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幼教“活教育”实践案例精选

上海幼教“活教育”实践案例精选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教育”的实践丰富多彩,“活教育”的现场千姿百态。“活教育”团队里生机勃勃的幼儿教师们是“活教育”真正的演绎者。这里,精选八篇来自各基地幼儿园教师撰写的实践案例,呈现教师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如何把“活教育”思想化为声、转为行、融入魂!

第三节 上海幼教“活教育”实践案例精选

“活教育”的实践丰富多彩,“活教育”的现场千姿百态。“活教育”团队里生机勃勃的幼儿教师们是“活教育”真正的演绎者。这里,精选八篇来自各基地幼儿园教师撰写的实践案例,呈现教师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如何把“活教育”思想化为声、转为行、融入魂!

案例(一) 节目征询单统计

案例现场:

又一期晨星大舞台开始了,孩子们非常地兴奋。由于他们已经有了几期大舞台的经验,因此对于节目的征选意见非常多。节目征询单收上来以后,有的说:“我的爷爷选童话剧《金鸡冠的公鸡》。”有的说:“我的妈妈没选,她选舞蹈《小燕子》。”就这样七嘴八舌的,一直没个结果。

之前一直是教师来统计所有的征询单,于是我照常将统计单全部统计好,将结果向孩子们宣布了。阳阳气吁吁地跑过来说:“老师,我和小豪的选票上都有童话剧《小熊请客》,为什么不演呢?”我笑了笑,跟他们说:“因为你们交上来的征询单,老师都已经统计过了,结果就是这些节目被选上了,你们选的节目选的人很少,所以没有。”“什么叫统计呢?是怎么统计的呢?为什么我们选的节目就没有呢?老师,我们想演《小熊请客》。”听到这里,其他小朋友也都纷纷问起了自己选票上的节目,表示疑惑。

问题分析:

“晨星大舞台”是我们学校最近几年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以“学做人”为教学宗旨。我们大班下学期的主题名称是“我的舞台我做主”,对于大班的孩子,应该要让他们了解大舞台每个环节的过程,每个结果的缘由。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在整个活动中做到自己做主呢?如何帮助孩子们了解统计的整个过程呢?我想到了陈鹤琴先生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想,既然孩子们有这么多的疑惑,对这个过程这么有兴趣,不如就和他们一起统计,让他们在了解统计过程的同时也能尝试统计的方法。

问题对策:

当天晚上,我就设计了一次征询单统计活动,第二天,和孩子们一起整理了这些选票,一起统计。

img45

快来统计一下自己喜欢的节目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想可以怎么统计这么多选票,有的说,可以一张票一张票数,有的说,可以数一个节目有几票。我问:“这样数,我们一节课都数不完,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就想出来:“可以两个两个数。”我就问孩子们:“还有比这更快的方法吗?”轩轩马上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五个五个数,我上次看到妈妈这样数过,这样很快。”我问他:“这样数了以后,数字越来越大,万一忘记数到几了,怎么办呢?”朱朱说:“我们把它记下来。”“怎么记才能让我们五个五个数很方便呢?”我问道。小正说:“可以五个五个地记。”我请他上来试了试,他把五个一画在一起。我看了看,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呢?”“像一把梳子。”这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又高涨了:“我也想变,我也想变。”整个统计活动,孩子们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表情,统计结果也让每个小朋友都心悦诚服。

案例反思:

“晨星大舞台”为实践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儿童自主选节目、自主找伙伴、自主排练,在这么多的自主中充满了矛盾、冲突、困难,儿童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想办法求助,想办法交往。

统计节目单是整个“晨星大舞台”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教师之前一直担心孩子们不能做好这件事情,因此一直由自己代劳。但正是这样,剥夺了孩子们接触和知晓这件事情的权力,孩子们也丧失了了解统计的机会。在案例中,教师在孩子们的疑议中发现了孩子们对于知晓这个过程的渴望,也从担心渐渐转变为放心。教师由原来的掌控者、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如何统计更方便。儿童则给了教师很大的意外和惊喜,不但抽丝剥茧地发现了统计的方法,而且还在统计中增加了一份想象的乐趣。

(案例提供:上海市晨星幼儿园 邓丽琼)

案例(二) 如何提高幼儿律动活动的兴趣

案例现场:

在晨间锻炼中,律动是一个主要的内容。在学期初,我们根据年级组选定的音乐,组织编排了有着不同动作、富有童趣、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律动活动。刚开始练习时幼儿兴趣很高,做起来既有精神又整齐,效果很好。可最近几次,大多数孩子都显得无精打采,做起动作来既不整齐又不到位。

问题分析:

我分析了原因:一是天气炎热,幼儿在分散活动、运动活动后已消耗了许多体能,出了大量的汗,又接着要集体律动,觉得很累,所以打不起精神;二是动作失去了吸引力,每段音乐是不变的,动作也就那么几个,况且都是软绵绵的,幼儿已经不感兴趣了。

问题对策:

于是,有一天,在孩子们律动活动中,我临时改变了动作,要求幼儿注意老师不同的动作。在前奏的这段音乐中,我带领幼儿将立正等待变成了踏步走、拍手、勾脚等不同的动作,幼儿一下子被新的动作吸引了。在中间间奏的这段音乐里,我改变了原先让小朋友拉圆圈走的方式,把圆圈走调整为拍头、肩膀、膝盖、脚趾或两个人互拍手等不同的动作。幼儿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精神振奋了,动作也变得有力而整齐了。这动作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我又改变方法,每次鼓励不同的孩子做小领操员,要求他们合着律动的节拍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带大家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对晨间的律动活动更是积极的参与,都争取有自己表现的机会。现在的晨间律动活动中,已经很少再有小朋友说话、开小差了,孩子们或是在快乐地跟老师做动作,或是自己来做一回小老师创编动作,参加晨间律动积极得很!

案例反思:

通过这样的尝试,我觉得律动活动在编排好固定的动作后,不应该一成不变,老师要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换花样,改变几个动作,给孩子一些新鲜感,并鼓励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在律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创新欲,使幼儿认真、开心地参加体育锻炼。正如陈鹤琴所说:“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培养起,儿童本身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诱导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是呀,幼儿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好动、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因势利导,适当启发,便能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案例提供: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长宁幼儿园 华佳)

案例(三) 落叶是我的!

案例现场:

深秋是美丽的,在带领孩子收集“美丽的落叶”活动中,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形状、颜色的落叶,大家拿着自己的落叶高兴地回到了教室,就在这时一个尖脆的声音响起:“老师,她抢我的落叶!”我回头看去,原来是北北,北北饱含着眼泪,用带有哭腔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只见盈盈也大声地回应道:“落叶是我的,老师,她瞎说。”我看着这两个孩子的表情,没有说话,北北又说:“刘老师,落叶是我捡的,盈盈想要我的落叶就把它抢过去了,把她的落叶给我了,我没同意交换。”盈盈马上说:“不是的,刘老师这个落叶是我的,真的是我的。”

img46

看我们收集的落叶

问题分析:

盈盈平日在集体生活中表现比较任性,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如对于别人出现的状况她总是会去好心地“帮忙”;上课时,她不听老师讲话,而是去关心别的孩子脚放好了吗,手放好了吗。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她总是要求别人做到,对于自己的错误,她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来反驳老师。在对一片落叶的争执中,从北北和盈盈的表情与神态中,我已大概猜出了事情的经过,对于谁是谁非心里已有了答案。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传统美德课题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幼儿各种美好的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习懂得善待同伴,考虑同伴的感受。不过,这次的“落叶风波”如何才能化解,如何才能在不武断下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学习与同伴的相处之道呢?我想到了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孩子教孩子”的这一教学原则,我是不是可以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来解决呢?

问题对策:

我跟孩子们说:“这样吧,我来做法官,你们来做旁听,好吗?我们一起来‘破案’。”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而且神情都很专注,似乎大家都想知道究竟。

“有请两位当事人上场。”我说道。北北和盈盈上来了,两个当事人分别说了当时的情况,两个人都说落叶是自己的,那么肯定有一个人在撒谎,而且能坚持到现在还真是需要一点“功力”的。于是,我说:“盈盈,法官是有魔力的,法官的魔眼已经看到了那个说谎的孩子,我看到那个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又不好意思承认,现在,法官给她一个机会,说实话,大家都会原谅她的。”盈盈很久不出声,最后一边哭一边轻声说:“是我抢的,我喜欢北北的落叶,以前她也抢过我的东西。”这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抢了你的东西是以前的事情,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说的是现在的事情,不要提以前的事情,现在是你已经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一时间,我真的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小宇这个“爱打抱不平”的孩子说出了这么一段深刻的话。此时,所有旁听的孩子都表示,小宇说得有道理,盈盈错了还要强词夺理就是错上加错。

看到自己的话语引来同伴们这么声势浩大的议论,盈盈哭得更伤心了。我说:“孩子,我们喜欢别人的东西,和别人交换时要懂礼貌,待别人的同意后才可以交换,不能自己想要就去抢,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当我们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提以前,同意吗?”我再看看盈盈,告诉她:“盈盈是个聪明的孩子,盈盈知道错了,改正错误肯定会更聪明,会有更多的好朋友的。”又对北北说:“北北,盈盈是你的好朋友,她现在已经知道错了,你应该原谅她啊,去给你的好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吧!”只见盈盈停止了哭声,和北北亲热地抱在了一起,其他孩子也都笑了,这时又是小宇说道:“盈盈,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你改正了错误,我们就喜欢你。”多好听的一句话,小宇真是我的知音啊!在这样的氛围中,结束了“落叶是我的”这场风波。

案例反思:

中班的孩子爱动,爱表现,常常不顾别人的感受。让孩子明白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非常重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会更受大家喜爱。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行为中的不足之处,学会互相谅解。

在处理这次“落叶是我的”风波时,我没有独自行使教师的权力进行裁决,而是以法官的角色身份介入,引导孩子自己评判,让“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孩子”是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其实有些简单的道理并不一定要教师自己说出来,而是在这样的互动中,让孩子自己总结、自己发现,这会更有教育意义。这样,不仅发生争执的孩子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参与“判案”的其他孩子也能积极地思考,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另外,《纲要》要求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幼关系”。在这次风波的处理过程中,我所扮演的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中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

(案例提供:上海市金童幼儿园 刘影)

案例(四) 一个蛋饺

案例现场:

最近,蛋蛋屋的生意可真好,人来人往,客流量真大啊,小服务员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招待着来蛋蛋屋的食客们。小客人欧欧也在用餐,忽然欧欧说:“服务员,我这个蛋饺是坏的,饺子的皮破了,给我换一个吧。”服务员艾米回转身看了看,然后双手叉腰,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换!”欧欧被艾米的阵势唬住了,辩解道:“这个饺子是坏的呀!”同时又看了看我,希望我为他主持公道,见我不出声,他委屈地起身离开:“我不吃了……”

问题分析:

艾米是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孩,平日里艾米有些任性还有些骄横,可能源于大家对艾米外在的赞誉多了些,养成了艾米“小公主”的脾气,动辄对同伴发脾气、使性子,再加上孩子可能对“服务员”的职责了解还不够清晰,因此出现了上述情况。

对孩子而言,适度的霸气有利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但太过分,那就有害而无利了,尤其在今后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上,必定会遭遇不小的挫折。长此以往,如果性格不健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今天的这一事例恰好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平台,可以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同时规范一些社会认可的规则。

问题对策:

游戏讲评时,我有意请欧欧来说说今天游戏的心情。欧欧说:“今天我去了蛋蛋屋吃蛋饺,但是我一点也不开心。”我故作讶异地问:“为什么呢?难道是今天蛋蛋屋的饺子不合你的口味?”欧欧说:“今天他们端给我的饺子皮是破的,我要艾米(蛋蛋屋的服务员)给我换一个,可是艾米很凶地对我说:‘不能换!’”我吃惊地说:“真的啊?那服务员艾米为什么不给换呢?”艾米嗫嚅着,不开口回答。我顺势问大家:“服务员的工作是干什么呢?”威威说:“服务员是为客人提供服务的,有客人来的时候就要把做好的蛋饺端给客人们吃。”成成也说:“服务员应该给客人最好的服务。”我又追问:“什么是最好的服务呢?对客人凶凶的是好的服务么?应该怎样为客人们服务呢?”哈哈站起说:“不能对客人凶,客人提的要求要满足他。”我说:“原来这样啊,服务员要对客人客客气气,让客人吃得满意、吃得开心,那样客人以后才会经常来你们的蛋蛋屋吃东西。那么这个破损的蛋饺究竟能不能给调换呢?”欧欧又在第一时间回答:“我和妈妈出去买东西,不合格的东西都可以换的。”一旁的哈哈也表示赞同,不少孩子入神地边听边点头。我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当一名服务员要求很高哦,不仅要做出好吃的蛋饺给客人,还要为客人提供好的服务,那才是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啊!”我转向艾米:“艾米,你能当这样一名合格的服务员么?”艾米使劲地点着头。

案例反思:

img47

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耐心服务

小班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的缘故,在游戏中的表现通常比较泛化和浅显,因此,欧欧的要求被拒绝了。而欧欧在现实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他的理解就是不合格的产品应该可以被要求予以调换。而当他提出申诉,希望得到老师的有力支持时,我并未干预和介入他们的游戏,这令欧欧有些失望,于是他采用了罢吃的方式终止自己的游戏。

在游戏的介入与观望的选择中,我也有过犹豫,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应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依据这一观点,我尝试改变以往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扮演—幼儿观看的模式;让孩子们开展问题讨论,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发现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孩子们主动思维的能力,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与探究的方法。

(案例提供:上海市南京西路幼儿园 李国萍)

案例(五) 天天变了

案例现场:

镜头一

在“小兔运菜”的运动活动中,我预设的目标是双脚并拢向前跳。考虑到小班幼儿跳的能力较弱,我在摆放器械时将圈与圈之间分隔了一段距离。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无意中,孩子们看到调皮的天天把我放好的圈圈全部都并拢在一起,一会又摆成了一条线,就激动地来找我“告状”。我转头一看,天天跳起了自己摆的小路,动作十分连贯,像小兔一样连着就跳过了圈圈。我觉得天天跳得很棒,就请孩子们一起来看天天是怎么学小兔运菜的。我走向天天对他说:“天天,你刚才很棒的,你再学一次小兔把菜运过去。”天天答应了,双脚并拢连贯地跳了起来。孩子们看了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有的孩子还说:“天天,天天,你真棒!”叫得天天都有点不好意思。孩子们拉着天天高兴地玩起来。

镜头二

第二天的户外活动中,我观察了天天的表现。天天很有序地和同伴们一起活动,看到同伴不小心把小路弄乱了,天天还会把它摆放好。妮妮不小心滑倒,天天还上前扶起她。活动结束后,我就和天天进行交流:“天天,我刚刚看到你很棒,你帮老师把小路摆放好,还扶起妮妮。”天天笑了:“老师,我很棒吧?”我高兴地回答他:“对,你很棒。”

镜头三

随后一段时间,我都留意天天的表现,看到他做得好,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看到一些小问题,也及时给他指出,天天很乐意接受我的建议。就这样,天天一天一天地进步着,有了更多好朋友。孩子们还跟着天天一起学,天天也很认真地做着小老师,帮助他的朋友们。

问题分析:

天天在班中一直都比较调皮,常常会搞点“小破坏”,比如把老师放好的东西弄乱,不遵守游戏规则和秩序,有时还会因为自己“不小心”把同伴给弄伤。时间长了,孩子们总觉得天天很顽皮,不守秩序,不听老师的话,还会欺负人,就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天天似乎又很想引起别人注意,就采取一些错误的方式,把情况弄得更糟。

我常常告诉他,“天天,你不可以这样做的,你要……”可是这种灌输式有时候甚至带有命令的语言,总是一时起了作用,一晃眼,天天又搞起自己的“小破坏”。通过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实践,以及我园开展的关注幼儿个体发展的实践研究,我发现在“活教育”思想中,有这样一条教育原则:“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我想,我们对天天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改变。

问题对策:

正如案例中,当我看到天天搞破坏的同时又发现其极强的运动能力,我没有去批评天天的错误行为,而是让天天再去跳一次。当一旁的孩子激动地喊出“天天,天天,你真棒”时,这种积极的暗示,胜过其他的任何方式。从天天的改变中,我们也看到了,因为获得同伴的肯定与赞赏,天天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只要做得好也一样会被别人关注的,只要做得对同伴就会喜欢自己的。

案例反思:

在日常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会发现小年龄的幼儿往往是缺乏自信、胆怯的。有些孩子很想引起周围人的关注,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不友好的或不恰当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细小的事情,有时候幼儿做好事往往自己都不善于发现,观察到幼儿做的对时,教师应不惜用赞许的言词肯定他的行为,通过这样的积极暗示一方面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暗示其他的幼儿向其学习。案例中的天天不再调皮了,他期待用好的表现来获得同伴和老师更多的赞赏,逐渐养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一个简单的暗示动作,一句简单的“你真棒”,让孩子收获的不仅是肯定,更是一种自信。

(案例提供:上海儿童世界杨浦幼儿园 朱雯茜)

案例(六) 陪孩子一起奇思妙想

案例现场:

记得在每次的美术活动中,经过前期的欣赏准备,我就让孩子们照着我说的内容创作画。可是我发现凯凯对我说的内容不屑一顾,他喜欢自己随心所欲地边画边自言自语:“画的是一个苹果,苹果里长出了虫子,很多虫子在爬。”“这棵树生病了,树叶都掉了。”“这是河,河水脏了。”……我很耐心地告诉他:“画是要给别人欣赏的,看上去要觉得美,你这样乱七八糟的,别人看都看不懂,怎么会喜欢呢?记住,下次要画漂亮点儿。”虽然他当时点头称是,下次却还是老样子。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发火了,那次我们一起画自己的好朋友,他说画的是奇奇,过了一会儿再看,他又画了几个小朋友,并说是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这幅画看起来还不错,我夸奖了他,并提醒他涂色。当我又一次去看时,简直气疯了——原先的内容不见了,整张纸全涂成了黑色!我冲他叫了一声:“画什么呢?怎么全成黑的啦?”他抬起头,望着我那有点生气的样子,委屈地小声说:“天黑了,小朋友们看不见了,都回家去了。”

当时,我一下愣住了!真不知该怎样和他讲,这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整天都乱七八糟地想什么呢?于是,我没有多说,只是告诉他:“现在天又亮了,太阳公公起床了,我们再来画画好朋友好吗?画下你和你的好朋友玩的时候,让我们看看你们开心的样子。”然而他却不画了,我用尽办法哄他,可他就是一句话:“我不会画!”

问题分析:

现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开放、多方位、先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新鲜而鲜活的。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是存在着许多精灵古怪的想法,常常有许多奇思妙想让人头脑发晕,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怪问题让教师无法回答。凯凯最后那句赌气的“我不会画”却让我心里翻腾了很久,我知道这个结果的发生也许是我的问题,自己当时那一声气话,是不是叫掉了孩子身上什么宝贵的东西呢?

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有新想法产生,真是说也说不完。在我们以前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灌输式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个孩子提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尽管事实上是对的,但也未必会得到认可,反之,能跟着老师走,却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可能会得到认可。这种教育方法,不能不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对策:

我开始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凯凯,我发现他对于太空、航天、星球十分感兴趣。他认识火箭、宇宙、卫星……他迷上了航天,对茫茫宇宙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再也不对他的奇怪想法“横加指责”,我试着从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顺着他的兴趣,试着和他一起画火箭、太空、卫星……凯凯终于又拿起了画笔。我长长地吁了口气,以后无论他画什么,都会夸奖他想法好,再适当地提些建议,也不再催促他涂色了。因为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造型和涂色是一种技能,可以训练,而想象力一旦扼杀就很难补救了。

案例反思:

其实,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材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的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img48

看,我们的小伞漂亮吗?

陈鹤琴发生曾说过:“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不受约束,因为每个孩子都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兴趣,他们想了解一切,所以他们喜欢观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才能想象和联想,才能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想法,最终有了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奇思妙想,也许只那么一次,你就扼杀了孩子以后的成功。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奇思妙想吧!

(案例提供: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 范慧洁)

案例(七) 记一次农家乐亲子变废为宝活动

案例现场:

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从篮子里拿出自己的玩具,三三两两围在一起。阳阳和妮妮坐在小桌子旁边,阳阳拿了一盒水彩笔,打开盖子从里面拿出一支红色的画笔,看了看说:“哦,我的这支水彩笔头怎么缩进去了?”妮妮看了一眼说:“不能画了,扔了吧,再去买一盒。”又看看拿在自己手里的玩具吊车说:“我的车子的一个轮子掉了,我也扔掉算了,放学叫我爸爸再去买一辆。”阳阳指着妮妮的车说:“你的车子这里有一根铁丝的,轮子插进去就修好了。”妮妮摇摇头说:“修好了还会掉的,而且我不喜欢这辆车了,我不要了。”说着来到教室门口将车子扔进了垃圾桶。阳阳看到了跑来告诉我:“李老师,妮妮把玩具扔了。”妮妮听了很不服气,理直气壮地对阳阳说:“我不喜欢这辆车了,我扔了关你什么事?”

问题分析:

妮妮是班里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平时爸爸妈妈包办代替的很多,她想要什么、做什么,家长在第一时间就帮她完成了,养成了她依赖的习惯,而且由于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班里与妮妮有类似特点的孩子不在少数,真叫人担心。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许多习惯、品质应从小培养,那如何引导孩子克服娇气、浪费的行为,通过亲身体验养成节约的习惯呢?联系幼儿园正在开展的“在农家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课题研究,我想到了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的教学原则。我尝试利用孩子身边熟悉的农村材料、农村环境,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参与……

问题对策:

一天早晨,我拿来了用一些竹筒(上面缠上了一些五颜六色的零料毛线)和小圆木制作的小火车、废旧酸奶瓶和有些破了的乒乓球制作的藏族小娃娃,孩子们一见,就欣喜地大叫起来:“哇!好漂亮啊!”

我见了问:“你们知道李老师的这两个玩具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孩子们很踊跃地回答:“用一节一节的竹筒。”

“还有小木头。”“毛线。”“酸奶瓶子。”

“那你们家里有这些东西吗?”

“有的,不过我已经扔到垃圾筒里去了。”

“原来,我们认为家里没用、不想用的东西也可以做成许多东西,那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拿到幼儿园里来,一起来做好看的玩具好吗?”“好!”

于是,在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纷纷开始将各种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稻草、麻绳、不能穿的衣服、麦管、零碎老布、毛线、纽扣、没用的锅刷、树枝、蒸架、棉花壳、豆壳等等往幼儿园里搬。

而妮妮和奶奶也拿来了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挂历纸、瘪了的乒乓球、尼龙绳、草绳等。妮妮奶奶说:“这孩子最近老在家里转来转去找东西,我们有的东西不要了想扔掉,她也不答应,说要拿来做玩具……”

一星期后……

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们收来了不少自己身边的废旧材料,尤其是农村特有的一些材料,于是我们策划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农家乐亲子变废为宝”活动。家长们带着孩子和自己收集的农家废旧材料来到了幼儿园,现场人声鼎沸,孩子和爸爸妈妈们有的在画、有的在贴、有的在剪、有的在穿线,忙得不亦乐乎。活动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群策群力,在一双双巧手的装扮下,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材料全都变了样:阳阳和妈妈用枯萎的丝瓜筋和稻草绳做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螃蟹;戴进研和妈妈用破旧衣服裁裁剪剪做成了秀气的海宝;妮妮和爸爸一起用稻草扎成了大大小小的稻草人一家,还用零碎的老布给稻草人做了帽子和裙子呢……

活动后,家长和孩子共同沉浸在一种成功的喜悦中,爸爸妈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都很惊讶于原来自己的孩子想象力这么丰富,动手能力也不错,而妮妮爸爸也跟我说:“通过这次活动,妮妮不再像以前一样‘大手大脚’了,家里角落里没用的豆壳、木头、盖子、报纸、布、坏了的玩具,妮妮总是悄悄地把它们放进塑料袋……”

案例反思:

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教学着重于生活的体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多,可供他们模仿的榜样、行为也会多样化、复杂化。孩子在某种情感和知识的支配下,会接受和认同某一行为或方式,否定其他行为或方式,并逐渐将被接受和认同的这种行为或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幼儿期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理解某些要求并发自内心加以接受,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亲身活动和情感体验最终明白和接受。这次活动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物品都有利用价值,只要动脑动手就能变废为宝,让家长和孩子都对农村废旧材料的可利用价值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深化了节俭的意识。

img49

粮食来之不易,吃饭时不能浪费哦!

(案例提供:上海市庄行幼儿园 李辉英)

案例(八) 有电梯的房子

案例现场:

由于缺乏母爱,均均的性格比较胆小且缺乏自信,每当孩子们用积木构建玩具小手枪、小火车以及娃娃家中的小桌小椅时,均均常常会心事重重对我说“我不会”……

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开始了,活动区中布置了孩子们全家福的照片。自由活动时,常常能看到孩子们围着全家福照片相互交谈的身影。均均的全家福是一张父母抱着她站在自家小区中的合影,均均看着照片中的爸爸妈妈会偷偷流露出甜甜的笑容,有时她会自豪地告诉好朋友,自己家那幢房子好高好高。

问题分析:

因为胆小,缺乏自信,均均常常无法真正参与到建构活动中。怎样帮助她树立自信心,大胆地参与活动呢?我尝试借鉴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挖掘孩子生活中有经验的素材,用暗示的方法影响孩子,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尝试激发均均表达表现的欲望,逐步改变孩子的性格。

问题对策:

我预设了结构活动“高高的房子”,目标是:尝试运用垒高的方式构建高高的房子。在活动前,我特地拍摄了孩子们居住小区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就有均均居住的家——那幢高高的房子。

活动开始后,我先向孩子们逐一出示高楼的照片。很多孩子们发现这些照片中就有自己的家后,高兴极了,阳阳说:“这是我的家,我家住在金外滩。”霖霖说:“我家就住在这幢房子里,我家住在7楼。”孩子们像活泼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起来。当我出示最后一组照片时,均均突然叫了起来:“这是我的家,我家住得很高很高,我家有电梯的!”幼儿活动的兴趣被激发了。我适时地提出了本次活动的内容——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搭一幢高高的房子。

孩子们自由地进入到结构区,我注意到均均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没有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也没有哭着要求我的帮助,而是独自拿起了积木开始构建。她先选择了三块四孔的积木并列地摆放在地面上,然后又选择了四块三孔的积木进行了交叉垂直接插,接着不断地向上垒高,不一会儿均均的高房子搭好了。均均高兴地拿起她的作品跑到我的面前:“老师,这是我家的房子,这里是电梯,我回家时要坐电梯的。”孩子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她不断地向我介绍着她的作品。

分享交流的时候到了,许多孩子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有的介绍着高高房子上有尖尖的屋顶,有的介绍着高高房子上有许多窗子,均均也自信地向大家介绍着自己那幢有电梯的房子。

案例反思:

观察是走进孩子的前提,是教师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案例中,我通过观察发现了均均的性格特点及内在需求。不过,如何利用我的发现来鼓励均均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过程当中呢?我想到陈鹤琴先生的话:“儿童是易受暗示的”,“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因此,在活动中我运用均均熟悉和喜欢的房子作为情境暗示,激发她自己想、自己说以及自己做的愿望,让她从被动的接受活动转向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享交流,使她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案例提供:上海市紫霞幼儿园 赵薇懿)

专家点评:

细细品读了本市晨星幼儿园、基金会长宁幼儿园、金童幼儿园、南西幼儿园、杨浦幼儿园、愚一幼儿园、庄行幼儿园、紫霞幼儿园等八所幼儿园教师们写的实践案例,感慨万分。今天,在各种教育思想缤纷,各方教育流派活跃的现实中,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实验基地幼儿园的园长与教师们,坚守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并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与二期课改的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使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更加充实,愈加丰富。实验基地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坚守者、探索者,更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发展者、创新者。

阅读实验基地园的案例,感受之一,是注重观察。观察,是了解儿童、解读儿童行为的前提,这是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和身体力行的。在这八个案例中,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老师们对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专注与专业。例如,金童幼儿园《落叶是我的!》案例中,教师在带领孩子们收集“美丽的落叶”活动中,对孩子的行为、情感以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于是,就有了对“风波”的适宜介入和有效互动。又如,杨浦幼儿园《天天变了》的案例中,对“调皮的天天”进行了一系列的连续观察后,才有了“积极暗示”的有效方法,使天天能“天天进步”。再如,紫霞幼儿园《有电梯的房子》的案例中,对“缺乏母爱、性格胆小”的均均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判断,使其通过结构游戏,改善了行为和性格,于是,均均成功建构了“有电梯的房子”,更有了对自我的信心。

阅读实验基地幼儿园的案例,感受之二,是强调游戏。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收获有益的成长经验。案例中,游戏性、情境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基金会长宁幼儿园《如何提高幼儿律动活动的兴趣》的案例、庄行幼儿园《记一次农家乐亲子变废为宝活动》的案例,都演绎了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活动的“活教育”思想,使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更加愉悦、更加有意义。

阅读实验基地幼儿园的案例,感受之三,是崇尚自主。陈鹤琴先生一直教导我们,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因而,在幼儿教育中,要格外注重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课程的土壤中得到充分发展、自主发展。南西幼儿园《一个蛋饺》案例中,“孩子教孩子”,让幼儿在互相讨论、积极思维中,获得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愚一幼儿园《陪孩子一起奇思妙想》、晨星幼儿园《节目征询单统计》等案例,都十分强调注重孩子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益,变得更加自主、有效。

总之,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实验基地幼儿园的园长与教师们,在坚守中探索,在研究中实践,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本市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黄琼)

【注释】

[1]朱家雄,裴小倩《:变化的社会文化,变化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2004(1),P6-7

[2]朱家雄《:中、日、美三种不同文化中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991(2),P2-3

[3]Joseph J.Tobin,David Y.H.Wu,Dana H.Davidson著,王家通等译:《幼儿教育与文化——三个国家的幼教实况比较研究》,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P103-170

[4]约瑟夫·托宾《: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学前教育的质量》,朱家雄主编:《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31-143

[5]朱家雄,裴小倩《:变化的社会文化,变化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2004(1),P6-7

[6]江岚《:从五省市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P4-9

[7]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简称上海陈研会),成立于1985年,详细情况见附录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