师生洗脑的大染坊,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良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在学校中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铸造什么样的人才。在一些中小学校做到了墙壁说话、花草抒情、道路言志,比如:“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等,通过校园环境的优化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

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很多大学的校园里都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如讲起北大,学子们会自豪地说起校园里的“一塔(博雅塔)湖(未名湖)图(图书馆”。同样的,现在很多中小学很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特别是一些有历史的老校、名校,文化底蕴非常丰厚。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进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四)智能性物质因素的管理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校园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课堂,凸显其情境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形式的灵活化,乃是课堂物质环境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日益加快进程,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新发展伴随着新问题,出现了诸如重设备更新,轻观念更新;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规模速度,轻使用效益等问题,因此智能性物质因素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有限的投入在不同的学校都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就成为学校教育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