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蛇龙之变的神性升华

蛇龙之变的神性升华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蛇龙信仰同时又是舟山群岛民众的海洋文化心理之一,这是舟山具有孕育海洋蛇龙文化的广泛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表现了一种恢宏的气势、非凡的想象力和神奇而又浪漫的色彩。蛇龙之变是蛇龙图腾信仰的核心,也可算是舟山群岛古越民图腾信仰史上奇特而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蛇龙之变和蛇龙崇拜,很显然是在原来蛇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舟山群岛为蛇龙之变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舞台和地域背景。

潮水落出山岩迹,

深黑大洞不见底。

相传大蛇勤修炼,

修炼成龙飞上天

这是大衢山岛《衢山路引歌》中的几句。路引歌是根据当地山形地貌、路隘岙口、寺庙建筑、沿途地名等编写的通俗易记的歌谣。这几句唱的是蛇龙之变。

蛇,俗称“长虫”,系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有鳞无肢,捕食鼠、蛙、鸟等小动物,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龙是虚构出来的,蛇是真实存在的。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融合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逐渐由蛇演变为龙。

蛇信仰和龙信仰实质同为一体,两者之属性有相似之处,有时难分彼此。王充《论衡•讲瑞》中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易经》中有“龙蛇之蛰”之语。所以后来也泛称龙蛇信仰。由蛇到龙进而演化为对东海龙王的信仰,这一角色的转换和神形的变化与古越人不断征服或同化直接相关。蛇龙信仰同时又是舟山群岛民众的海洋文化心理之一,这是舟山具有孕育海洋蛇龙文化的广泛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表现了一种恢宏的气势、非凡的想象力和神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把蛇形转化为龙形,在蛇信仰转化为龙信仰之间,存在过龙蛇信仰或蛇龙信仰的过程。在舟山群岛,这样的传说很多。

出生于1938年的朱家尖街道西岙社区筲箕湾村梁全宝老人,有一个来自祖辈的传说,筲箕湾村有个叫小筲箕湾的岙,岙里有条蛇影路,不但蛇影犹存,还有一个天然石洞,洞内散发着蛇腥味,当地渔民对此洞非常敬畏,不允许人进入洞内。筲箕湾故事中还讲述了龙蛇(舟山民间称之为“带角泥鳅”)被观音点化,从恶改善,护佑渔民的故事:

东海龙王外甥九头蛇生了一个头上长角、身上无鳞、龙不像龙、蛇不像蛇的怪儿子,绰号“带角泥鳅”。带角泥鳅随父修行,学得一身妖法,同时也传承了九头蛇凶残的妖性,四处横行闯祸。东海龙王无法收服它,只得哄它到普陀山南门的乌沙悬岛去镇守乌沙门,封号“蛇龙王”。

蛇龙王来到乌沙门,在筲箕湾小渔港住了下来。因天高皇帝远,越发兽性大发,不时兴风作浪,吞鸡食狗,甚至掀翻渔船,追食渔民,弄得小渔港乌烟瘴气。

一天,一个孕妇因丈夫出海捕鱼未归,担心被蛇龙所害,到岸边眺望。不想被蛇龙嗅到人体血腥之气,蛇龙馋得口水直流,一摆尾,掀起巨浪,将孕妇扫入海中,将腰身一缠,张开血盆大口,射出丈余长的蛇信就要吞噬孕妇。

刚好雷振子在乌沙悬岛马秦山上碧云庵四姑坪与庵中禅师下棋,见蛇龙孽畜又在干伤天害理之事。急忙下得山来,一锤击出响雷,喝止孽畜休要伤人。那蛇龙一见那鸟不像鸟、人不像人的雷公,没放在心上,打将起来。一个是天上猛将,一个海中烈龙,只战得雷声振天,闪电耀眼,黑浪翻滚,山摇海动。雷振子将雷锤击向雷鼓,张开无羽肉翅,伸出长喙铁啄,俯冲下来,要置蛇龙于死地。忽听耳边传来“雷将军且慢”的呼声。

这呼声来自普陀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口中。

观音口呼佛号,手持杨枝轻轻朝蛇龙一招,将一只五色莲环套入蛇龙七寸处。蛇龙迫于观音佛法,只得放了孕妇。观音说:“你若听我指点,革首洗心,将功折罪,我还你千年道行,得成天仙正果,如若不然,决不轻饶!”蛇龙跪地叩首。观音遂吩咐蛇龙继续镇守乌沙门水道,保护一方百姓平安,海不扬波,四季丰收。

果然,蛇龙一心皈依佛法,涨潮时出海巡查,退潮时在小筲箕湾沙滩藏头藏尾睡觉。此后,筲箕湾附近各渔村出入平安,风调雨顺。捕鱼鱼满船,种田谷满仓。当地百姓为纪念观音菩萨感化蛇龙,为纪念蛇龙改邪归正,保护一方百姓平安,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烧香专门参拜。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小筲箕湾蛇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带角泥鳅”这个形象且充满舟山特色的绰号,这是舟山群岛唯一一个来自民间的明确以蛇龙概念为主角的故事。“带角”为龙元素,“泥鳅”为蛇元素,两者的结合,足以见证蛇龙信仰的存在。

在舟山群岛各地汇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中,关于蛇转变为龙的故事更是散播于各个版本之中。

在定海区干石览镇境内五雷山修炼的青蛇到龙宫赶考,被海龙王提拔为青龙,并封她回原籍五雷山为雷母,嘱咐她与雷公一起守好五雷山为民间造福。青龙回来途中考察民情,看见灌门浪高流急渔船难过,她就向龙王反映,建千柱落地龙王宫,使过往船只安全便捷;青龙看见沙石溪坑海水潮进潮出渔船无处系缆,她就在溪边小山上植树造林供渔船系缆,还筑碶拦水,拦住淡水使内域变成荡田供农夫耕种;她看见居民饮水难找,她用两滴眼泪滴下形成两个龙潭冒出两股清泉,龙潭周、龙潭街以此得名。最后,青龙与雷公结成了夫妻,生儿育女,造福桑梓,把五雷山上下及其周边建设成了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新“龙”上任三把火。从青蛇升拔为青龙,所作所为皆是为民造福。这就是民众原始本真的心愿,也是他们图腾信仰最基础的文化诉求和力量之源。

蛇龙之变是蛇龙图腾信仰的核心,也可算是舟山群岛古越民图腾信仰史上奇特而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基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古越民对自然的未可知。但是蛇龙图腾文化的核心是蛇龙观念的形成,正是这样的观念激发了生存在舟山群岛的古越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舟山群岛古越民对蛇龙之变和蛇龙崇拜,从文化心理来说,是自然而成熟的;从历史轨迹而言,是十分清晰而明确的。蛇龙之变和蛇龙崇拜,很显然是在原来蛇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随着部落或者整个社会的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使舟山群岛古越民在理解自然现象上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一样。蛇龙信仰得以发展和继承,体现了舟山群岛图腾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从蛇到蛇龙,充分见证了舟山群岛古越民地域文化的背景从农田走向了海洋,从农耕跨向了渔耕。图腾文化作为古越民的一种附庸产物,也随着古越民这种自然生存环境的变化经历其自身的变异,适应新的文化生存环境。以前,我们很难理解《左传》中为何会有以蛇喻君的现象,先秦时期也把龙蛇与君主联系在一起,这种联想完全是由蛇龙图腾崇拜而来的。

舟山群岛为蛇龙之变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舞台和地域背景。当我们通过对古越民图腾文化的演变,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的研究、探秘,去寻找它的足迹,可以说古越民“蛇图腾”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后开始有了“蛇龙图腾”乃至“龙图腾”和海龙王信仰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