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习俗与禁忌

汉族习俗与禁忌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的礼仪习俗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汉族的节日也颇能体现民族的礼仪习俗。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不少地区汉族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汉族人尚红贵黄。过去,汉族忌讳白色,认为白色代

第一节 汉族习俗与禁忌

一、简介

汉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长期融合而成,在汉代始称汉族。据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汉族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91.96%,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更是国际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通用语言之一。汉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各兄弟民族之间有着极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交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建立了团结、友爱、互助、平等、合作的新关系。但汉族作为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两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典章制度始终促成并约束着汉族的民俗,使它保持着连续不断和彼此共同的习俗。

二、礼仪习俗

所谓礼仪习俗,是指形成于一个国家或某个社会群体内的成员之间的婚丧嫁娶、节庆寿诞、迎来送往等约定俗成的符合礼节形成的习惯和风俗。

汉族的礼仪习俗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由于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特点。

(一)称呼习俗

汉族在言语交际中,特别讲究语言的得体与严谨,如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

(二)节日习俗

汉族的节日也颇能体现民族的礼仪习俗。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春节最为隆重。

1.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汉族把春节视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叫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和祭祖、扫墓的日子,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3.端午节

端午节除了叫端阳节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端午节最早源于吴越,是吴越人祭祀龙的节日。公元前278年,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因楚国都城郢被攻破而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乡人民为表怀念之情而将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仍流传在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4.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平民百姓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三、禁忌

汉族春节期间的忌讳颇多,如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食,即年节食物多在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用品备齐;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初一妇女不可回娘家;小孩子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能吵架;不许打破工具、家具;不能请医生;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动针线、剪刀;不能扫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不少地区汉族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人尚红贵黄。汉族人把红色当作吉祥、美丽的象征,在重要的场合,许多汉族女子着红装以显喜庆。红颜代指妇女的美貌,就连逢年过节都要包红包。黄色为各种颜色中最高贵的颜色,代表中央,因此,历代皇帝多遵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过去,汉族忌讳白色,认为白色代表死亡、悲哀和痛苦,所以,丧礼均用白色表示肃穆庄严,丧事又称“白喜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