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网络环境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比较稀缺且分布不均衡。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及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不足。据甘肃省文献信息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级学科文献完全集中在兰州市,74个学科主要集中在兰州地区,相应的其他文献也都集中在兰州地区。目前,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已经从传统的物理实体逐步转变为全球网络环境下的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马 丽[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比较稀缺且分布不均衡。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或省会,其他边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农牧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占有率则相当低,有的牧区甚至是零。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事业发展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交通、科技、人才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外,未能很好地开发和共享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探讨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运载的实质内容,其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明显标志。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科技文化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不足

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及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不足。例如,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7年)显示,以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总量的多少排序看:达到3000万册(件)藏量的省市有9个,它们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辽宁、四川、山东、广东、湖南;不足1000万册(件)藏量的省区有5个,它们依次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新疆、宁夏、青海、海南和西藏。这五个省区都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海南省外,其他都集中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东部地区人均年图书出版数和人均年期刊出版数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和1.6倍,而西部民族地区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71%和40%。东部地区人均年报纸出版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9倍,而西部民族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29%。东部地区每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数和每万人拥有的WWW站点数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和2.11倍,而西部民族地区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5%和28.6%。

(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共享环境差

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或省会,其他边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牧区文献信息资源占有率相当低。以甘肃省为例,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19所高校有16所设在兰州市。据甘肃省文献信息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级学科文献完全集中在兰州市,74个学科主要集中在兰州地区,相应的其他文献也都集中在兰州地区。74个研究级学科,又都高度集中在兰州地区少数几个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如兰州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仅这几所高校图书馆就集中了全部研究级学科文献的77%。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差。长期以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宏观调控薄弱,各系统内和系统间缺乏协作和协调,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使许多网络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文献信息单位归属为例,目前科技信息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国家标准情报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和公共图书馆系统等仍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交叉采集,数据库和资源网多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检索软件多样化,加剧了“信息孤岛”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经费投入不足

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投入力度小,关键部位投资不到位,投资结构不合理,缺少明确稳定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和数据库资助政策,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西部民族地区不少图书馆,包括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至今仍处于“贫困”线以下,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图书馆的发展首先面临着硬件装备问题。通过网络有偿或无偿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必须借助一定的设备才能实现。尽管市场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价格不断下降,但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设备条件并未因此有多大改善,致使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因特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也花费巨资购进了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型数据库,大大提高了国家外文文献尤其是外文期刊文献的保障水平,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小型图书馆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利用这些资源,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工作人员水平较低,制约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将成为网络信息的最根本来源,而图书馆将是大部分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目前,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已经从传统的物理实体逐步转变为全球网络环境下的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读者在馆内或馆外均可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快捷地获取互联网上的书目、全文、图像和视频等各种数字化信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也同时需要以全新的模式和内容来适应这一形式。图书馆要在网络环境下满足读者越来越精细的文献信息需求,就必须做好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这是一件看似容易其实相当繁琐而且需要精心下工夫的工作,需要有一批有责任心、有专业技能、有信息敏感度的人来认真从事。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在信息开发与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业务水平上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物化管理模式上,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要求,制约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二、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的对策和思路

(一)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也必须改变以藏书、借书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改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加大数字资源比例,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服务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应把加快数字化建设,特别是书目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作为提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主要手段。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为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金的浪费,西部民族地区应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走省际合作、资源共享的道路。首先,鉴于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实情况,各地区应根据其经济建设、社会及文教事业发展的需要特点,本着联合组建、共同开发的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省区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规划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规范和标准,负责省区网络的日常管理、运营、服务和协调,促进各省区、各系统、各文献信息部门的横向联合,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技术上和组织上的保障。其次,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西部民族地区各种文献信息机构,如科研院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联合起来,努力开展资源协调、联合编目和建立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等资源共建共享活动。通过互联网与广大读者相连接,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读者,要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最大的方便,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与知识,极大地方便他们的学习和工作。

(二)以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重点,突显图书馆服务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提供教育服务已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但在网络时代这种服务职能更会突显出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对信息与知识的渴望,将使图书馆的教育服务职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时的教育服务方式将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素质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等国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信息能力的人。美国学者Radar认为:信息能力是在解决问题和决定时具有有效地找到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能力,迅速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解决问题时能把合适的信息找出来的能力,还包括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由此可见,这种教育服务职能的突显,无疑是为了公众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更充分地掌握信息社会生存的技能而提出的。因此,能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服务职能就是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培养公众的信息能力也就成为图书馆服务革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将远远超越传统图书馆所给予公众的传统服务。具体而言,信息能力的教育服务包括三个方面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一是在新形势下,作为信息能力基础的利用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能力,因为环境的变化,这类服务机构本身也在变化,对它们的利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图书馆而言,其自身服务方式的变化首先是图书馆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要让公众认知。二是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日益电子化、数字化以及未来的数字图书馆趋势之下,对各种媒体利用能力的培养。三是面对新媒体和新的利用手段的出现,对网络认识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占用越来越多的培养时间,将会成为图书馆对用户信息能力教育的关键部分。

(三)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多样化

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应该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与图书馆事业的高度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支持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文献信息资源之间、图书馆与信息用户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流,从而使图书馆网络理论上的功能得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将提供现代化的、开放的网络化环境,使图书馆能够开展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这其中包括:

1.电子邮件(E-mail)服务

通过电子信箱,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交换电子邮件、查询信息、获取有关知识与信息,和发达地区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

2.文件传输(FTP)

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网络传递任何类型的文件,也可获取众多的信息为用户服务,接受用户的委托复印、联机借阅等。

3.远程访问

读者可以在终端,通过网络化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各种信息;利用联机公共目录、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或联合目录,可以任意选择和翻阅网上的任何图书、资料与信息。

4.增值服务

在网络上,面向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进行增值信息服务,注重信息的选择、合成和管理,从而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未来的信息提供人员和信息咨询专家。

(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等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急需一大批精通现代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来支撑现代化图书馆。他们应是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知识,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具有文理基础知识底蕴和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信息管理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处理潜力。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从事信息网络建设的专业队伍,是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一支比较完善的图书馆信息管理队伍,不仅应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人才,也应包括从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各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培养大批信息管理人才,必须一手抓引进、一手抓提高,其中提高是关键。抓引进,就是要依托各高等学校,吸收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充实到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中,尽快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抓提高,就是要对现有的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转变他们的服务观念,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

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投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能用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比较匮乏。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财政、金融、产权、技术及人才战略等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全面的倾斜性政策,以形成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效应”和“群体效应”,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缺乏问题。国家应设立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网络化建设步伐;应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机构的扶持力度,确保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可以2008年度经费为基数,每年增加一定比例。联机编目、数据库建设、网络设施建设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干项目应纳入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给予专项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以尽快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资金缺乏问题。

总之,应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通过共建共享,把充分开发与利用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有限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广大群众连成一体,为各民族群众尤其是边远山区、牧区和林区的群众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宋明俊.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及方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35-36

2.马费成等.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邬卫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建设方法和步骤[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1):54-56,80

5.邬卫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建设障碍可行性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07,20(6):4-9

6.邬卫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初论[J].河北科技图苑,2005,18(2)4-7

原文刊载于《河北科技图苑》2009年第6期。

【注释】

[1]马丽(1971—),女,回族,本科,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