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普通话”

古代的“普通话”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普通话被称为“官话”、“正音”或“雅音”。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官话又被称为“中原雅音”或“中原正音”,长时间地占据着正统普通话的地位。东晋在江东建国,身处吴语氛围;同时,南渡诸人又带来了“中原正音”,两者相融合,形成了当时的官方语言“江淮话”。纯正的吴语,在当时,仍上不了朝廷的“大雅之堂”。支遁的比喻,意在说王家子弟正在说“不雅的吴语”。

东晋时,一度篡得帝位的桓玄问部下羊孚:“为什么名士们都重视吴声?”羊答:“因吴声艳丽而飘逸。”作为权臣桓温的少子,桓玄生于安徽姑孰,长于湖北荆州,他的口音,有可能是江淮话和荆楚话相杂,所以有“何以共重吴声”之问。

古代的普通话被称为“官话”、“正音”或“雅音”。一般来说,首都话即官话,以长安为首都,官话自然是秦腔;以洛阳为首都,官话自然是洛腔。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官话又被称为“中原雅音”或“中原正音”,长时间地占据着正统普通话的地位。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民南迁,朝廷在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定都,吴语开始受到重视。吴语结构复杂,其基础是百越话,并掺杂有一部分荆楚方言,这与春秋晚期楚灭越后迁民于江东有关。此后的吴语被称为新吴语,以吴郡话(苏州话)为标准语调,渐次分支会稽话(绍兴话)、永嘉话(温州语)等,至于地理位置更南的闽越语也被视为在“大吴语”范畴之中。

东晋在江东建国,身处吴语氛围;同时,南渡诸人又带来了“中原正音”,两者相融合,形成了当时的官方语言“江淮话”。也就是说,在当时,政权虽建在建康,但官方语言并非吴语。纯正的吴语,在当时,仍上不了朝廷的“大雅之堂”。但是,这并不妨碍包括皇帝、丞相和名士们在内的人在私底下说吴语。一次,名士刘惔去拜访宰相王导,时逢盛夏,“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吴语,即‘冷’之意)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这话中,不免有嘲讽之意。

如果说南迁的名士们乡音难改,说吴语只是入乡随俗,学着嚷嚷两句,但到了他们的子孙辈,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张嘴自然便是一口纯正的吴语了。名僧支遁在会稽,见到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献之兄弟,有人问:“你看到王家诸少年了吧?都很优秀吧?”支遁回答:“也没什么,只见到一群白脖儿乌鸦在那儿哑哑地叫。”支遁的比喻,意在说王家子弟正在说“不雅的吴语”。但对于江南人来说,往往以自己的语言为美,而看不上中原的洛阳话。当时,有人问画家顾恺之:“你为何不像洛阳的书生那样吟咏?”作为无锡人的顾回答:“那多难听!声音混浊,一如老婢!”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南人”和“北人”概念的提出与分野同样也是从这个时期正式开始的。当时的音调之争正是这种意识自觉的体现,由此带来的文化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日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