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实践案例

课堂实践案例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感悟深沉的父爱,从而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在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了“生命教育”这条主线,努力追求“生命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

感悟深沉的的父爱

——《父亲的谜语》教学案例

《父亲的谜语》是一篇抒写父爱的小散文。通过回忆父亲小时候给作者猜谜语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细腻而深沉的父爱。其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为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体会深沉的父爱,感悟人间真情。

【案例情景】

(一)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眼睛呢?它曾带给你一些什么感受?

生:我考试考得不好时,父亲的眼睛瞪得像铜铃,让我感到害怕。

生:父亲高兴时,他的眼睛里会放出快乐的光彩,让我忘却烦恼。

生:……

师:那么,课文中父亲的眼睛又使女儿感受到什么?请读句子:

(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学生自由读。)

生:父亲的眼睛是神秘的,让他的女儿捉摸不透。

生:父亲的眼睛使女儿获得了快乐,看到了希望。

师:是啊,父亲的眼睛简直就是女儿快乐的源泉。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吧!

(自读课文,要求:①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②思考:文中父亲的眼睛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用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交流,板书:夏日的晚上、猜谜语的时候、我烦恼忧伤时)

(二)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日的晚上。谁来读读课文的第1、2节。

(指名读1、2节,边听边感受当时的气氛。)

师:有哪些词能表示谜语把我难住了?

生:小脑瓜发胀、苦思冥想、苦苦地寻找

(朗读并理解句子: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

师:此时,父亲是怎样让我快乐的?

生:父亲给我巧妙的提示。

师:在父亲那么多的谜语中,哪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交流,出示谜语)

师:让我们读读第3一10节,边读边体会父亲提示的巧妙。

(学生读课文,重点指导:父亲眼睛闭上、睁开、凑近……)

师:从中你感受到父亲怎样?

生:父亲很有耐心。

生:父亲有爱心。

生:……

师:是啊,父亲是如此爱我,当我为猜出谜底而兴奋地叫起来时,他会在一旁为我高兴;而当我忧愁烦恼时,他就会想方设法给我变出快乐。男女分角色朗读11、12节。

师:说说从父亲的谜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当我烦恼忧愁时,父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高兴起来。

生:父亲的爱是博大的、深邃的,带给孩子的永远快乐和光明。

师:父亲,一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名字!他给我们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分含蓄、深沉,让我们带着真诚和爱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份深深的爱。

(三)

(补充阅读《父亲的手》)

师:每次感觉父亲的手都不一样——

生:第一次是在孩提时逃学的路上,在响在小脸蛋上的脆声中,那时候父亲的手,写在心灵的只有痛。

生:第二次是在上街的时候,把兴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那是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手心与手心的交流,父亲的手好大好温暖。

生:最近一次是在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是我的脸,当粗糙刺痛我细腻的皮肉时,印在心底的却是全部的父爱。

师: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能在平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懂得父爱,那么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说说你所理解、感受的父爱。(学生交流)父亲节就要来临了,我们应该做一件让父亲高兴的事,表达对父亲的感恩。

【案例分析】

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且,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提供的教育素材具体感性、贴近生活、深入心灵,尤其对于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翻开一本语文课本,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

《父亲的谜语》一文,作者巧妙地把父爱浓缩在那深邃、神秘的眼神中,并借一则描写眼睛的谜语,真切地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会带给孩子光明与快乐。引导学生体会深沉、含蓄的父爱,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感悟深沉的父爱,从而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一)初步感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从父亲的眼睛入手,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平时生活中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眼睛,有何感受。这一导入式的话题,一下子唤起了学生的记忆,他们把记忆中父亲的各种眼神描绘了出来,还谈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出示了课文的中心句——“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课文中父亲的眼睛又使女儿感受到什么?学生发言热烈,能大致地说出句子所包含的意思。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琐事导入的课堂教学,无痕却留下深深印象,使学生初步地感知了事例与话语中所包含的父爱。就如泰戈尔的诗歌所写: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二)深入感悟

初步感知后,我从三个场景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课文中父女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心灵的共鸣。课上,我抓住文中关键的细节,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观点,综合归纳细节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理解父爱。如从“眯起眼睛”、“悠悠地念”、“嘿嘿地笑”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出父亲的慈祥;如当“我”猜不出父亲的谜语时,父亲“把眼睛闭上”,“又把眼睛睁开”,还“把眼睛凑近我”,从这一细节中学生体会出了父女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看到了一位感情细腻而又深沉的父亲的形象。又如当“我”烦恼时,父亲用“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为“我”带来快乐。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总能想尽办法让内心烦恼的女儿高兴起来,这里包含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关爱。通过阅读感悟,学生懂得了:这是一位慈祥、感情细腻的父亲,他时时关爱孩子,给孩子无穷的快乐;这更是一位睿智的父亲,他为孩子创设了极其温馨、快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从而使孩子从小懂得爱,在光明与快乐中拥有希望和追求

(三)拓展深化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短文《父亲的手》,要求学生细细地阅读,读后谈一谈每次感觉父亲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深情地念着父亲的手给“我”的一次次感觉,感动早已在心中流淌,父亲的手印在了大家的心底,那是全部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爱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所理解、感受的父爱,就水到渠成了。这样通过交流,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从书本回归到了现实生活。也许在学文之初,学生还不能切身体会到“父爱”的深沉、生命的可贵,但此时“无言的父爱”显现出来了,在自然而然中,学生对自己的父亲油然而生敬意,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一篇短文,一份沉甸甸的父爱。如泰戈尔的诗歌所写: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撰稿:王佩红)

追求“生命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

——“从亳升到升”教学案例

【背景】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离开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任何意义可言。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在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懂得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从亳升到升》是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个内容,2008年9月23日,我在新区教研活动时公开教学了此内容。在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了“生命教育”这条主线,努力追求“生命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

【教学片段】

片段一:直观比较杯子的大小

师:水是生命的源泉。健康专家说,成年人一天要喝八杯水,这样最有益于健康。(讲台上摆放一整排杯子)

师:大家看,这里有一些杯子,你们觉得是怎样的八杯水呢?是这样的吗?

生:七嘴八舌地猜测是哪一个杯子。

师:看来,仅仅告诉你们喝八杯水,大家还是搞不清这八杯水到底有多少。学完了今天这一课你就会明白了。

(通过这一环节埋下伏笔,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同时,提醒学生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片段二:感受1毫升的水有多少。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10ml水有多少。那么1毫升水有多少呢?你们看,如果用这样的滴管滴水,1毫升水大约有15滴。

接下来,请同学们都利用学具篮中的工具想办法量出1毫升的水。

生:大部分同学都用针筒量出了1毫升的水,也有同学用5毫升的小量筒量出了1毫升的水。

师:谁来说说你对1毫升水的感觉。

生:太少了。

师小结:测量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亳升做单位。

师:请你们将这一毫升水都倒在组长的杯子里,请组长将你杯子的水都倒在老师的这个杯子里。

师:你们看,1毫升水虽然不起眼,但是积少成多。29个1毫升也有这么多呢。

(1毫升水虽然不起眼,但是积少成多。通过学生亲手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每一滴水都是应该节约的。)

片段三:练一练

师:升和亳升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计量液体的单位。请大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一个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 )。

A、毫升  B、升

生1:升

生2:人身上没有那么多的血。应该是毫升

生3(脱口而出):献血人会死掉的。

生4:不会死掉的。

师:一个成年人一次献血大约就是这么多(向学生出示一个200ml杯子),无害于自己的健康,却能挽救他人的生命。

(在多次试教过程中,学生对于献血都没有什么异议,恰恰是在面对许许多多听课老师的公开教学中,学生却冒出了“献血会死掉”的想法。怎么办呢?教师抓住了课堂生成,随手拿起了一个200ml的杯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次献血的量,并告诉学生献血的生命意义。)

片段四:水的生命价值

师:同学们,成年人一天要补充2升水,也就是八杯水,那么每一杯是多少毫升呢?请你算一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请你看,就是这样的八杯。同学们,我们平时应该多喝水,尤其是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要少喝饮料,因为饮料中有太多的糖和色素,多喝对身体不好。

(学生自己解答了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毫升与升的简单计算,也让学生掌握了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

师: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请看这段信息:

奥运场馆“水立方”是公认的耗水大户。泳池蓄水量为3750立方米,也就是3750000升。而跳水池的蓄水量也达到3660000升,再加上热身池需要的2500000升蓄水。因此,“水立方”专门设计了雨水回收系统,一年回收雨水量1万吨左右,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师:其实节约用水应从每个人做起。1亳升虽然不起眼,但是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节约一毫升水,你会大吃一惊,那是可观的13亿毫升水。同学们可以算一算,合多少升?如果每人每天共用水50升,这些水大约可供我们全班同学用多少天?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用大量的数据说话,告诉学生水是必需的,水是宝贵的,水是必须珍惜的。尤其是“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节约一毫升水……”这一题,因为有了前面学生将每人的1毫升水汇聚成全班的29毫升水的实践经验,学生的感受尤为强烈。)

片段五:画龙点睛的总结

在试教时,教师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从毫升到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虽然说出了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等等。但是,教师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公开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一段flash短片作为全课的总结。影片中,一只哗哗流着水的龙头没有被关紧,一滴滴的清水不断地滴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看见了,于是,它和它的同伴们接力着,用嘴含起水滴,将水一滴一滴地运到了一片树叶上,又将树叶运到了一棵即将枯死的树旁,然后蚂蚁们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水救活了这棵树,使它重现绿色生机。

(贴切的影片,很好的烘托了主题。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对水的生命价值,对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反思】

1.要善于创设无痕教育的情境

在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深入钻研,明确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从人一天要补充八杯水,到“积少成多”的实验,再到“小蚂蚁救树”的短片,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科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向学生介绍了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节水之道,让学生计算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节约一毫升水,节约下来的13亿毫升水合多少升?如果每人每天共用水50升,这些水大约可供我们全班同学用多少天?让学生知道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自然和谐地渗透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乐学中潜移默化,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本身蕴涵的生命之美

其实,生命教育更应该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来。如通过解答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认真仔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踏实、负责的人生态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品质;通过解决难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愉悦的生命课堂,寻觅“生命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达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懈追求的境界。

(撰稿:蔡晓蓉)

重视生命教育,学会自我保护

——由一堂品德与社会课想到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是一张张天真纯洁的脸庞。然而生命中的太多的意外,肆意地扼杀着这美好的生命。怎样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在意外面前能沉着应对?在执教《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时,让我颇受启示。

【案例背景】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品德与社会》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中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二课,本课共分为三教时。我所执教的第一教时主要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同时学会一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这篇课文既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中对三——五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技能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不会恐惧,不会惊惶失措;同时又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使学生学习大禹到“为大家、舍小家”的民族精神

根据上述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以期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因为课文中的有些内容学生是不知道的,需要老师的讲授,有些则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如地动仪的知识,老师就可以对它的真正用途加以阐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再次,运用合作交流的模式,通过生生互动,集思广益,从而了解台风中我们所应采取的有效防治方法,提高探究的效果。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了解自然灾害

1.师:我们总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可你们知道吗?就是因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所以我们还要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2.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风,今年的8月莫拉克台风和我们擦肩而过,那么这一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3.你们能先说说你们了解的莫拉克台风吗?

4.师补充资料

你们觉得台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危害?

5.除了台风我国每年还要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据你们所知在我国还会有哪些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

(设计说明: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为了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而考虑到台风是身处沿海地区的我们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因此以台风入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台风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6.这些都是经常会在我国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那么这些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阅读下面一组数据,说说你的感想。

(设计说明: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读着这一组组的数据,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种种现象会产生不少疑问,此时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

活动二:读故事,治理自然灾害

1.张衡和地动仪

(1)读课文故事

(2)从课文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3)关于地动仪,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4)地动仪是古代的观测自然的仪器,我们现在还有哪些预报手段呢?

(设计说明:地动仪的故事即让学生感受我国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研究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又能使学生知道自然的是千变万化的,真正了解自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2.故事:大禹治水(观看视频)思考:大禹使用什么方法治理黄河水患的?

(1)你认为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

(2)演示大禹治水的方法

(3)所以说大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了解自然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防治,可见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4)同时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还了解到除了方法的正确,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这份坚持,我们终于治理了黄河水患。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人物,为大家舍小家啊!

(设计说明:从大禹治水到中国历代在救灾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自然灾害的防治离不开无数人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感受我国人民“为大家舍小家”的民族精神,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3.师:的确,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但并非不可防治。如果我们能了解他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防治,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减轻危害。

活动三:探究学习,学会在台风中自护的方法

1.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当台风发生时,我们该做些什么保护自己呢?

能不能做到呢?我们尝试一下。(放台风的声音;师:台风即将来到,我们现在该怎么做?请一两个同学演示)

(设计说明:通过实践操作、辨析,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会台风的防范措施,引导学生增强应对技能)

2.辨析:

(1)出示图片:台风即将来临,出海捕鱼;台风中迅速撤离;在台风中快速开车;台风来临前预报

(2)你认为下列做法对吗?为什么?

4.台风来临除了同学们所说的注意事项外,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做的呢?(师出示二要二不要)

【教后反思】

教学后,我深刻体会到要让学生获得一个认识,得到一种体验,就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懂得该如何应对,如何保护自己。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安排教学内容

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在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哪些伤害。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正是从自然灾害这一角度,让学生了解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该如何自救、救人。在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不能只凭借教材内容,而应从学生生活出发,尽力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考虑到学生对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并不陌生,但由于历史的久远,黄河水患究竟带来多少灾难学生并不了解,也无法在情感上的引起共鸣。但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刚刚过去的台湾“八八”水灾都记忆犹新。所以我从他们关心的实事入手,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之产生了解、认识自然灾害的愿望,情感的铺垫水到渠成。同时我感到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建构生命理念的过程。而身处沿海地区,台风又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如何有效的防范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因为常见,他们也有不少防范的经验积累,讨论学习也就有了基础。而也正是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有所得。

二、提供宽裕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究

面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破坏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惑,此时,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从“大禹治水”到“地动仪”,在主动探究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感悟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崇高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生命意识的形成需要在自我感悟基础上的内化。要懂得一个概念,明白一个道理,需要个体活动来增强感知,开拓视野,强化认识。在课外,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为课堂上同学们相互交流、展示信息、提高道德认识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人类从古至今治理自然灾害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老师在其中适时点拨,逐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虽然可怕,但只要掌握规律,巧妙应对,它并不是不可防范的。

三、创设学习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学生如果只是讨论、交流台风来临时该怎样做才是有效的防范,还只是纸上谈兵。在课堂上要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以风声表现台风的来临,要求学生根据教室的情况,实践操作该如何做好防范工作。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积极投入,有的将窗台上的花盆移放到地上,有的关闭教室的电灯。更出人意料的是当一个学生关闭饮水机的开关后,立刻有一个学生跑过去拔下饮水机的插头,并详尽阐述他这样做为何更安全。我感到在这样的学习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在探究、讨论、交流中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面对灾害保护自己与他人的方法,具有初步的自救能力。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通过学习,使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学会自助,也学会助人,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撰稿:杨燕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