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探讨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得益于国内外一批学者积极对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进行探索。金斯伯格认为职业选择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舒柏提出职业选择因才能、兴趣和人格而各不相同,包括探索和固定阶段。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对职业价值观教育规律的探索,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结构、背景、行为和相关领域关系的研究上。近年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规律探索逐渐得到高度关注和积极开展。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得益于国内外一批学者积极对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进行探索。以特质和因素为基础,旨在关注人与职业之间的相互匹配程度,实现最佳匹配和选择的职业选择理论,包含了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动机、心理动力和职业兴趣等代表性学说。在众多学者的长期努力下,最终形成了职业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多种职业理论。其中,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金斯伯格(E. Ginzberg)和舒柏(D. E. Super)等学者。金斯伯格认为职业选择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舒柏提出职业选择因才能、兴趣和人格而各不相同,包括探索和固定阶段。“职业锚”理论的代表人物施恩(E. H. Schein)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探索过程。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K. Marx),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具体的,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社会实践基础上和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下的整体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撑,国内外职业价值观教育才有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和推广应用。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规律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对职业价值观教育规律的探索,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结构、背景、行为和相关领域关系的研究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詹万生等学者(1986)就开始探讨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90年代以后,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指导、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逐步转变为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为主导,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选择行为。白利刚等学者(1996)以霍兰德职业理论为基础,把职业价值观分为现实、研究、艺术、社会、企业和常规六种类型。一些学者从自己的理论假设出发划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论证。有的学者则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验证。芮雪(2011)分析指出,2007年之前我国高校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大学生;之后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规律探索逐渐得到高度关注和积极开展。李忠军(2009)认为,大一应侧重实施职业启蒙,开展职业定向教育;大二侧重职业体验教育;大三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大四则侧重开展职业去向和择业指导。汪丹(2011)指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有明显的经济性、主体性和随意性,以及功利化、短期化和多元化特点。薛利锋(2011)也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遵循渐进性发展规律:大一是选择阶段;大二是成熟阶段;大三、大四是独立与成熟的反馈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