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为心中有个“她”

因为心中有个“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汉洲,江苏教育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十几家刊物先后对此做过专题报道。他总是以“我的心中有个‘她’”来回答。从他的理论著作与实践踪迹中,初步总结出其十个语文教育理念,与同仁共享。积米为炊,是孙汉洲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该书中60多个方案中半数属于“带有积累性的”微型语文研究课题。孙汉洲认为,语文是一个富矿,可以挖掘大量生动有趣的材料以资教学。

孙汉洲,江苏教育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博学多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模范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是名校长(省辖市名校长),他是名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他是知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学者(仅研究孔子的专著就已经出版了9部),他是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他还是学术领袖(江苏省儒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他获得过全国、省、市、区等荣誉100多项。他两次晋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十余家报刊、电视台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1975年高中毕业,他就做了民办教师,任教高中语文。高中毕业教高中?家长与学生的眼光中充满了疑问。然而,时间不久,疑问就变成了信任。在全乡(公社)统考中,他任教的班级语文均分夺得了第一!1982年,在徐州师范学院深造了四年的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又回乡任教。

起初分配到白塔中学,他带了两个普通班的语文课。然而,三年后高考成绩揭晓,这两个班的语文均分分别比最好的重点班高5分和6分!1988年,他教的农村中学理科班高考均分全县第一。1999年高考,他任课的班级平均分不仅在县内夺魁,而且高出省平均分16分!2007年,南京二十九中颜欢同学高考作文获得满分,令语文界拍案称奇,而这位同学恰恰出自孙汉洲任教的班级。数不清多少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行其道”。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许多同学投身语文事业,成了名师、作家、记者、编辑……

他不仅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在语文教学理论方面也成果丰硕。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形成了“实、活、导、创”的教学风格。《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十几家刊物先后对此做过专题报道。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开辟专章1万余字对他的教学风格、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阐述;2012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成长观察丛书”《名校长》将他作为首篇人物进行推介。他在30余家刊物上发表语言学、教育教学文章400余篇,其中语文专业研究文章200多篇。个人出版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专著以及散文集、诗歌集18部,主编著作30余部,其中包括《语文笔谈》《中学生修辞》《爱国诗鉴》《语文活动课程方案选粹》等十多部语文领域专著。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并结题。科研成果受到好评,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成果、“五个一工程”等优秀成果奖20余项。

笔者在与孙汉洲相处的日子里,对他总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面对如此卓著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孙汉洲成功的秘诀何在?”他总是以“我的心中有个‘她’”来回答。“她”是谁?“她”就是让孙汉洲一生魂牵梦萦的“语文”!正是因为这份执着与热爱,才让他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奋力前行,锐意进取。我们这里管中窥豹,就其语文教学理念略作探究。从他的理论著作与实践踪迹中,初步总结出其十个语文教育理念,与同仁共享。

积米为炊,是孙汉洲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他反对以改革为旗号、奢谈能力培养、轻视“积累”的现象。他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米”,而语言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水平是“炊”。若基础积累不厚实,则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虽然他长期执教高中学段,但仍然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他总是要求学生必备三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同时,他还开出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清单,让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用。20世纪80年代,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很少。孙汉洲便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他自拟了一份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平常,他一旦发现好文章,便刻印在蜡纸上,然后油印分发给学生阅读。他还利用课内外时间注重补充一些记叙文素材、议论文论据,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孙汉洲在课改方面,能够开风气之先。“九五”期间,他就承接了江苏省“333工程”活动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课题“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其重要成果《语文活动课程方案选粹》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60多个方案中半数属于“带有积累性的”微型语文研究课题。例如“一词多形研究”“赏月诗词研究”“爱国诗词名句研究”等。这些方案,多数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

孙汉洲尤其注重学生生活之米的积累。他在《注重生活之“米”的积累》一文中有较为详尽的表述:

要想写出优秀诗文,必须备好生活之米。历史上,大凡能为诗文美食的巧媳妇,都是生活之米的富有者。安史之乱使得杜甫颠沛流离,却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千秋史诗。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浪迹江湖,却写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系列卓尔不凡的诗篇。曹雪芹遭受家庭败落的不幸,贫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却创作了文坛奇葩《红楼梦》。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之路上跋涉艰难,屡试屡败,却为后人留下了文学瑰宝《聊斋志异》。以上诸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身遭不幸而流落社会底层,因而占有了大量生活之米。拷问那些几千年来的状元宰相们,并非缺少杜、李、曹、蒲之才,而是缺少生活积累,所以在文学上的成就就无法和他们媲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积累比写作技巧更重要。历史上不少人,文学功底并不深厚,但生活底蕴深厚,偶然为之,便成佳作。刘邦、项羽,都非读书人出身,然而,世事沧桑,酝酿于胸,一朝流露于口,便成精品,他们的《大风歌》《垓下歌》几千年来传诵不衰便是明证。陆游教育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这里强调的“功夫”就是生活积累!

2014年,南京二十九中出版了学生文集《阅读南京》,其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他提倡学生寒暑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读“无字书”(生活)积累的成果。再如二十九中影像社的学生,他们深入生活,创作的《寻迹1937》《城市city》两部电视专题片,先后获得全国校园电视创作评比金奖。

孙汉洲认为,语文是一个富矿,可以挖掘大量生动有趣的材料以资教学。他主张语文教师要不唯课本,不唯教参,广泛采集生动的、有趣味性的材料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考试命题。他倡导通过生动的语文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孙汉洲是“语文生动激趣说”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让语文“乐”起来,是孙汉洲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他推崇孔子的经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语文教学,理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乐于学习)以至“学乐”(以学习为乐)。

在教学实践方面,他身体力行。这里,我们不妨看他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次,他讲王之涣的《凉州词》,开始并没有直接分析课文,而是讲了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旗亭打赌的故事”。绘声绘色的叙述,为学生设置了学习的理想情境。

案例二:仿拟诗会。仿拟诗是模拟现成的诗歌格式,是一种袭用有关字句或句式,从而别出新意的一种诗体。它本身就具有趣味性,为人们喜闻乐见。上课伊始,他简要地介绍了仿拟诗的特点。紧接着,便通过投影仪提供范例。他举的是鲁迅先生《替豆萁申冤》、陈毅的《仿〈出塞〉》,以及谢觉哉的《仿〈芙蓉楼送辛渐〉》。这些仿拟诗精品内容深刻,趣味横生,先自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再趁机对内容稍作点拨,学生的尝试欲之火被点燃起来。

在这种情势下,他要求学生每人作仿拟诗一至两首,并写在投影纸上,以便“放映”出来让教师评析。教师一呼,学生响应,仿拟诗会就火热地开展了起来。不一会,同学们竞相把作品通过投影仪放出来让师生评析。学生们的作品选材广泛,或讽刺辛辣,或诙谐幽默,或新颖别致,如珠玑杂陈,令人目不暇接。一篇作品放映出来,大家参与评析,各抒己见,在笑声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就这样,一节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以至于下课铃声响了好一会,大家仍浑然不觉。

这堂活动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仿拟诗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由于课堂教学选材的趣味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下学生的两首习作——

仿《幽州台歌》:前不见星期,后不见假期。念作业之重重,独怆然而泣下。

仿《春晓》:春眠不觉晓,何处闻啼鸟?偶尔一两只,又被气枪瞄。

第一首诗讽刺了某些学校违反规定,加班加点的补课现象,第二首诗表现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两首诗立意新颖,内容深刻,读来饶有趣味。

在理论提升方面,他将自己及团队的实践经验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很多对一线教学有极大参考价值的经验。他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他搜集过大量语文趣味材料,出版了《语文趣话五百篇》等专著。在语文选材方面,他于浩瀚的语文海洋中采珠拾贝,撰写了一批趣味性语文读物,如《文史趣谈》《快乐语文》《趣味语文》《智慧语文》等专著。他还执着于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命题的生动性研究,发表了《谈谈语文试题生动性》《谈语文教学选材的趣味化》等论文。他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设计趣味性试题。如《读写月报》1990年10期就发表了他的试题《幽默语言运用技巧训练》。他承担过江苏省教育规划“九五”课题“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为高中一、二年级开设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学的选材趣味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上文所提及的仿拟诗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对五花八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教学方法,孙汉洲不以为然;对不顾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主张“语文教学理科化”的理论,他并不认同;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这一观点,他也是别有见地。目前,学界对语文的定义,主流声音有两种,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学。权威性颇强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也于二者之间游离。孙汉洲对“语文”的概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在《我心目中的语文》一文中,以房子作喻,认为语文像是一幢框架结构的房子,生活是基础,文化是框架,语言文字是建筑材料。简言之,语文的要素应该涵盖语言、文字、文化(含文学)、生活。

他认为之所以说生活是语文的基础,是因为语文附丽于生活,语文应生活需要而产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能力高低与生活的底蕴密切相关。人类生活需要交际,语文在需要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如远古人抬木头累了,需要减压,就“吭育吭育”地喊,这就产生了“语文”,鲁迅先生把“吭育吭育”称为诗歌。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须臾不离。

文化作为语文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取的是现代楼房的框架结构中的框架的义项),其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无不依托、充溢着民族的文化,学者们之所以说语文具有人文性,道理就在于此。当然,作为汉语语文,文学的成分自然是要占较大的比重,但是,不应该说语文要素中“文学”可以替代“文化”。语文教学中务必要加强文化教育。

至于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语言教学,这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这一个”。很难想象,没有建筑材料,房屋如何建构。语文去掉了语言文字,不就等于孔子所说的那样,犬和羊去掉了皮毛就缺少了区分度吗?语文要姓“语”,这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语文姓“语”的问题,他不苟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观点。他认为二者有先后之分、轻重之分。毫无疑问,工具性为先、为重,这种关系含糊不得。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利用语言工具表情达意,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至于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思想、情操受到教材内容的熏陶,即属于副产品,就像农民栽种竹子,本意是长出毛竹,但却同时也收获了春笋。

当然,孙汉洲并非说“道”不重要。他只是在“文”“道”两者孰轻孰重、关系界定上更加明确而已。因为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往往就会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就会忽视语文的特点。孙汉洲认为,“纯粹教授语言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中不可能不包含人文内容,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收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文学长河的主流。从社会风化角度看,诗歌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孙汉洲在《把诗歌请回家》《与诗同行》《诗歌素养·社会·人生》等文章中,充分阐述了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注重诗歌教育。有鉴于高考不考诗歌,所以语文教师教学中就不注重诗歌写作教学的现象,他撰文大声疾呼:把诗歌请回家!他认为,诗歌教学意义重大,不可废弃。他在《作文教学要把诗歌请回家》一文中谈到:

(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泊地。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教学生创作诗歌,也是教学生创造生活,提高其生活品位。一个有诗歌素养,有诗歌创作能力的人,诗歌会成为他的心灵的泊地。

(二)诗歌是人生交际的武器。一个人难免要与人交际,诗歌作为重要的交际武器,可以让交际过程更为高效。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还能够左右历史、改变国家命运。

(三)诗歌是实施语文新课改的重要载体。首先,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歌写作,自古以来就是语文素养与民族精神、精神品格、情感、态度养成与表达的重要载体。第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体量短小而信息多多,是提高语文素养最好不过的载体。一个人写诗的过程,本身就是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第三,诗歌写作,从语文的工具性讲,涉及语言、文字、修辞的全部知识,一个人的诗歌创作水平,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第四,诗歌创作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探究活动,一首好的诗歌就是探究的成果,创新的佳绩。诗歌创作更能激发人们对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从而接受美的熏陶。诗歌创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最有力的支撑。

基于以上认识,孙汉洲非常重视诗歌教学,明确主张诗歌写作训练不能废弃,要把被放逐的诗歌教学请回家!他不仅自己写诗,教学生写诗,将自己的诗歌作为授课素材用来与学生分享,还带动整个学校甚至社会“与诗同行”。

他在南京二十九中任校长期间,倾力打造“诗教校园”活动,鼓励孩子们与诗同行,用诗歌滋润心灵,用诗歌抒写情性,用诗的眼光看世界,用诗的色彩绘人生。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成人仪式等活动中师生的发言都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学校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为43首诗歌,使学生易读易记并且乐学乐诵。“儒学经典诵读”“‘校园诗韵’诗歌诵读”“必备诗歌和必备美文诵读”“活动性诵读”等课程的开设,旨在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学校的“诗教校园”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好评。他编写、出版了师生诗歌集《石城诗韵》《诗意校园》等著作,并受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编写出版了60万字的《中华经典修身诗歌赏读大全》。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诗人”层出不穷:2014年,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参加“首届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在江苏省诗歌作文竞赛中,学校60人获得南京赛区一等奖,其中陆慧文同学获得江苏省一等奖;2014届理科班赵炜烨同学的《金陵赋》,令学界专家拍案叫绝,并作为南京名片之一用于地铁站宣传;2014级谭丰雪同学,凭借灵动的诗歌作品与傲人的创作佳绩,入选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作家协会。

由此可见,孙汉洲注重诗教的语文教学观念,在高考不考诗歌创作、诗歌写作教学式微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唯高考马首是瞻,诗歌写作不可废弃!

孙汉洲认为,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说来,不同的学校、班级、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是对其教学理念灵活性的凝练概括。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授课方法还是评价机制,都是灵活多样的。

孙汉洲的授课方法不拘一格。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稍加点拨;或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循循善诱,娓娓而谈;或师生对话,质疑答难;或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他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发挥,并提出了“有益”“有机”“有节”“有趣”“有序”五条原则。许多抽象难懂的问题,他都能巧妙设喻,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在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关于风格问题时,我们可以就书中提到的鲁迅与闻一多的风格加以比较,也可以拿茹志鹃与王愿坚的风格加以比较,但是,都难以说清楚。而孙汉洲只是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以女子为喻,玲珑娇小为美,婷婷秀颀为美,肥硕丰腴的贵妃何尝不美”这几句话以人喻文,简洁生动,很能说明问题。

孙汉洲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例如:甲乙写同题作文,按常规衡量,甲可得80分,乙只能得60分。但是,由于甲这次作文写得马虎,赶不上上次作文,只给他60分;反之,乙的作文虽然不理想,但比上次有进步,就给他80分。通过调控,甲惕然自警,乙则受到激励而奋发。

他不仅自己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不拘一格”,而且也以这一理念来影响他的学生。以写作教学为例,不同的文章,组织结构、表达方式固然有不同之处,然而,也有相通之处。有时,对其他文体的表达方法进行渗透,也可能产生奇妙的效果。他就指导学生“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例如议论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然而记叙文中适当运用它,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风景谈》《白杨礼赞》等文章中的议论便是有力证据。而议论文中如恰当运用记叙、描写,也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苏洵的《六国论》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他任校长时期,反对教学方法一阵风的现象,不主张草率地将未加消化理解的“新方法”“洋方法”付诸课堂。他主张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管新方法还是土方法,能提高成绩就是好方法。他从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步骤做硬性要求,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校、因班、因人、因科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你是李逵,就抡板斧;你是关公,就使大刀;你是林冲,就持丈八长矛……”“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是他常对老师们说的话。

孙汉洲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格局不应该只是教材教参那一小块天地,而应该有“备大课”的境界。他在《持之以恒“备大课”》中指出:所谓“备大课”,是指除了传统意义上凭借教材与参考书编写教案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认真搞研究,甚至也搞搞创作,并且留心一下生活,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他的备课本里,除了教材之外,还有这样四个重要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孙汉洲的“大课”:读书、科研、创作、生活。

首先,读书也是备课。他在《读书也是备课》一文有如下论述:

今天的教师,如果不注重读书,凭借大学时代的老本,是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就拿研究性学习来说吧,现在,媒体高度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我们教师即使博览强记,也未必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更何况安于现状,不去读书呢?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读书并不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的课务、会务以及各种检查评比太多,教师被绑在教学的车轮上转动不休,很少有时间来静心读书;二是不少教师满足于靠教学参考书过日子,懒得去读书。前者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领导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读书也是备课,甚至有些领导还认为读书是不务正业。长期下去,势必使教师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只能作为一个教书匠混迹课堂。为什么中国之大,中小学教师之多,却难以出现像江苏斯霞那样的教育家?其原因与此密切相关。后者是教师自身的关系。诚然,教师,特别中小学教师时间紧。然而,只要挤,时间还是有的。如果教师把娱乐、搞家教的时间挤一部分出来用于读书,效果会很明显。可以肯定地说,靠教科书过日子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只有当教科书成为了教师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攀上教育家的高峰。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已经在许多省市普遍开展,然而进展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和观念滞后。实事求是地说,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由于读书不多,连传统的常规教学都难以应付,还谈何进行新课改?笔者曾听过不少被学校领导评定为优秀教师的年轻人的课,听后实在不敢恭维。以语文教师为例吧,他们往往连对所教文言文中的有些古汉语知识都搞不懂!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当然,我们这里无意责怪这些年轻人。他们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再加上有些高校治学不严,不少中文系毕业生连中外常见的名著都没有通读,怎能在教学中不捉襟见肘?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知识如何更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孙汉洲本人堪称书迷。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他无一日不读书。他自称“杂家”,无论是枯燥的字典词典、艰深的《二十五史》《诸子集成》及中外心理学著作,还是趣味横生的名人传记、时文期刊,他都广泛涉猎。他有一幅自勉联:“虚心静心宽心,读书教书著书。”上联是为人修身之道,下联是工作生活自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把读书放在首要位置的。

2006年,他被评为全国推进读书十大人物,他的获奖感言题为《有一种生活叫读书》。他在文中写道:

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书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书是良药,可以医治心头的创痛;书是隔音壁,可以屏蔽尘世的喧嚣;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我提倡读书的生活!

春秋时期的孔丘先生酷爱读《诗》。《诗》赏其心而悦其目,养其心而移其情。读诗,使他生活更精彩,思想更深邃,情感更丰沛。于是,他击节赞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次,儿子孔鲤从庭中走过,他叫住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看,孔子就认为读诗,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说得更现代一些,读书就是享受生活!孔子确实比后代那个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皇帝高明。读书的功利性太强,本身就庸俗化了读书与生活。

二是教科研,以研促教,方能解决教师“教然后知困”的“困”境。他平常醉心于教学研究,几十年下来,共发表了四百余篇论文,自编或主编了教学论文教辅类书籍不胜枚举。这一方面将会在第十点以研立言的理念中详细阐述,在此不赘述。

三是创作,孙汉洲主张,作为语文教师,适度进行文学创作是有益于教学的。中学时代,他就热心文学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都尝试过,每每见诸报端。大学时代,更是“雄心勃勃”,决心做一名作家。毕业后工作的一二年内,创作的小说、诗歌便相继在《新华日报》《北方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只是他后来教了毕业班,与文学“相见日常稀”了。

他认为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必须会写。只有亲自写作,才能深刻体味诗文的得失,从而高效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才能不至于讲起课来使学生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感。他创作的散文,有时提供给学生作范文,有时候作为阅读试题的材料;他创作的诗歌,有时用来作为鉴赏的资料:我口讲我“文”(诗),学生听了有亲切感,教师自己讲完也有成就感。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文学创作上,但是几十年集腋成裘,他的创作成就也蔚然可观。目前,他出版了6本诗歌、散文、随笔集,他凭借不凡的创作成就,于21世纪初加入了全国作家协会。在中学语文教师中,能够加入全国作协的,可谓凤毛麟角。

四是留心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增强语文能力,固然要读有字书,然而更要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新课标倡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早在20世纪,孙汉洲的教学行为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理念。他主持的省级课题“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质。他的论文《试谈语文活动课设计的原则》在《文教资料》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他主编的《语文活动课程方案选粹》,是语文活动课教材的拓荒之作,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初先生予以极高评价。他的《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思维》《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文章相继发表后,在语文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创新思维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思维的重要因素。毋庸讳言,人才素质的优劣,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在实践中取得创造性成就,才能被社会认可为优秀人才。孙汉洲十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这一方面,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著述都很有建树,其论文《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磨砺思想的剑锋》《由孔子谈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在语文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们不妨从《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管中窥豹。

一是培育再现性思维的沃土。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再现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字词句章方面的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其再现性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是冲破迷信的樊篱。孙汉洲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破除迷信,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敢于怀疑,疑书疑人(包括名人与老师)。如:人教社版高中教材第一册《雨中登泰山》注释中的“磨崖”应为“摩崖”;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几位‘大师’们”一语,“几位”与“们”表意重复。一次,他组织了题为“失街亭主要责任在谁”的讨论。学生们说“在马谡”,这是常规评价。他却援引毛泽东的评论:“初战宜慎,诸葛亮轻率用人而失街亭,主要责任不可推脱。”由此,他又鼓励学生对传统的定论提出异议,学生受到启发.提出了“有志者事未必成”“要标新立异”“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等有见地的观点。

三是鼓起想象的翅膀。格林·克拉克说:“人类所有才能之中,与神灵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孙汉洲在平常的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思想展翅翱翔。例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他以《于勒的结局》为题让学生作文。教完《项链》,他让学生续写路瓦栽夫人后半生的境况。教完《雨霖铃》,他让学生想象情人别后各自的生活……

四是广开思维的通道。在这一方面,孙汉洲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议论文单元知识训练中《第三只小板凳》这则材料,就可供我们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立论:(1)成功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挫折和失败是成功之母。(2)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会获得成功。(3)不要光看“做得怎样”,更要看“怎样去做”,以成败论人是不足取的。(4)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要求我们同中求异。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对比阅读”都是训练求异思维的好形式,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转换思维角度而另辟蹊径。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却引导学生思索“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们常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喻说明“逆境成才”的道理,他又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指出“苦寒”对梅花来讲并非逆境,从而指出这个比喻不妥当。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高三复习阶段,他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散文进行归纳: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威尼斯》,从选材、意境到语言(特别是语言,多用女性为喻),体现出了女性美。又如: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朱自清的《背影》,他归纳出民间注重谐音手法的运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鹿”谐音“禄”,要求学生对着鹿行礼,寄寓了先生希望学生学而有成,享受俸禄之意;《背影》中的“橘”谐音“局”,扬州人称“走运”为“走局”,旧俗买橘赠送行人,有祝“走局”之意。

(四)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客观存在,但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的触角及矛盾的特殊性,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质。语文知识中有许多特殊现象,可以培养学生对矛盾特殊性的注意能力。如“寡妇”,一般指“死了丈夫的妇女”,而古代在特殊情况下也指“丈夫外出的女子”,在教授《赤壁赋》时,他便引导学生发现“嫠妇”即应该解释为“丈夫外出的女子”(详见《释“寡妇”“嫠妇”》)。

(五)多供给课本之外的“杂粮”。他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提供一些课本之外的“杂粮”,用以强健学生的“身体”。这在第九点“活水引进”的理念中将会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这样的认识,决定了他的课是“动”起来的课堂——灵动、生动、活动的课堂,手动、笔动、脑动的课堂。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教师精心设计方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这是动;同样,教师就某个问题作必要的点拨,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了或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悟出新知,这也可以视为动。热热闹闹,只做表面文章,不能算是真正的动。他“动”起来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笔、动脑,学术的思维得到锻炼。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孙汉洲认为,老师非演员,而是导演,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作为语文老师,他与学生同读同写同进步;作为特级教师,他与年轻教师共教共研共成长。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师”、为“范”效果显著。

作为老师,他为学生做示范。我们不妨从“写作”这一方面,来看看孙汉洲对学生的“示范”影响。作为语文老师,孙汉洲驰骋教坛40年,也在文坛、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写诗歌、写散文,研究语言学、研究孔学,都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说,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写,犹如一个大兵不能用枪。不能写的语文老师总是缺少切身体验,指导学生往往如隔靴搔痒。受他影响,他教过的学生中,很多人走上了语文教学或文学创作的道路。曾驰名全国的“荠菜花”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基本上都曾是他的学生。

作为名师,他为青年教师做示范。作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他还担负着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孙汉洲先后担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镇江市特级教师培养专家、鼓楼区名师工作室主任等职务,培养了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指导年轻教师这一方面,他始终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向年轻老师展示一个杰出教师的成长过程。他经常参加送教下乡与社会科普工作,受省干训部门、师训部门、省讲师团、南京图书馆、省网上家长学校、各大中小学之邀,开设讲座近百场,社会反响热烈。执教以来,他在30余家刊物上发表语言学、教育教学文章400余篇,其中语文专业研究文章200多篇。个人出版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专著以及散文集、诗歌集18部,主编著作30余部。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众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青蓝工程结对对象赵世祥老师,在他的帮助与指导下迅速成长为名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奖章、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孙汉洲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邱兼顾、刘宏业二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张会齐、邱兼顾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孙汉洲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侯正永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正高级教师。2012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第12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论文竞赛中,南京二十九中共有3篇论文荣获一等奖,有14篇论文荣获二等奖,15篇论文荣获三等奖,成绩全省第一!

作为校长,他在抓教学方面,堪称典范。他历任多所名校、大校校长职务,所到之处总能以身示范,带动全校教师“站稳课堂,写好文章”。“写好文章”,即在教科研上大有作为,这将在第十点以研立言的理念中详述。“站稳课堂”即抓好教学质量。孙汉洲一直潜心研究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能够准确把握命题脉搏,尤其在作文研究方面尤有建树。他先后担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莫愁:家教与成才》作文专栏撰稿人。2009年高考前夕,他与同事们在考前指导时预测高考作文题为《我看时尚》,结果当年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2010年,他给全校高三800名学生作了两个半小时的作文辅导,预测高考作文内容为人与自然、环境问题,并出了一道作文题为《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结果当年高考题目为《绿色生活》……虽然已经评上正高三级,但依然笔耕不辍;虽然已经不在一线教学,但是依然研究教学。正是他这份对教学工作的执着精神,打动了全校教职员工。他在二十九中任校长的十年期间,二十九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全市教学工作树立了榜样。近三年,他圆满地完成“四五六”目标:2013—2015年分别突破高考文化二本以上达线人数400、500、600大关。2015年,二十九中刷新了南京市主城区文化二本以上达线人数的历史,达线608人!在刚刚提出“四五六”目标的时候,无论是兄弟学校还是本校老师,都不敢相信二十九中能达成这一目标,但是他用实际成绩,将质疑转变为掌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孙汉洲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他在充分发挥课文例子作用的同时,经常补充一些教材相关的内容。《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上的文章,常化为他的教材。这些补充的材料,被孙汉洲称之为“活水”。

孙汉洲所说的“活水”,不同于旧戏中的插科打诨。引进活水是讲究原则的。在《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水引进》一文中,孙汉洲对此提出五点原则:有益、有机、有节、有趣、有序。

有益,即于教学有帮助。我们引进活水的原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那种抛开书本,大讲“山海经”的现象,是首当杜绝的。比如我们教《赤壁之战》,有些学生对文中称刘备为“刘豫州”不解,而书中注解又不能使他们明白时,我们不妨在向学生讲清楚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借代辞格中一种的——以官名、地名代人的同时,再举一些课外例子:如杜甫当过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韦应物当过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柳宗元家乡河东,人称柳河东。至于刘备的出身、家庭成员情况,大可不必谈。

有机,即要求联系发挥要贴切、自然,不能牵强附会。比如我们教《惯于长夜》一诗,在分析鲁迅先生改“眼”字为“忍”字,改“边”字为“丛”字时,同时再讲“一字之师”的掌故,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是有机的。但是,如果我们大讲齐己和郑谷的家世、交往轶事,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有节,是说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要简约精当。例如在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中有关风格问题时,我们可以就书中提到的鲁迅与闻一多的风格加以比较,也可拿茹志鹃与王愿坚的风格加以比较;但是这些比较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费时费力,效果还未必好。其实,我们倒不如打个比方:文章风格譬若美的形式多样。以女子为喻,玲珑娇小为美、娉婷秀颀为美;浣纱嬉笑的西施美,捧心踽行的西施何尝不美?这几句话尽管不是出自名人之口,但以人喻文,简洁、生动,很能说明问题。

有趣,是说课堂上的“活水”引进,必须从趣味着眼。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中“要有好的形式”时,我们可以引前人的修辞实例加以说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鲁迅修改诗文的例证……如果只让选其中一个的话,我们认为还是选贾岛“推敲”的故事为宜,因为它故事性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序,即要求在教学的某一阶段,应纵观知识体系,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活水引进层次化、系列化。如中学语文课本选入鲁迅的作品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鲁迅的出生、为人,以及作品情况。但选哪篇文章,介绍什么情况,这里有个顺序问题。例如教杂文时,就不适宜介绍鲁迅的小说情况。而介绍小说知识时,最好在初次教鲁迅小说时介绍。

除了将时文、美文等引入课堂外,孙汉洲的课堂活水的另一个重要的来源是课题研究。在孙汉洲的带领下,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成功申报“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基础,2012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儒学课程基地。该课程基地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方面入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留住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育人理念。有了课程基地这一平台,学校开设了“孔子教做人”“《论语》中的成语智慧”等近10门校本课程,围绕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老师又编订了相应的校本教材。目前,《〈论语〉中的成语智慧》《向孔子学做人》《〈论语〉诗歌》等校本教材已经出版。这些选修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画龙点睛的“活水”,它们对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不仅为二十九中课程开设注入了活水,也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受到省内外的广泛关注。2014年4月,儒学馆落成,已接待新加坡、日本、德国、香港等国内外学校考察团70余次。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等领导也莅临指导,朱永新盛赞二十九中的儒学教育“不仅是读点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学校课程契合学生的生命,又注意仪式庆典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生价值。“立德、立功”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孜孜以求并能够实现的,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应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的特征,那就是教师要有书卷气。因此,他认为“立言”应成为教师的特征。而如何立言?他倡导“以研立言”,即通过教科研来著书立说,成就人生。提及“教科研”,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教学研究,但是孙汉洲的“教科研”却不仅仅局限在学科、专业,语言学、儒学、社会学、家教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他的研究文章、专著深入浅出,语言生动,与其他枯燥艰深的科研成果有很大区别。

孙汉洲常说:“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有人说,中学教师,不需要做大学问,他则不认同;甚至有部分校长也认为,教科研会分散老师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孙汉洲也不相信。在孙汉洲看来,教科研不仅于教学、专业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够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从1976年做民办教师开始,他就以陶行知、朱自清、夏丏尊等大师为榜样,这些人都做过中学教师,也都通过著书立说成就人生。他师从前人,立志要在中学教学工作中讲好课、写好书,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时候,他写写短小精悍的文章,多是教学心得体会。三十五岁以后,他立足学科前沿,写大文章;四十岁以后,著书立说,搞大研究。几十年来,他孜孜以求,说不清多少个夜晚,书房寂寂,他伏案读书备课写作,只有明月探望,灯光做伴。即使在患面瘫期间,他也从不停歇,病榻之上读书、查资料、写卡片,十年辛苦终于成就了《实用修辞》。去美国考察学习期间,当别人在自由女神像旁流连忘返,他却争分夺秒地坐在石凳上写文章。正是这样,他才能“以研立言”“著作等身”。他的科研成果受到广泛好评,先后获国家、省、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等研究成果奖20余次。

作为学者型教师,他立足教学搞教研,研究范围已延伸到学科前沿。“教而不研则困”,他发表的几百篇教学论文,半数是“解教学之困”之作。这些研究源自教学,又回归教学,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其中有微观研究,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妙在何处,侯嬴为何要“北向”自刎,《孔雀东南飞》“共事二三年”“小姑如我长”释疑,纠正曹雪芹常识性错误的文章《“司马牛之叹”释疑》等。也有宏观的,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等。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趣味化研究。他认为,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趣味性材料汗牛充栋,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使语文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目前,他已出版了《语文趣话五百篇》《少年文史趣闻》等相关著作。他能够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与这些源自一线教学的科研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孔子研究专家,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孔子,在孔子思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了7本专著。其中,专著《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于孔子诞生2550周年之际出版,获得省政府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9月,《孔子教你做老师》出版,该书获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实践探索二等奖,并被译为韩文出版,作为韩国教师进修教材。

作为语言学专家,他还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2009年3月出版的《双音典故词典》填补了国内相关辞书的空白。他尤其热衷于修辞学的研究,出版了《中学生实用修辞》《中学生语言艺术修养》等修辞学研究专著。他对鲁迅、毛泽东的语言艺术研究造诣良深。他独立发现、总结了“套词”等7种修辞格,并被学界认可。

作为知名作家,他发表了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出版了散文、随笔集、文学鉴赏书籍《海棠花开》《花落知多少》《爱国诗鉴》等,诗集《尘旅歌吟(上)》《尘旅歌吟(下)》《游子行吟》《对石当歌》《诗意校园》《南京成语诗歌》《〈论语〉诗歌》等,收集诗歌1000余首。

作为家庭教育专家,他发表家庭教育论文50余篇,在省内外作专题讲座30余场。出版专著《古代教育启示录》《呵护心灵的智慧》《少年英才录》三部,《天才就在你身边》也即将付梓。

近年来,他还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南京的历史文化。他编写的《南京语文故事》和《南京成语诗歌》先后出版。《南京成语诗歌》还被译成英文版,在青奥会期间作为文化礼物赠给各国教练员、运动员。

孙汉洲还十分注重课题研究,他承担10余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他作为国家“九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研究成绩卓著,被评为全国实验先进个人。他主持的4个省级“九五”课题、3个“十五”省级课题均通过专家验收。2010年,他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体育、艺术实践教育的特色研究”顺利结题;2011年,他主持的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实践研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并于2015年4月初顺利结题。该课题已被市教科所评为精品课题。2012年度,在他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学校又被批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这在目前国内中学教育阶段尚属首家。2014年,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儒学馆正式落成,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他不仅自己在“以研立言”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还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他的行列中来。在他的管理下,多所名校涌现,享誉教育界;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著书立说,成就人生。他在东海县中任校长期间,该校教科研蔚然成风,教科研水平雄踞全连云港市第一。有一位生物老师一年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同届高三的班级中遥遥领先,这位老师也被评为连云港市高三教学先进个人。在南京二十九中任校长期间,他带领班子推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教科研管理条例》,要求“教师每年度至少发表一篇论文”。他加大了对教师著书立说的奖励力度,例如老师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就将获得奖励金3000元。2013年,全校教师在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共发表文章34篇!其中致远校区的一位老师一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

一个学校拥有独立申请的省级以上(含省级)课题的数量,是学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南京二十九中拥有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达15项!这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2014年,该校成功申报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属于全省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数量在全省中小学中绝无仅有。2015年,孙汉洲成功申报南京市文化人才培养对象项目“孔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从教育规划课题到政府立项项目,学校儒学基地研究品位实现质的飞跃。

在孙汉洲的等身著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位普通教师“立言”的人生成就感。但这些论文论著的价值又不仅仅在于实现了他个人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源自一线教学的宝贵经验,为语文教学界送上了一笔丰厚的大礼!毋庸讳言,他的教育人生是辉煌的!

“只因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虽然已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在“语文之路”上执着前行,他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读书学习,常有心得、新得;笔耕不辍,写诗撰文无一日搁置。作为同在语文之路上的前行之人,我们当以他为楷模,学习其“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追求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洒脱境界。

(孙璐撰稿)
201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