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通常以工日、工时等来表示。为了全面反映物流企业工人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以便改善劳动管理,可以在劳动时间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

企业在拥有一定数量从业人员的条件下,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时间,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因此,必须对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进行统计研究,以反映劳动时间的利用水平和利用程度,并研究劳动时间未充分利用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消除劳动时间利用上的不合理因素。

在物流活动中,无论是货物运输、货物储存,还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货物配送,工人都是第一线的劳动者。工人劳动时间的多少与物流服务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的尺度,是指工人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通常以工日、工时等来表示。一个工人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称为一个工日,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称为一个工时。一个工日中,既包括工人实际参加生产的劳动时间,也包括未参加生产的劳动时间,如班内因停电和设备故障停工时间,在班内学习、开会、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及非全日缺勤时间等。

为了准确地计算劳动时间,需要分析劳动时间的构成。劳动时间构成是指将劳动时间按其构成要素进行分组,以反映劳动时间的内部结构状况。劳动时间的构成及其核算方法有以下九种。

这是以工日和工时表示的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利用的全部可能的班内劳动时间。

公休日是国家制度规定的工人应休息的节假日。

制度工日(工时)数是指制度规定的报告期内工人应该工作的工日(工时)数。它是考核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基础。

缺勤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因故未出勤的时间。包括病假、事假、产假、旷工、工伤等时间。缺勤分为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日是按照整个一个工日都没有出勤计算的,即全日缺勤,因而不包括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时既包括全日缺勤,也包括非全日缺勤。

出勤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工日(工时)数。一个工人只要在轮班内出勤,不论是整日出勤还是部分时间出勤,都算一个出勤工日;而出勤工时则是按实际出勤的小时数计算。

停工工日(工时)数十只工人出勤后因各种原因(如停电、待料、待工具、待任务、设备故障等)而不能从事生产工作的时间。但由于事先预知的原因(如计划停电),企业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工人在工作日休息就不算停工,而在公休日工作也不算加班。

停工分为全日停工和非全日停工。停工工日数按全日停工(即停工满一个轮班)计算。实际停工不满一个轮班的称为非全日停工,按工时计算。

非生产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出勤后由于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于班内从事其他活动而未从事生产的时间,如防汛、抗旱、参加各种会议、环境大扫除等。

非生产时间分为全日非生产(工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生产工日必须是员工在出勤时间内,整个一个工日都用于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活动,不满一个轮班则按工时计算。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工人只要上班从事生产工作,不论是否满一个轮班,都按一个工日计算。

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实际工作工日数包括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和公休日的加班工日数。实际工作工时数包括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和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包括工人在节假日加班劳动以及平日下班后又参加劳动的工时数。

综上所述,劳动时间的构成可用图6-1来表示。

图6-1 劳动时间构成图

【例6-4】

某物流企业6月份有工人1 000人(本月工人人数没有变动),公休日8天,制度工作日长度为8小时(实行一班制)。根据6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汇总出以下资料:

缺勤工时:12 500工时,

其中:全日缺勤1 000工日,计8 000工时;

非全日缺勤4 500工时。

在缺勤工时总数中:(1)产假400工时;

(2)病假7 000工时;

(3)事假2 500工时;

(4)工伤假2 600工时。

非生产工时:1 550工时,

其中:全日非生产100工日,计800工时;

非全日非生产工时750工时。

停工工时:1 350工时,

其中:全日停工50工日,计400工时;

非全日停工950工时。

在停工工时总数中:(1)因原料不足停工800工时;

(2)因设备事故停工500工时;

(3)因待工具停工50工时。

加班加点工时:3 750工时,

其中:加班250工日,计2 000工时;

加点1 750工时。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如下:

日历工日数=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日历日数=1 000×30=30 000(工日)

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30 000×8=240 000(工时)

公休工日数=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节假日数=1 000×8=8 000(工日)

公休工时数=公休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8 000×8=64 000(工时)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休工日数=30 000-8 000=22 000(工日)

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22 000×8=176 000(工时)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全日缺勤工日数=22 000-1 000=21 000(工日)

出勤工时数=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数=21 000×8-4 500=163 500(工时)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数-全日停电工日数-前日非生产工日数=21 000-50-100=20 850(工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数-非全日停工工时数-非全日生产工时数=20 850×8-4 500-950-750=160 600(工时)

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加班工日数=20 850+25= 21 100(工日)

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160 600+3 750=164 350(工时)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统计指标进行的分析;二是利用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进行的分析。

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

(1)出勤率

出勤率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是研究劳动时间利用的一项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按工日计算的出勤率受全日缺勤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率既受全日缺勤的影响,又受非全日缺勤的影响。因此,按不同劳动时间计量单位计算的出勤率,计算结果有可能不同。

【例6-5】

以【例6-4】中的资料计算该物流企业出勤率的过程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物流企业有4.55%或7.4%的劳动时间未能利用,应进一步具体分析缺勤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出勤率。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

工人出勤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停工或从事非生产活动。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工人在出勤时间内从事生产活动时间所占比重。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越高,说明工人在出勤时间内用于生产上的时间越多,劳动时间利用得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出勤工日利用率受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而出勤工时利用率既受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又受非全日停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时的影响。因此,按不同劳动时间计量单位计算的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计算结果有可能不同。

【例6-6】

以【例6-4】中的资料计算该物流企业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的过程如下: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工作的时间所占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利用率可综合反映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对制度时间利用程度的影响,而制度工时利用率既受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又受非全日缺勤、非全日停工和非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因此,按不同劳动时间计量单位计算的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计算结果也有可能不同。

【例6-7】

以【例6-4】中的资料计算该物流企业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的过程如下:

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三者的关系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按工日(工时)计算的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

因此,例【6-4】资料中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的关系为:

94.77%=95.45%×99.29%

91.25%=92.9%×98.23%

为了全面反映物流企业工人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以便改善劳动管理,可以在劳动时间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例如,根据例【6-4】的资料编制的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如表6-9所示。

表6-9 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

此外,加班加点工时3 750。其中,加班工时2 000,加点工时1 750。

根据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内资料可作如下分析:

(1)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可从各种未使用劳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重入手。比重较大者即为主要原因。该物流企业6月份未使用劳动时间中病假所占比重最大为3.98%,其次是工伤假所占比重为1.47%。

停工时间是企业可以利用而未被利用的劳动时间,是损失了的劳动时间,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停工时间进行分析。该物流企业6月份未使用劳动时间中的停工时间所占比重为0.77%,停工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不足,其次是设备发生故障。

(2)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

对未被利用的工时,可通过计算由于工时未被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和由于工时未被充分利用而损失的产值两个指标来说明劳动时间未能利用的严重程度,以引起决策者及从业人员的注意。计算公式为:

在例【6-4】中,

此外,还可将报告期与本企业历史较好水平以及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进行对比,以挖掘劳动时间的利用潜力。计算公式为:

(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又是一方面存在着制度工时未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加班加点的现象。加班加点不仅额外增加了成本的支出,而且加重了工人的劳动负担。连续加班加点,还容易发生事故,影响物流服务质量。因此,可计算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分析企业劳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例6-8】

以例【6-4】中的资料计算该物流企业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的过程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