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教育”教学原则实践案例

“活教育”教学原则实践案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的课堂教学是“活教育”教学原则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检验其教学有效性的试金石,也是展示教师对“活教育”教学原则真正领悟及学生切身受益的大舞台。各实验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活教育”教学原则,从备课到课堂讲授到课后反思,都力求进行创造性实践。以下摘选四篇来自基地学校教师撰写的教学实践案例,以点带面,呈现基地学校教师对“活教育”教学原则的践行。

三、“活教育”教学原则实践案例

具体的课堂教学是“活教育”教学原则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检验其教学有效性的试金石,也是展示教师对“活教育”教学原则真正领悟及学生切身受益的大舞台。各实验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活教育”教学原则,从备课到课堂讲授到课后反思,都力求进行创造性实践。以下摘选四篇来自基地学校教师撰写的教学实践案例,以点带面,呈现基地学校教师对“活教育”教学原则的践行。

案例(一) 活用教材,激活课堂——《江南绿茶》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江南绿茶》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一方水土一方人》中的一课。本单元是在前两单元让学生对祖国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学生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本课则以饮品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同时,又以江南绿茶为例,通过学生了解各地、各族人民特有的饮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初步感受我国茶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调查,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对于茶的了解还局限在一些茶饮料上,即便知晓一些茶类,对其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更是一无所知。

纵观本课教材,图片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很少,内容的跳跃性较大。如何更好地联系学生实际,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内在的联系,找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切入点,便成了本课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现场:

在对绿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来亲身感受绿茶的色、香、味,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绿茶的特点的同时又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绿茶的兴趣。随后围绕同学提出的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通过书本和小资料用找一找、议一议的方法来进行自主探究。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讲产地时我特意提出“江浙一带为何盛产绿茶”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绿茶与江南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也懂得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在讲品种时,我则利用多媒体对书本上提到的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并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和茶叶来判断杯中所冲泡的是哪一种茶?辨茶的过程其实变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在讲功效时,我则把学生所讲的一些资料上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实例,更为浅显易懂。在讲最后冲泡时,则通过学生观看冲泡录像、畅谈感受、亲身品茶等环节,把认知、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总结:

在这堂课上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投入,感受深刻。在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有同学已被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深深吸引。作为教师,备课、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尤其是遵循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教学原则,在对教材再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收获:

1.感悟教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挖掘蕴藏于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方便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品德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课中,我让学生先聊茶,再辨茶、观茶、尝茶,这时学生不由对绿茶产生了兴趣。于是问题接踵而来:哪里盛产绿茶?绿茶有哪些品种?冲泡上有什么讲究?此后的自主学习,我想不仅是老师的设计,更是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

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课中,我请学生三品绿茶,特别是最后一品,在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冲饮绿茶的讲究,感受茶中的礼仪,再来优雅地喝茶。这时,我注意到有几位同学端茶、闻香、慢品的感觉出来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品”中逐步领悟到了。

这些氛围和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感悟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2.重组教材,加强落实“两纲”教育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实施“两纲”教育的显性课程,本课的教学正凸现了其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于是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大胆整合。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猜猜绿茶与红茶的茶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录像感知,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其次,又通过自主探究江南绿茶的产地、品种、功效及冲泡,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通过地图质疑延伸,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为下一课的教学打下铺垫。本课的导入部分穿插在江南绿茶的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更是紧扣在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八个字上,始终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中。

3.拓展教材,提高课内探究的时效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资源,已充分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落实在字里行间中。只有用好教材这一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我在设计自主探究绿茶这一环节中,便有效地将这些教材中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有些转化为多媒体的形式将其直观展现,例如绿茶的冲泡,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有些则预想到同学们会探究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有关绿茶产地、品种、功效小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课内探究的实效性。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源自教材,但又不是复制教材。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们自己想。根据教材内容,发挥一定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重新优化组合并适当补充,创造出激发兴趣、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去体验课堂教学的快乐,正所谓:“教材活了,课堂活了,教学效果也就显现了”。

(案例提供:上海市报童小学 王燕)

案例(二) “先学后教”编写学案策略

案例背景:

在陈鹤琴教学法的原则中,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教学思想。它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自己学,这样既可以省去教师花不必要的时间去教学生,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的同时,积累了自学经验。语文预习学案立足于自学,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指导“暗示”在设计的问题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地掌握学习方法,逐步让学生由不会阅读到会阅读,由不会学习到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案例现场:

学案1 《但愿人长久》

学习目标:知道苏轼在思念弟弟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针对心情的变化提问;并根据课文的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搜集苏轼的其他诗句或表达思念的诗句。

自学设计:

1.苏轼在思念弟弟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  )—(  )—(  )

2.围绕所填的内容提出三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其中的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苏轼其他诗句或表达思念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2 《马鹿有情》

学习目标:根据提示,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范例,想象说话

自学设计:

(1)我能根据提示,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根据例句想象说话。

例: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了下来,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好像在说:“两位好心的先生,你们刚才救了我,现在请你们快去救救我的孩子吧!”

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了低沉的叫声,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鹿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鸣叫起来,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总结:

在这两篇预习学案中,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针对苏轼的情感变化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整个学案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提问,根据课文的有关词句思考解决所提的问题。依据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照样子想象说话。学法寓于设计的问题之中,自然、巧妙,颇具匠心。

学案不仅给全体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还提供了主动探索信息及利用信息自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老师“奉送真理”,而是创造性地精心自主探索。在“学”中“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迥异于缺乏引导的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加快了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提供:上海市陈鹤琴小学 陈卫红)

案例(三) 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感受音乐

案例背景: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的独奏曲,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作品描写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人根据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把它定名为《春之歌》,使它得以更广泛地流传。从作品清新、流畅的旋律中,人们能够很自然地体会到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情感。

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运用多种手段,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以达到教学目的,即:孩子们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欣赏后应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记得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十七条原则中第6条“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因此在设计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索,是否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通过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领悟音乐中描写春天的情景呢?

案例现场:

情境一

用情景设置的方法,在大自然中请学生们演唱歌曲《嘀哩嘀哩》,使学生融入到春天的意境之中。

引入:歌表演《嘀哩嘀哩》

师:同学们今天为什么唱得那么好?

生:我们置身在大自然中,感觉和歌曲融为了一体。

生:周围的环境使我们身临其境。

在欣赏过程中,始终将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使同学们用眼睛、耳朵感受了乐曲中一幅幅活生生的春天美景,通过这样的欣赏手段,激发他们展现内心感受的欲望,为更好地理解这首乐曲打好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春天,请学生们边欣赏边到老师设置的花丛中寻找春天,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情境二

在大自然中感受春天,说春天。

师:1.请你们说说春天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知道哪些音乐家为春天作过曲?(学生交流门德尔松生平)

3.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的音乐《春之歌》。请同学们走进花园,边听音乐,边在音乐中寻找春天,找找看音乐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互创、师生互动共同表演演奏等方式,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平等、融洽,使整首乐曲抒情明快的感觉得以体现。

情境三

表现春天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春天情境的表现更好地理解乐曲。

师:我们能否用绘画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春天的情景?

生: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主题旋律用线条或者色彩把春天画出来。

生:我们用舞蹈动作把听到的春天表现出来。

案例总结:

这堂课上,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落实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开放地、自由地学习音乐及发展个性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活学习、活表现,把孩子们带进神奇的音乐世界。

(案例提供:上海市陈鹤琴小学 邹铭霁)

案例(四) 《小小奥运会》——一年级体育与健身

案例背景:

一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赛跑、喜欢争第一,能够模仿各种事物,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我控制力差。针对一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学校“学习设计”备课方案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运用陈鹤琴“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的教学原则,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以趣味性和灵活多样的运动形式,来调动、保持和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克服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

案例现场:

《小小奥运会》“学习设计”备课方案

img73

(续表)

img74

(续表)

img75

案例总结:

在进行本堂课教学中,通过运用比赛的方式,儿童的好胜心和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氛围很活跃。正如陈鹤琴所说:“儿童大都喜欢比赛,喜欢竞争的。做教师的要利用这种心理去教导儿童,去增加儿童的兴趣,去促进学习的效率。”但是,在比赛中,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的意识,做到不骄不馁,不妒忌,不倾轧。因此,我在课堂评价中,时时注意引导,同时多采用正面鼓励的方式,树立榜样,因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是“活教育”教育原则第5条教给我们的教学之道。

(案例提供: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朱建萍)

今天,走向现代化的上海义务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与新的挑战。不断深化教育理论、提升教育境界,已成为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新发展的深刻意义也日益显现出来。实验基地学校的发展道路表明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生命力,成为学校继续发展的思想武器和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验基地学校将坚持不懈地学习与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大胆开展教育改革与试验,更加自觉地以陈鹤琴“一切为儿童”的教育理想指导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再创上海“活教育”思想实践新辉煌!

【注释】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P356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P357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P366

[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一个理想的小学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P51

[5]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儿童训育应该怎样实施的》,江苏教育出版1991年3月第一版,P165

[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小学各科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1991年3月第一版,P510

[7]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四卷,《几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江苏教育出版1991年3月第一版,P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