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与情感皆备

逻辑与情感皆备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日前获悉,为庆祝著名学者赵馥洁先生从教五十年而出版文集一事,闻之欣喜不已,十多年前跟从先生学习的一幕幕场景立刻浮现于眼前,遂下笔直抒心意,聊表对恩师的感谢,也以此勉励自己。凡与先生交往过的人,无不受先生的感染和熏陶。而先生的博大学识和躬行垂范是使我热爱并选择中国哲学作为个人事业方向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就此而言,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付粉鸽

数日前获悉,为庆祝著名学者赵馥洁先生从教五十年而出版文集一事,闻之欣喜不已,十多年前跟从先生学习的一幕幕场景立刻浮现于眼前,遂下笔直抒心意,聊表对恩师的感谢,也以此勉励自己。

时至今日,我仍清晰记得与先生第一次见面之情景。那时我还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以推免研究生的身份去见先生,当时虽久闻先生在学界之大名,但之前未曾与先生谋过面。1998年即将入冬的一个下午,我颇为忐忑地敲开先生办公室的门,开门的是一位神态和蔼、身材魁梧的长者,这位长者便是先生了。初次见到先生,我有些莫名的紧张,介绍自己时也显得很不自然,而先生却以长者关怀的微笑,春风化雨般地化解了我的紧张。先生用舒缓而轻松的语气说,“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今天的测试,不会很难,你认真回答,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说完先生便坐在一张书桌前,于纸上写下几道测试题,就带门出去了。看着面前的试题,首先吸引我注意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那几行飘逸洒脱的钢笔字。俗话说字如其人,先生渊博的学识、如沐春风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师长的气度和魅力,这使我暗下决心,一定答好题,争取成为先生的学生。面试结束后我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完成本科学业,而能否最终成为先生学生的问题,一直让我处于期望和忐忑之中。幸运的是,第二年的4月一张西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的手中,我有幸成为了先生的弟子。

在跟随先生学习的日子里,我对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先生对待学生始终和善而富有耐心,先生在讲课时所表现出的学识、修养和气度更是让我叹为观止,而且先生讲课既有严谨的逻辑又具智者的风趣……随着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佩和仰慕之情与日俱增。当时的我刚刚步入研究生行列,还没有对学问和学者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但切以为先生的学识、修养已超越了一般师长的层次,是难得的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先生以深厚的学问、谦逊而儒雅的气质,感染和启迪着学生。先生将学问变成了个人的素养,以教学和生活诠释了“文人雅士”的内涵,先生集儒家的刚劲、道家的睿智、佛家的宽宏于一身。凡与先生交往过的人,无不受先生的感染和熏陶。我常常感叹:先生的境界应是为师的最高境界吧!今天的我,也已为人师十多年了,先生的风范一直是我追随的榜样。今有机会将先生的授业解惑之道试作概括,虽限于个人学识而不能全面精准地表达先生那极富吸引力的教学风貌,但据此简要几点似可管窥一二。

第一,博与专的统一,先生兼具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

先生的中国哲学课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先生的授课将那枯燥的史料文字,化为了生动鲜活的思想和故事,不经意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丝丝春雨般滋润于心,从此我狂热地喜欢上了中国哲学,并成为这条道路上众多痴迷者之一。现在常有人会问起:你为什么选择中国哲学作为教学和研究方向?每遇此问,我会认真回答:因为在中国哲学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安顿之处。而先生的博大学识和躬行垂范是使我热爱并选择中国哲学作为个人事业方向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就此而言,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记得当时每上中国哲学课时,我都会早早去教室,拿出先生当天要讲的资料提前预习,上课时听得极为仔细,专心做好笔记。现在我的书柜上还放着当年的笔记本。我会不时地将它翻开,看看当年上课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回味当时上课的情景和先生的风采。这种翻看和回味不仅是过去的复刻,更是现在的究索。在这种翻阅和回忆中,我不断地琢磨着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每一次这样的究索都给我带来新的启示。

厚厚的笔记,既有先生对学界不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也有先生个人独到的见解和睿智的解读。先生知识之广博,使他的视域宏大,古人前辈的思想和观点,先生可以信手拈来,且在引经据典之余,更多个人发挥和创见。先生学识之独到,使他的课堂新意迭出。先生不仅是传给我们记问之学的经师,更是拥有新颖见解且能开启我们思路的人师,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方面,先生的开拓性研究,对于学界而言是一重要贡献,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种重要的启迪和指引。

第二,理与情的统一,先生教学独具魅力,兼有清晰的逻辑与丰富的体验。

先生的课堂具有浓厚的学术魅力,学生对先生的学识崇敬之余,又多了一份对学问的陶醉。先生以博大的知识视野将我们带进学术的海洋,我们常常徜徉于其中而莫知其返,如痴如醉,真是如沐春风,如春登台,惬意万分。先生课堂的吸引力还不止于此,先生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逻辑之缜密,让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年轻折服不已。我们曾私下交流并达成共识,在先生的课堂上发言,不用发言者去概括一二三四五,先生听完发言,会马上概括出条理,而概括的如此之细密和精准往往让发言者惊叹“喔,原来我说了这么多”。先生这种高超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既是激励也是勉励,激励学生原来学问可以做得如此精致和完备,勉励学生应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先生课堂的魅力是多维的,既有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观点、精准的思维,还有人生的启迪和感染。先生将学问修之于身,不仅以言传启示学生,更以身教感染学生。在先生身上,我感受到了儒者的博雅、道家的高远、释家的通达,先生是将学问变为涵养而贯注于生活世界,进而炼养成独特气质的学者。现在,我会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说,学问之于人生,不仅是认知周遭世界的工具和谋生的手段,更是生命的慧解和生活的艺术。我会不时地给学生讲不要工具化地占有和驾驭知识,而要将知识变成一种修行和修养,去提升自己的境界、优化自己的生活。这种对学问的感悟正源于先生对我的启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我只是被先生的学问魅力和生活艺术完美统一所感染的众多学生之一。

第三,爱与容的统一,先生关爱学生,宽以待生。

先生对待学生充满了真诚和包容。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在写硕士学位论文时的状况。虽然自己本科也曾学习哲学,但哲学基础并不厚实。读硕士的前两年更多是在补课,限于资质,收效甚微。因此,在开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可谓是捉襟见肘、颇显狼狈。研三寒假前,战战兢兢地将论文初稿提交给先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心,当时论文的思路既不清晰,文笔也欠缺优美,只是挤牙膏似的凑够了字数。当时,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接受先生严厉地批评,但几天后见到先生,先生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用轻松的口吻循循善诱:“先回家好好过春节,收假之后再谈论文吧!”先生以宽容化解了我的焦虑。虽然那个假期我过得惴惴不安,但先生让我体会到了学者的胸襟和师者的气度,从而对我产生了长久的影响,现在面对自己的研究生,我时时以先生为榜样,尽量地包容他们、鼓励他们。

感念先生对自己的教化和指引,先生对我而言,既是师亦是父。作为师,先生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解惑,为我打开了一座宏富的哲学殿堂。即使是已经毕业十几年,每有困惑仍不断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热情接待,悉心指点。作为父,先生以宽和化解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每次见到先生都有和自己的父亲坐在一起的温暖和安宁。总是在每次见面时,先生会关心地问最近生活怎样?家里孩子好吧?先生的慈祥和关爱,给予我不断前进的力量。每每与先生见过面后,我会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做好人,做好学问。

对个人而言,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潜移默化中,我走进了中国哲学,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并且以此作为个人事业和生活情趣而陶醉之沉浸之。在此先生从教五十年之重要时刻,向先生送上我真挚的祝福和诚挚的谢意,祝先生身康体健,桃李芬芳!感谢先生对我的培育之恩。

(西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