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运会决胜岂止在赛场

残运会决胜岂止在赛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括开闭幕式及所设6个比赛项目,乃至运动会“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全部由企业集资冠名,使残运会的经费问题不仅妥善得到解决,而且节余的资金在运动会后被用来兴建了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截至3月23日闭幕式前,累计观众人次已接近80万,创造迄今为止历届残运会观众纪录之最。本次残运会青年义工的组织协调,就是由广州市残联会同团市委共同完成的。

时间:1992年

地点:广州

事件:第三届全国残运会

1992年春天,我参与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残运会的筹办工作。这也是在职期间我第一次走进全国残运会,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残疾人运动会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和产生的巨大震撼;第一次意识到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的亮点,绝不仅仅是在赛场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和耀眼名次,而是赛场内外洋溢在人们心底的那种博大的爱、炽热的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是健全人与残疾人携手同行的庄严与神圣。

1992年,阳春三月的广州,最流行的话语是:“爱心满花城。”最温馨的叮咛是:“快去看残运会。”欢声笑语最多的地方是天河体育场和天河体育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专为运动员开辟的十几公里的绿色通道,以及通道两边悬挂的印有残运会吉祥物——可爱的“红棉姑娘艳艳”卡通形象的数万面彩旗。

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残运会,是根据1991年5月15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首次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全国残疾人体育盛会。

广州市市委、市府领导敏锐地抓住以筹办残运会为动力,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得机遇,主动请缨,广东省领导全力支持。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上半年开始酝酿申办到主办单位批准,前后不足一年时间,是迄今为止,筹备时间最短的一届残运会,而参赛省市、设置项目和运动员人数都较前两届有了大幅度增加。

1992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即赴穗参与有关协调工作,亲眼目睹了时任市府领导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心残疾人疾苦,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的公仆风采。他们针对残运会特点,结合广州实际,开创“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政策用足,市场调节,突出重点,高效务实”的筹办模式。这迄今对于我们兴办各种大型残疾人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内地各界和港、澳、台同胞纷纷献出爱心,捐资近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捐资万元以上的就有75个单位和个人。包括开闭幕式及所设6个比赛项目,乃至运动会“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全部由企业集资冠名,使残运会的经费问题不仅妥善得到解决,而且节余的资金在运动会后被用来兴建了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运动会开幕之前,组委会重点研究部署了三件大事:加强舆论宣传,扩大残运会影响;组织好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观看比赛,为运动员鼓劲加油;建立一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义工队伍,做好接待工作,为运动员解除后顾之忧。三件大事,件件成为残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的点睛之笔,令我们这些从京城来的所谓“钦差大员”(当地朋友们戏语),无不钦佩、折服。

为确保落实上述三件大事,时任书记、市长亲自向各大单位领导,工、青、妇组织负责人和各区、县一把手作动员,要求全市人民站在展示广州改革开放及社会文明进步形象的高度,以“爱心满花城”的情怀,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残运会。

市领导还特别就确保观众到位的措施,做了详尽部署。确定实行各大单位,各区、县分片包干责任制;市总工会、团委、妇联、教委,把组织干部、职工,大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观看残疾人比赛,作为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督导检查,逐项落实;市公安交通部门确保绿色通道畅通,运送观众车辆准时到达比赛场馆。身为省会市的主要领导,能把筹办过程中这样一个具体操作环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考虑得如此严谨周密,让我和我的同事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会议结束时,市领导动情地对大家说,有那么多残疾人运动员,从四面八方第一次来到广州参加比赛,不容易啊!他们都是我们请来的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接待好。观看比赛,坐要有坐相,不能东拉西扯,聊天打扑克,就是被蚊子叮了,也不准乱动,这是对残疾人的尊重!与会同志都乐了,说:“领导放心吧!”

1992年3 月 18日晚8时,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广州天河体育馆隆重拉开帷幕。

3月19日上午9时整,各项比赛准时开始,天河体育场、天河体育馆,几乎座无虚席。毋庸讳言,其中有组织的观众占了绝大多数。而头一次观看残疾人体育比赛,则是他们的共同点,先是好奇,随后是惊讶和兴奋;接下来,就完全沉浸在激情的海洋中。掌声、欢呼声、口哨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不少观众掏出手帕,不断揩拭情不自禁流出的激动泪水。

此时,天河体育场的播音喇叭传出了裁判长的呼唤:“现在,场内正在进行盲人百米竞赛,请观众朋友们保持安静,先不要鼓掌,以免影响比赛进行,谢谢大家的配合!”原来,盲人运动员百米跑,全凭站在前方的教练击掌或哨声辨别方向。知道了个中缘由,全场观众顿时安静下来。人们屏住气息,直至最后一名运动员冲刺到终点,掌声和欢呼声才响彻全场。

这一动一静,让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都说广东老乡性格含蓄冷静,不善情感外露。而此时此刻面对如痴如醉、忘情欢呼的数万名观众,我真想大声对他们说:“好可爱哦,热情文明的广州人!”

当晚,《羊城晚报》的一位记者在评述残运会首日比赛实况的报道中,感慨地写道:“观众是可以组织的,但观众的情感却是无法组织的。”

从比赛第二天开始,不约而同自发赶来的观众逐渐成为主流。不但大人来,而且领着孩子来,“看残运会去,看看人家的精神”一时间成为羊城人的热门话题。截至3月23日闭幕式前,累计观众人次已接近80万,创造迄今为止历届残运会观众纪录之最。

此外,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温馨话题。千余名青年义工(志愿者),场内场外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各代表团倍感温暖,惊喜之余,又感到十分新鲜并深受启发。20世纪90年代初,北方地区对“义工”的概念还很陌生,而广东省及广州市残联早已从港澳地区学习并引进了“义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以发掘社会资源,推动残疾人工作。本次残运会青年义工的组织协调,就是由广州市残联会同团市委共同完成的。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兄弟省市的交口称赞并纷纷向他们取经。

讲到温馨话题,就不能不提及赫赫有名的广州华泰宾馆。说它赫赫有名,是因为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千余名残疾人运动员统统住在这里;说它赫赫有名,是因为这所位于广州闹市区的大型宾馆,以体贴入微的人性化管理,充满爱心的微笑服务,善解人意的和颜细语,情意浓浓的生活氛围,赢得了运动员们的心。直到现在,参加过广州残运会的“元老级”运动员们,仍然不会忘记曾经是他们共有之家的华泰宾馆。

各代表团选手刚下大巴,身着漂亮旗袍,佩戴“爱心满花城”绶带的靓丽女孩们,马上走上前去,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两旁威风凛凛的南国舞狮,让初踏羊城热土的运动员们心中为之一振。新建的带有扶手的平缓无障碍坡道,使乘坐轮椅的残疾人朋友一路畅通地驶向大堂。

比赛归来,无论何时,都有热气腾腾、爽口的粤菜。得了金牌,消息立马传回宾馆,运动员一进大堂,就有鲜花送来。没拿奖牌的,自然心情郁闷。宾馆老总闻讯,当晚特地备上一桌佳肴,亲自为他们鼓劲加油。紧张的赛事安排,几乎使运动员们忘记了赛场之外的一切。晚餐时,当服务员小姐把生日蛋糕送到眼前,四周响起掌声和欢呼声时,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我的生日。运动员“寿星”笑得好开心啊!

哦,这样的惊喜几乎天天都有……

由广州市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残运会,不仅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体育工作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市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残运会促使广州市民走近残疾人、认知残疾人,由初始的被动演变为倾情的互动。正如组委会领导在闭幕词中所说:“几天来,各个赛场观众爆满,情绪激昂,气氛热烈。观众与运动员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观众的热烈情绪,激发了运动员的斗志,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以此为契机,广州市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运动会闭幕不到半年时间,中国残联的负责同志与广东省领导一起,出席了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奠基仪式。参加奠基仪式的市残联同志及残疾人运动员朋友,都开心地笑了。因为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有一个具备全套无障碍设施、宽敞明亮的新家了。

时隔10年,2002年春天,我随同中残联领导又应邀参加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开工仪式。经市政府批准,占地面积近80亩,包括多功能馆、游泳馆、射击馆,可容纳百余名运动员食宿、工作人员办公综合楼和室外田径场在内的现代化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将于200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广州的残疾人工作,变化真是太大了。10年前第三届全国残运会在广州举行时,残联刚刚组建不久,在社会上还鲜为人知,我们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残运会对广州市残疾人事业和体育工作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介入的力度还很不够。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残运会给我们最深刻的启发是:对于残疾人事业来说,没有什么比抓住机遇、赢得民心、以求发展更为重要的了。这10年,广州的残疾人事业和体育工作,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每年都有新变化,欢迎你们两年后再来,到那时变化一定会更大。”残联理事长宋卓平如是说。

理事长的一席话,让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记得10年前的第三届全国残运会上,广东省和广州市分别组团参赛,终因实力稍逊,未能进入前八名,作为东道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残运会筹办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其深远影响,广州市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体育工作10年发生的巨变,却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

残运会决胜岂止在赛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