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法意识及城市融入的教育

政法意识及城市融入的教育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国内屡见不鲜的腐败、不公等现象,以及国际上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90后”农民工因为缺乏基本的立场和有深度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一些观点的影响,将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转化为对社会、政府、阶层的抱怨和愤恨,造成社会动荡。以上为“90后”农民工在当今社会环境、城市发展、岗位需求、个人意愿等综合需要下的整体培训内容。

1.政治观念的引导

面对国内屡见不鲜的腐败、不公等现象,以及国际上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90后”农民工因为缺乏基本的立场和有深度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一些观点的影响,将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转化为对社会、政府、阶层的抱怨和愤恨,造成社会动荡。必须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与社会阶层问题等。

2.法制意识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而对于“90后”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增长,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工资水平更看重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及发展机会等。他们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劳动权益主观诉求和维权意识的增强,顺理成章地产生了相关法制权益的培训需求。

3.新市民素质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表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如果说从农民到农民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始阶段,那么,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自然演进。因此,城市社会应“以人为本”,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新市民培养出发,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培训应注重对农民工户口迁入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同感的培养,并促使他们把这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内化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以上为“90后”农民工在当今社会环境、城市发展、岗位需求、个人意愿等综合需要下的整体培训内容。当然,这些培训内容并不是所有农民工都感兴趣、都要选择的,结合每个人具体的经历、认识、岗位要求、职业规划、收入期望等等特点,可以做出倾向性的选择。而政府等各级管理机构要把培训内容的设置和农民工参与的工作相统一,使参与培训后的农民工其职业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设立引导性的培训内容,如职业道德规范、法律知识、安全常识等。同时,要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使农民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