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德发展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中

师德发展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中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师德发展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中无论何时,师德发展和师德建设都不是以教师队伍没有或缺少职业道德为起点的。二是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的共同努力去减少副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应当积极承担此项社会职能。

三、师德发展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中

无论何时,师德发展和师德建设都不是以教师队伍没有或缺少职业道德为起点的。古往今来,中国社会在无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结构完整、意蕴丰富、适合当时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师德内容和标准。现在把师德问题放大了来谈,“只是由于教师职业环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客观上需要树立反映新时代的师德新风尚;另一方面,以防好的传统师德面临沦丧的危险。”[7]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社会,师德也处于嬗变之中。师德建设必然包含有社会向度的要求,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希望通过对教师的塑造实现其国家目的和奋斗目标。当下,在学校教学的一线出现了形形色色、或大或小的师德问题,有的属于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范畴,如厌岗怠业,有的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范畴,如体罚学生。对于这些持续困扰教育发展和师德建设的问题,不少教师将矛头指向师德发展的时代环境,认为是新的时代环境制造了社会问题的“寻租空间”,是市场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多元化社会的无序演进导致了许多社会失范行为的发生,教师的道德失范只是诸多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之一。在这次全国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1.1%的教师认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社会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广大教师对传统师德的认同度,而且在访谈中,很多教师流露出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情感,交织着向往、困惑和迷惘的矛盾情绪。

在探讨师德发展的时代环境时,人们往往采取问题取向的态度,时常不能客观地看待和评价新事物、新现象。而事实上,基于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过程无所谓善恶利弊,其间由于新旧技术、事物、思想间的冲突、反抗、对峙所引发的混乱都在社会可控范围之内,原因在于社会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过,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是无条件、无要求的,它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做出积极的配合。在师德建设工作中,人们理应端正态度,客观地评价和看待新的时代环境。从当前情形来看,人们固然需要探讨新环境下什么是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哪些新现象遵从或者违反了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但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应新的环境,创造出新的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通过增添新的时代元素让新环境下的师德工作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急需关注两个紧要问题:一是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究竟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新环境?二是传统师德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

(一)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关涉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如有偿家教、收受家长钱物等。无论作何归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客观的影响因素。越是当前否定声不断,我们越是不能简单断定市场经济引致了教师的功利思想和利己行为,而应当深入思考教师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应当首先弄清楚究竟是市场经济的失误还是师德工作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中国社会中,一直以来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认为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需要教师群体的无私奉献和不计回报来维护,一个好教师的评判标准就是将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精神发挥到极致,教师一旦计较个人得失便会被视为“不道德”。这种认识体现出社会“义利观”的错位,它漠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兴起之前,有关教师职业的“义”、“利”矛盾就一直存在,只是比较缓和而已,是市场经济的波澜让教师职业中的义利冲突凸现出来。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客观发展状况来看,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之间并不是二律背反、相互抗阻的关系,相反,教师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本质联系。

首先,使用“教师职业道德”一词,表明社会分工中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一种具有专业属性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一般职业的基本特质。职业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单元、与经济紧密联系的社会结构性概念,因此,职业道德在本质上难以抹去经济的色彩。职业道德的出现是由于人类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经济生产和财产分配与消费的情形下产生的对各种职业道德的社会历史需要。从本质意义上说,职业道德就是为了人类获得和谐的生产关系。职业道德的功能,不在于消解人们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欲望,而在于合理调节物质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各种关系。职业道德的这一本质意义对于教师职业同样适用。教师职业虽然不从事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但教师职业是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它承担着培养生产者的重要职责,是一种间接的物质生产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职业不具有绝对的、有别于物质生产部门的非生产性。因此,教师职业无法绝缘于市场经济之外,教师职业道德与商品经济之间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联系。

其次,应当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无法回避经济问题的两点原因:一是教师本身的经济需要。经济冲动是人的一项基本自然冲动,追求自然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基本特性,职业道德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对待这种冲动,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应推托这项职责。在市场经济中,价值性的道德说教在许多情形下显得软弱无力,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才能维护市场的有序。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律深刻地影响和模塑着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社会人。因此,要求教师用道德觉悟去压制或取代经济冲动就像要求市场用道德去经营一样荒谬无理。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引入师德发展的新视角,积极关照师德发展的新需要。不应当一味对教师的经济冲动和利益需要无条件地进行批判和压制,应利用教师职业道德去引导教师的经济行为,去健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师的人格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使命之一就在于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价值追求,引导教师以道德标准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让教师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二是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的共同努力去减少副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应当积极承担此项社会职能。比较而言,市场体制是一种能够最广泛地包容当事人经济行为的体制,但它无力合理解决市场行为以及行为在市场协调中的副作用问题。[8]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市场体制本身是一种有缺陷的体制,功利化的倾向就是可能存在的显著缺陷之一。副作用的解决需要依靠道德和经济的共同努力。而教育从发生学上看与道德同源,教育的本义在于“‘善’的影响,使人善良”[9],那么,作为引导、规范、制约教育行业的教师职业道德就应当在不回避经济问题的同时,发挥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道德联合的功能。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市场经济非但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阻力,反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进步要素向师德发展和师德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在市场经济波涛汹涌的大发展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紧扣时代发展的命脉,适时适宜地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努力追求更高的道德智慧的同时也追求一种义利智慧。

(二)多元化社会与教师职业道德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多个利益集团的社会,而是指各种利益集团、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平等包容、社会结构开放、价值评价体系非单一的社会。身处多元化社会中的现代人无法逃避时代多元维度的挤兑——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这些并行着的多元维度让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更多的已不再是善与恶之间的抉择,而是善与善之间的抉择。当下,人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深刻感受到理论界早已呻吟不断的所谓“绝对价值”的瓦解,许多过去被视为真理和永恒的绝对价值遭到颠覆,人们似乎什么都可以做,无论人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或决定都会有合适的理由为之辩护。

多元化社会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教师深感道德的危机。道德危机首先表现在教师自我认同的危机。在教师职业领域,自我认同的危机主要来自教师职业道德本身的不协调和滞后性。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一些观念和现象难免对教师产生冲击,比如,社会上倡导竞争意识,还要不要谦让精神?讲求功利,还要不要奉献?强调高效率、提倡“千里马”精神,那么,“老黄牛”精神是否过时等。身处多元化社会之中,教师职业道德却未能对各种文化和各种价值观做出积极回应,仍旧用原有的一套道德价值规范去协调教师的思想、衡量和评价教师的行为。这势必使教师职业道德律令在多元化社会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脆弱。

目前在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情绪状态,一些教师时常处于身心的断裂之中,不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意义和存在价值,最典型的表现是目前广泛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具有烦琐、细腻的特点,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情,讲不完的课程,教不完的学生。许多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很容易产生厌教怠岗的情绪,他们长时间地置身于有始无终的教育工作当中,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任务和压力,以致不堪重负,失去对工作甚至对生活的激情,处在莫名的苦恼和困顿之中。在我们看来,教师们常常抱怨的那种似乎没有来由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蒂里希认为,“对无意义的焦虑是对丧失最终牵挂之物的焦虑,是对丧失那个意义之源的焦虑。此焦虑由精神中心的丧失所引起,由对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回答所引起”。[10]这里我们无意深究每个教师生活抑或生命的“意义之源”是什么,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师丧失了所谓的意义之源?

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焦虑情绪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突显和弥漫是由于混沌和无序的多元化社会让教师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危机之中,让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与困惑。然而在人们将责难投向社会又乞灵于社会的救助时,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却表明,“社会”并非各行业部门寻求问题解决或利益补偿的有效责任承担者和行为者,建设一个有序的多元化社会需要依靠社会各行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的挑战时,教育应当更多地去反思、追究自身的责任。当前我国师德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当我们的社会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的时候,当我们的教师出现了文化、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没有跟上步伐,师德建设既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立场,也没有对多元化社会的种种症候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行动。

其次,道德危机还表现在一些教师受到“囚徒困境”的困扰。所谓“囚徒困境”,在经济学上称作“负外部性”或“外部侵害”,其含义是说,在当代,一般是贪图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人获利,而顾及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人受损或倒霉。例如,一个不愿污染环境的化工企业,必然要支付更多的成本,这样,它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因价格较高而败给那种不惜污染环境的同类企业。在教师职业领域,“囚徒困境”也有鲜明的现实表征,这里主要列举两类情况:第一类情况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情形。如:目前的教育腐败问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和彻底治理仍旧比较广泛地存在着,一些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可以很快跨越自身局限取得高职称、进修机会、行政职位等,那么相对于这些人来说,其他顾及学校制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在这些原本可以公平竞争的利益上就会吃亏,隐性地丧失一些资源和发展机会。于是这样一些遵从规则和制度但又因此失去某些利益的教师就处在一种所谓的“囚徒困境”之中;第二类情况比较特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囚徒困境”情形。如:有些教师对学生严爱有加,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却由于在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上存在某些疏漏而导致学生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发展,那么,当这些教师看到其他没有像他们一样投入充分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反而获得了较好的业绩时,很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从初衷与结果的不对称上看,这些教师也因为利益受损而身陷“囚徒困境”之中。在这两类“囚徒困境”现象中,教师职业道德的职能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灵的。

这两类情况都反映出目前的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源自外界的道德危机。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并没有针对多元化社会做出回应与调整,它因此不能有效引导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去积极追求正当的东西,也不能及时帮助教师正确排解在教育生活中的困惑。在第一类情况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浸染了教育系统的内部。对此,不能仅仅依靠师德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去简单、武断地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治标更要治本,应当从中看到社会高调倡导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存在价值和信仰上的危机。在当前的教育系统内部,确实存在不少“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存在着制度安排和实施上的漏洞,但同时也反映出师德建设工作在对一些负面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人性取向、生活取向的价值引导。在第二类情况中,表面上看似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问题,但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往往与师德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在诉说工作中的困惑时都谈到了类似第二类情况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十分相似的心态,很多教师在遭遇初衷和结果不一致的情形时都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和道德上的失重。与过去的教师通常所采取的“反求诸己”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教师更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过多地泛泛指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方方面面的滋扰,他们在遇到教育困难或问题时,很轻易地就将情绪宣泄到外界社会,这似乎已成为教师们的思维定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没有引入外部思维,师德发展没有认真分析和对待社会新环境,是导致目前在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又出现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

多元化社会的兴起,伴随着一些价值文化的失落和一些非价值文化的价值化,这让教师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工作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矛盾和困惑。当前中国的多元化社会远未达到成熟自律的完善程度,因此师德建设需要主动承担起更多历史的和现实的责任。就教师面临的道德危机而言,师德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鉴别、选择、过滤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内容结构,让师德工作更加贴近教师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帮助教师摆脱道德危机、化解道德困扰,拥有一个平和、健康的职业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