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体氛围很重要

团体氛围很重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照明实验和福利实验后,研究者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霍桑工厂中开展了谈话实验,以了解工人对工厂的管理、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的想法。梅奥的霍桑实验虽然是在工厂中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对学校教育同样有着借鉴和学习的价值。达成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必要的奖励是应该的。那么,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哪一个更有效呢?在管理领域,员工绩效非常受重视,所以该领域最早对类似的问题进行研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ayo)主持的霍桑实验堪称研究这个问题的经典实验,它因在美国芝加哥城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而得名。这个研究的结果对我们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霍桑工厂是一家专门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的设备优良,员工待遇丰厚,福利保障完善,但工人们对工作仍然不满,生产效率不高。对此,美国科学院召集了一批专家组成研究小组,进入工厂,对该厂的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实验。从1924年至1932年间,研究者共实施了四个阶段的实验,分别是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

【实验一】 照明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了解照明亮度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照明实验是霍桑实验的第一个阶段,从1924年11月到1927年4月之间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实验者从工人中挑选了两组进行比较研究,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实验组的照明亮度不断提高,而参照组的照明亮度不变。实验者的研究假设便是“提高照明亮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然而令研究者迷惑的是,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参照组,两组的产量都在提高。为此,研究者不得不反方向而行,逐渐降低实验组的照明亮度,然而,即使照明亮度一降再降,两组的产量仍然在上升,直到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实验组的产量才开始下降。

三、实验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的产量均大幅增加,且增加量几乎相等,照明亮度与生产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此后,研究者还从工资报酬、休息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物质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实验二】 福利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了解福利待遇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过程

一般来说,福利待遇是员工工作中非常在意的一个因素。因此,研究者假设福利待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并通过实验来研究验证。实验从1927年持续到1932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步步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诸如缩短工作时间、安排工间休息、调整工资支付办法等。结果产量明显提高。这与研究者的原始假设相一致。两个月后,实验者取消了这些福利措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结果发现,产量并没有如预期般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这说明生产效率与福利待遇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三、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生产效率与工人的福利待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在实验中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对工人态度的改善,且工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工人们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工作,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此时福利待遇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实验三】 谈话实验

一、实验目的

经过照明实验和福利实验后,研究者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霍桑工厂中开展了谈话实验,以了解工人对工厂的管理、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的想法。

二、实验过程

谈话实验初始时,研究者设计了一份谈话提纲,要求工人就提纲中所涉及的问题发表意见。可是实验开始以后,工人们就表示不愿意受提纲的限制,只谈自己喜欢和关注的问题。随后,研究者就调整了访谈计划,不再限制谈话内容,而让工人谈任何他想说的问题,每次谈话的时间也从半小时延长到一小时。在谈话过程中,研究者不作任何是非道德判断,也不劝说或提供建议,而仅仅是如实记录工人的谈话内容,耐心地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不满和意见。这项持续了两年多的实验并没有为工人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却奇迹般地使工厂产量大幅提高。

三、实验结论

谈话实验的结果是令人意外的。对此研究者认为,是一直以来,工人在工作中的不满、愤怒没有宣泄的渠道,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而谈话实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此,尽管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当工人的不满情绪发泄后,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实验四】 群体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过程

研究者从车间挑选了14名男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工作,其中9名是绕线工人,3名是焊接工人,2名是检验员,把他们组成一个群体,实行特殊的个人工作计件工资制。研究者预计,这套计酬办法能够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产量。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工人之间并没有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当产量达到额定数量时,他们就会松懈下来,始终将产量维持在中等水平。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工人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团体压力,当某人的产量很高,超过额定数量时,团体压力会促使他慢下来,与其他人保持平衡,否则他就会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排斥、冷遇或打击。当某人的产量过低,完全达不到标准时,团体又会督促他努力工作,避免成为其他成员的累赘。

三、实验结论

群体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有自己特定的规范,可以为了内部团结牺牲部分物质利益,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不能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梅奥总结了上述研究的结论,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了关注、团体归属等因素对绩效的重要性。梅奥的霍桑实验虽然是在工厂中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对学校教育同样有着借鉴和学习的价值。提起学校教育与管理,我们往往会首先联想到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诸如,教室是否宽敞,教学设备是否齐备,体育娱乐设施条件如何等等。这些的确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作为教育者更不能忽视的是学校中人的因素,而其中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曾就教师对学生的领导方式做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教师比采用放任型或专制型领导方式的教师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有表达、交流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机会,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是有积极效果的。

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达成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与创造。而在我们的新课程中,更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师生的民主平等交流。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应该与学生一同探索学生正在体验到的一切。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培养探究式的习惯。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来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意外收获。

借鉴霍桑实验的结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条件,建立学生进取的情感基点,使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

1.耐心地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尽情地“说”。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多同学生交心谈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说,提供机会(如组织班会)让学生尽情地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困惑或学习中的疑难,说对教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对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说过之后,就会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

此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努力创设对话式、交互式学习情境。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在活动中,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在生活中,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2.重视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学生在班级内,受性别、爱好、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团体氛围和团体规则会对成员产生异常重要的影响,孩子们会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团体的需要。若团体内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成员在其中也会自觉地用心学习,提高成绩,避免成为团体的累赘,被团体排斥。若团体内是学习得过且过,追求享乐或物质攀比的氛围,那么成员在其中即使个人愿意学习,也会在他人的压力下放弃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借助团体内部压力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