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过融入城市发展的景观系统整合

通过融入城市发展的景观系统整合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公共性景观通过空间维扩展和时间维跨越,与城市母系统在空间肌理、视觉形象、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人文形态、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沟通和协调,形成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系统整合。乡村景观是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背景和依托,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游憩休闲场所和生活生产物资。

6.3.2 通过融入城市发展的景观系统整合

景观规划控制首先强调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共性景观,着重从系统的整体、系统内部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发展动态等角度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并且在规划建设中自觉运用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解决多因素、动态多变的有组织复杂系统问题。

1)城市公共性景观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分析

系统的层次具有相对性和双重性,即城市公共性景观个体所形成的系统是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系统中的要素,而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系统又是整个城市系统的子系统。

每一个独立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或城市自然景观地都是一个由绿色、蓝色、可变色等景观实体构成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完整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和生态景观结构,处于一定的城市发展环境之中并与之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景观发展之初即有预设的目的期望,并选择相应的系统结构与之匹配,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和功能目标的改变以及各景观元素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

小范围的个体城市公共性景观以一定的组织层次、等级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较大范围内的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格局。景观个体系统是景观整体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通过规划建设以“促进城市发展”为共同目标,使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系统趋于有序、稳定和高效,进而成为整个城市系统中的城市公共性景观子系统。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系统的组织层次可以分别按照时间、空间、使用者行为特征等标准进行划分,等级结构根据规模及服务区域的范围大小形成市区—地区—街区的多级结构,功能结构按照景观类型和周边环境的功能要求形成生态型、游憩型、居住型、交通型等等。在城市公共性景观整体系统构成中,每一个个体景观所属的层次并非是唯一的,功能结构存在着相互交叉、重叠、转换等,因而使现代城市公共性景观成为类似网络的错综复杂的功能综合体。

2)城市公共性景观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动态性决定了城市公共性景观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城市公共性景观通过空间维扩展和时间维跨越,与城市母系统在空间肌理、视觉形象、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人文形态、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沟通和协调,形成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系统整合。

首先,城市公共性景观与社区半公共性景观、乡村景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共存的人类聚居整体环境。社区半公共性景观如同城市公共性景观向城市社会内部伸展的景观分支和节点,进一步强化景观的网络格局,有助于景观价值系统更加贴近城市发展需求和大众日常使用。乡村景观是城市公共性景观的背景和依托,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游憩休闲场所和生活生产物资。三者在景观实体构成要素上是类似的,形成不可阻断的景观能量流动和景观场联合。它们具有共同的功能可能性,只是价值主体不再局限于城市发展,而是扩展到都市带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城市公共性景观受到周围城市开发状况的影响。例如,周边地块形成的建筑实体景观是景观视阈所及范围;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尺度与高宽比影响景观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居住、商业、金融、工业等地块开发为景观提供使用者,影响了景观功能和发展目的形成。

第三,现代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城市发展的文脉相融合。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性景观通过对历史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再现、现代精神的表达和超越,使得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存在不仅仅具有现在的意义,而且可以沿着时间发展轴追溯历史、展望未来,覆盖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

最后,城市自然山水是城市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和依托,景观系统整合的过程要关注与实现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城市自然山水的协调共生。在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规划的研究中,“基于自然山脉水系的生态网络构建”思想十分强调城市所拥有的丰富山水景观资源对于城市公共性景观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论研究认为,自然界的山脉相互呼应联系,水系更是形成树枝状的景观格局,这种分布广泛而又相互连接的空间特征为生态网络提供了天然依托。

3)城市公共性景观系统整合措施

归纳国内外战略性规划层面上的规划控制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景观系统整合措施:①景观自身区域和景观影响区域的互动及整体协调;②根据现状景观特征进行景观区段划分和预期价值目标细分;③在城市意象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视觉形象系统整合;④在城市景观生态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⑤城市天际线与眺望景观[7]的保护与整治;⑥基于旅游和游憩感受的景观文化序列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