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是钟启泉教授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上的文章。读了钟启泉老师《“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一文,我不由自主地在“怎样优化教材?怎样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我们的课堂有新意?”反过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学习《“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有感

刘汝敏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是钟启泉教授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的文章。学习以后,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一、优化教材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挑战

读了钟启泉老师《“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一文,我不由自主地在“怎样优化教材?怎样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我们的课堂有新意?”这些问题上陷入了思考。

钟启泉老师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探讨如何优化教材,如何进行教材研究,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进行教材研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教材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媒介,是教学三要素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教材对儿童施加间接影响。儿童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建构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技能。当然,无论是三角教学模型、四角教学模型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应答性信息化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教学模型中,教材都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所以进行教材研究,是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

我觉得有效教学的价值应该定位在对于学生的发展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是定位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反对“目中无人”地、机械地、单向地传递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千篇一律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整合;将教材的普遍性同教学实践的特殊性相整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而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

钟启泉老师认为,优化教材或对教材进行研究应当属于临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畴,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观视域中,教材的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量。反过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

唯有情境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或理想的教学。从世界范围来看,定型化教学的主流已经远去,从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这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愿景,一个方向,一种标尺。事实上,当今欧美国家乃至日本的课堂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这“静悄悄的革命”,比如日本当前对“场景式”教学研究,就是情境化教学的典型案例。情境化教学需要每个教师去表现、去创造、去体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加工和优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尊重儿童、帮衬儿童、引领儿童的过程,所以说,优化教材是伴随教师教职生涯的永恒的挑战。

二、优化教材是教师对实践最新理念的挑战

钟启泉老师认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唯有选择“用教材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教材的性质。事实上,教学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借助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儿童自身以及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让儿童通过与教材这一媒介的对话,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智慧的价值。正如波普尔说的,“知识增长是从问题和我们解决问题的努力开始的”。学校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儿童获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探究学习的活动,学会“学问”,即学会“质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木下竹次指出,传统教育以解释疑问为主,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然后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以释疑为主,很少期待学生质疑品质的形成。他认为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质疑,这才是儿童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根本道路。美国教育学者主张,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质疑,更应要求他们超越单纯的提问,不断地提出挑战,去寻求更好的答案、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解决方案。因此,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学是否引发了儿童无穷的疑问,是否激起了儿童无尽的兴趣。

当代教学论从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广义界定。第一,教材是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体系,包括事实、概念、法则、原理等等。第二,教材是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第三,教材还包括了能力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可以说,这个广义的教材概念,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动态界定,而且关注教材的伦理道德的价值。

我觉得要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要“脑中有课标,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结构等的最新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情境,调整、开发、创造教材。

三、优化教材是体现和锤炼教师专业判断的绝佳平台

钟启泉老师还认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如何让学习者能“迅速地、愉快地和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也就是如何使儿童不仅拥有知识,还拥有道德、智慧和生存能力。夸美纽斯早在1658年就编写了《世界图解》,成为配方第一本直观型均衡生产书,而中国出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所隐含的诸多基于儿童特点的教材编写的原则及其经验,同样值得我们思考。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国教育界往往把教材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当然,这种区别在不同学科,情形又有不同。大体说来,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配方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它们并不是教材本身。另外,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近现代的学科也得以发展起来。但是,科学并不等同于学科。科学经过“教育学的加工”,才成为学校课程之中的学科。

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有学者归纳了现代教材的三大功能。第一,教材的信息源功能,也就是为儿童选择和传递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和知识的功能;第二,教材的结构化功能。现代教材的信息组织不可能是“散落式”或“百科全书式”的,而是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以帮助儿童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教材的指导性功能。即教材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功能。好的教材本身一定隐含了对儿童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三个指标性要素是教师在日常处置和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而想要真正发挥教材的这三大功能,其关键还是要回到“基于儿童差异”这一根本出发点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教材的两个转化。第一,将预设的教材转化成生成的教材;第二,从侧重教的教材转化成儿童学的学材。这就是教师优化教材所应遵循的基本策略。

我觉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表现为对教材的灵活运用。依据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标可以更换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或放慢速度,或增加坡度,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需要,整合课程单元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组,进行学科间的整合。

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极富创造性的教师,必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特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班级的特色化教学。这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直接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这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上,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课程整体意识。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最优化、灵活化、直观化,优化了教学素材,对促进开放式教学是个有益的尝试,只有优化了教材,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体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教科书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优化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天地。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长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