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标的设定与评估

教育目标的设定与评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离不开具体教育目标的引领和规范。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但相应的问题也会产生,那就是科层制中的人逐渐变得只对规章制度负责,而不对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负责,以使自己在科层体制中尽量不出现问题。在内容上,考试评价内容易被当做唯一的教育目标;在评估手段上,考试评价也易被当做评估教育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设定与评估

有很多学校的办学令人感动,比如广为人知的“巴学园”[1]。它们可以不受具体教学目标的约束,从而尽其所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当学生不想学习时,就可以尽情玩耍;当学生投入学习时,就能学得有效;永远不让教育走在学生的前面,也永远不让教育走在学生的后面,这样的教育能不让人向往吗?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难以在现实中圆满实现,它会被认为办学缺乏目标,人们也很难相信这样的学校会在各种考试评价中取得出色的成绩,难以肯定如此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变化的社会。学校离不开具体教育目标的引领和规范。

一、教育目标的设定

是不是学校教育目标完全接受外在考试评价标准的约束,就可以给学校教育一个可喜的结果呢?对美国优效学校组织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当然包括所有的公立学校,都被一种管理机器包围着,它会监督学校是否实现了当地、本州和联邦政权的要求。学校和校长的问题在于,没人能保证这一大堆要求能与优效学校组织在形式上可以达到一致。实际上,如我们前面所述,对公立学校的要求,是不同层次的政治决策的累积产物,很可能与有效率组织不符”。[2]因此,外在的考试评价标准一定是学校在设定教育目标时需要慎重考虑的,但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外在的考试评价标准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引领学校中学生具体的学习与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对外在考试评价标准无条件的、无转化的接受,并不能保证学校能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甚至有可能成为学校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障碍

相对于人的成长来说,考试评价永远只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任何考试评价项目都不是以“折磨人”为目的的,而是以测试和量度学生的某种能力为标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考试评价标准来审视考试评价项目究竟是在测试和量度学生的什么能力,就可以从能力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从能力的角度来准备考试,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与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反,如果把考试评价标准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目的,那么考试评价活动就变成对教师和学生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就只是一个“帮凶”,要么帮助考试评价活动更严厉地折磨教师和学生,要么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应付考试评价活动的折磨。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避免个人对整个工作过程的影响,韦伯(Max Weber)提出了科层制,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尽可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不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办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但相应的问题也会产生,那就是科层制中的人逐渐变得只对规章制度负责,而不对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负责,以使自己在科层体制中尽量不出现问题。这种状况的结果是使所有的行政管理工作索然无趣,因为它们不再是工作,而是一项一项任务。把原本用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规章制度当做工作本身的目的,其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反而埋没了工作本身的意义和工作过程中的人。同样的道理,当学校教育把考试评价本身当做目的时,就失去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会使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习中的学生湮没在考试评价之中。虽然这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考试评价项目中取得可喜成绩,却难以使教师和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考试评价项目并没有起到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作用,而是在消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信心和期待,当这份信心和期待被消磨殆尽时,教师和学生就只能选择逃避和放弃考试评价。

虽然道理都明白,但为什么现实中的学校还是要用考试评价标准来简单地替代教育目标呢?一则因为,将考试评价标准简化为教育目标似乎更容易操作,更有针对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都更加具体;而能力本身比较抽象,如果把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究竟能力导向的教学和学习能否帮助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谁都拿不出具体的证据,也很难有一条按部就班的路可循。二则因为,将考试评价标准简化为教育目标,教师就不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负责,学生就不需要对学习目标的选择负责。其实,虽然考试评价标准比较具体,似乎容易与教育目标一一对应,但这种对应肯定是不完备的,只有从能力的层面来统筹考试评价标准的要求,才可能真正囊括考试评价内容。

二、教育目标的评估

在内容上,考试评价内容易被当做唯一的教育目标;在评估手段上,考试评价也易被当做评估教育目标的唯一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判断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标准肯定不是教师和学生的感受,而是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的成绩。然而,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就一定证明教育目标实现了?反之就一定证明教育目标没有实现?考试评价难道是评估教育目标达成与否的唯一手段吗?

“由于评价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可提供一种适当的评价方法。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人把评价看作是进行纸笔测验的同义词。”[3]一提到考试评价,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进行纸笔测验,因为在学校中,基于纸笔的测验不失为检测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纸笔测验并不是评估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唯一手段。如果更为宽泛地理解考试评价,纸笔测验肯定不是考试评价的唯一手段。“用来作为教育目标的许多其他所期望的行为,是难以用纸笔测验来评估的。例如,像‘个人—社会适应’这样的目标,通过在涉及社会关系的条件下观察儿童,评估起来就比较容易和有效。在考察习惯和某些操作技能方面,观察也是有用的手段。在评价中,另一种有用的方法是交谈。交谈可以有助于了解学生在态度、兴趣和鉴赏力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问卷有时也用来获取有关的兴趣、态度和其他各类行为的证据。收集学生做出来的实际作品,有时也是取得行为证据的一条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有许多途径可获取有关行为变化的证据,而且当我们考虑评价时,我们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甚至任何两三种特定的评估方法。无论在学校或学院,能获取教育目标所指的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是一种恰当的评价方法。”[4]

在学校内部,影响教师教学业绩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包括教育目标如何确定,以及用什么样的评价手段进行考核。纸笔测验是对最终学习结果的量度方式,但在学习过程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感受进行评估,并据此提供教育支持。在面对学生纸笔测验的结果时,我们就已经错失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帮助和干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纸笔测验作为评估教育目标的唯一方式时,他们就会有选择性地关注那些容易在纸笔测验中取得成绩的要素,而尽可能在教学和学习中回避无助于在纸笔测验中出成绩的要素。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最终的纸笔测验中出成绩,但已经被肢解的教育目标无论如何是无法支撑起科学的考试评价标准的。虽然教师和学生也许能在当下的纸笔测验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支离破碎的教育目标会使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结果令人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