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环境规划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我国环境规划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制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将人口、资源和环境单列为独立任务,提出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使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制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30多年来,伴随着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保护规划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开展的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重点。[7]

(一)孕育阶段(1973~1980年)

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32字方针”,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要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从此,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发展起来。这一期间,由于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足够的经验。环境保护规划也处于零散、局部、不系统的状态,除了一些地区开展了环境状况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外,大规模和较深入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尚未开展起来。

(二)尝试阶段(1981~1985年)

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国家制定了“三同步、三统一”的指导方针,具体包括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在这一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的显著特征是,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作为独立的篇章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提出了计划要求达到的具体指标,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把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此外,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

(三)提高阶段(1986~1995年)

该阶段主要包括“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七五”期间,全国广泛开展环境调查、环境评价和环境预测工作,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展,并作为独立文件,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方法与普及有了很大发展。从1989年起,编制环境保护“八五”计划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从国情分析为出发点,以总量控制为技术路线,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支持保证手段,“八五”环境保护计划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四)提高阶段(1996~2005年)

该阶段主要包括“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总体上仍然是以污染防治为主的规划。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转发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第1条“实行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转变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九五”开始逐步深入人心。“九五”和“十五”开始,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开始单列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重申必须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从此环境保护规划开始了另一个新阶段。

1996年3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认为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的任务艰巨,并在“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奋斗目标下”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力争得到基本控制的规划目标。

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随后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要求实现“一控双达标”,突破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推出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七五”、“八五”等历次环保计划的创新和突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在指导方针中提出,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下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即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并将人口、资源和环境单列为独立任务,提出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使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五)约束规划阶段(2005年以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判断,认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并将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同时,仍然延续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目标表述,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并将其从“十五”的预期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又提到,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十二五”中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