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话培训

普通话培训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通过培训使那些普通话水平较低的人,了解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根据自己的弱点以及语音缺陷,有针对性地克服弱点,真正提高普通话实际水平,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样就能使培训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效力,通过培训促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通过测试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提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是经过科学论证后筛选出来的最常用词语,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基础词汇。

一 普通话培训

(一)培训的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间接目的是测试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水平,因此,需要对应试人进行科学的培训和指导,使其明确测试的目的、性质、要求、方法,从而掌握科学的训练和应试方法,提高测试成绩。从现实性方面来分析,培训必须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应试者了解测试的方式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这对于那些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来说也是完全必要的,否则,虽然普通话水平较高,但是不了解测试相关规则,就难以通过测试反映自身普通话的真实水平。二是通过培训使那些普通话水平较低的人,了解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根据自己的弱点以及语音缺陷,有针对性地克服弱点,真正提高普通话实际水平,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目前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水平举办时间长短不一、要求高低不同的培训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使培训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效力,通过培训促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通过测试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的内容

1.普通话语音

常规的普通话语音培训可以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设计进行分类培训。

(1)了解常用字词的范围,找难点音,认真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提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是经过科学论证后筛选出来的最常用词语,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基础词汇。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一、二题的测试目的主要就是声韵调及音变的标准程度,所以培训时应按照测试的要求进行训练。许多应试人(也包括一部分授课教师)不注重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结果造成语音基础不扎实,影响了训练效果。

这部分的训练除了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进行训练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多音字,明确多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发音。有些省份研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的第一项测试内容有专门考核多音字读音的,如:拓(拓本)、圈(猪圈)、那(口语音)等。一些应试人不知道这些内容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些字词就想当然地读,导致失误。其实,这类字词出题的意图是考查应试人这个字在括号里出现的词中的读音是什么,其实就是考核应试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音标准度。

二要注意形近字。一些应试人在测试第一项内容时,稍不注意就把一个字读成与它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的读音。如把“灸”读成“炙”;“侥”读成“绕”;“衔”读成“街”;“恽”读成“浑”,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阅读与发音习惯问题,也是对某一字音的掌握的熟练程度问题。所以,训练时也要多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三要注意语速。有些应试人在读字词时语速不当,要么过快,要么过慢,或忽高忽低。读得过快容易引起看错字、语音失误、发音不准确等问题。由于快读,某些音就会读得模糊不清,也会造成吞字、吃字等发音残缺或错误现象,如将“毕业”快读成“别(去声)”,“天安门”读成“天门”等,这是一种发音习惯,也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训练没过关的表现。

四要注意声音形式。部分应试人读字词时不注意自己的声音表现,从而影响了语音的准确,造成语音缺陷。主要表现为声音不响亮、无力、疲乏,语感差,声音拖拉如同念经。这与平时的训练很有关系。如果平时训练时精神饱满、情绪振奋,字音就容易读得字正腔圆。心情愉快,大脑反应也就快,有利于发准字音。如果平时发音动作不完整,舌头转动、伸缩不灵活,就要进行吐字归音训练,让自己在发音时一字一珠,圆润饱满,清晰响亮。

(2)明确朗读与朗诵、念读的区别。按照测试要求,朗读主要应训练语音、连读音变(如上声、“一”“不”的音变)、语调(语气)、流畅度等项目。许多考生认为,朗读就是把字读出来,结果造成读字、读词代替朗读的现象;也有考生习惯成自然,用念读的方式来朗读文章,拖腔拖调,或像小和尚念经,根本不考虑内容和感情,没有任何语气的变化。这些都违背了朗读的本义,不符合朗读项测试的要求。

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些应试人在训练作品朗读时,着重把精力花在提高音量、变换语速、模拟语气等技巧方面,这种做法也违背了朗读的本义,是舍本逐末。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水平而非艺术朗诵的水平,朗读的重点是语音的准确,而朗诵的重点则是情感的呈现,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项测试要求是朗读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朗读作品训练时,要自然、平实地读文章,应把重点放在语音的准确性上,认真咬准每一个字,特别是自己平时容易读错的字以及轻声、儿化、变调等音变的地方要特别关注。在此基础上,注意节奏及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程度。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准确、清晰、生动、得体。有些应试人由于受平时不良读书习惯的影响或对作品不熟悉、心情紧张等原因,朗读时爱添字、丢字、改字、反复回读,甚至胡乱停顿等,这是朗读的大忌,一定要认真克服。

(3)学会拟提纲说话。“命题说话”是一项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的测试题,最能体现应试人普通话的真实水平。但它也是应试人失分最多的一项。排除应试人自身的语音问题,较为普遍的问题首先是感觉无话可说,或有话可说,但语音一下子回到训练前的发音状态,导致语音失误过多。有的应试人为避免无话可说或测试时过分紧张事先准备了稿子,然后背熟。结果测试时,只顾忙于搜索字眼背稿,反而顾不上发音的准确而因小失大。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考前培训时经常进行拟好说话提纲、再根据说话提纲扩展说话的训练。这样既可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话可说,又使说话内容灵活自由、便于把握。

说话训练时还要注意控制语速,做到思维清晰,表达自然流畅。

说话时语速太快,无法控制,结果是思维跟不上表达,致使说话内容单调重复较多,口头禅较多,语音含混不清,还容易出现吞字、吃字、方言词汇及方言语法等现象。语速太慢,想一句说一句,吞吞吐吐、拖泥带水,还带有不少多余的口头禅,如“这个、那个、就是、啊、嗯、嘛、也就是说、是吗”等,就会影响表达的连贯和流畅,降低语流的纯净度,也使普通话的语感大打折扣。解决的办法是加强克服怯场心理训练。在说话训练时,养成边说边监听自己说话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控制语速,注意发音,还可以有意识地去除口头禅,避免出现不规范的词语及语法现象。

2.语感培训

(1)语感的特征。语感是一个颇有异议的术语,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认为“语感是对于文字敏锐的知觉”;后来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从文字扩大为“语言文字”;1984年,吕叔湘先生又把语感具体化,认为里边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钱谷融先生把语感称作“语言的沼泽”(1990)。王尚文先生提出“语感是言语形式感”,认为“能够成为感的对象的却只是言语的形式,即言语的物质存在方面,由音节组成的延伸于一定时间中的线性结构”(2000)。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是指对语言(含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一种直觉和悟性,表现为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邹煜,2004)。

直觉是语感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感的第二个特征与第一个特征密切相关,即整体认知性。由于语感本质上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综合性的直觉。直觉思维的特征在于在思维过程中调动整个图式,即非单一的知识,这决定了它对言语客体的理解、判断、把握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总是把言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把握其完整的内蕴,把言语对象的内容和形式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体现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但掌握言语的交际功能、明了其意义,而且同时精确地把握其语言形式。就言语形式来说,不但注重把握静态的声、韵等音段特征,更重视在语流中把握那些在隐约起着作用,但却至今无法用理论能解释清楚的超音段特征(吴雪青,2008)。

(2)语感的获得。“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周健,2003),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因此,对应试人来说,形成良好的语感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基础工作。语感“对方言区的人来说,它是普通话口语训练的积淀,通过说话主体在具体交际中直觉地表现出来”(岳辉,2001)。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应试人普通话语感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应试人在学习普通话以前,在言语活动中有一种既存的方言的语感图式,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有关普通话的刺激输入主体的过程。一方面,这种刺激对主体内部方言语感图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应试人主动调节自己的方言语感图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接纳外在刺激并使方言语感图式结构发生质变。经过多次同化和顺应,一种新的图式建立,此即我们所说的关于普通话的语感,至此,我们才拥有了对普通话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时候,我们说的普通话与标准的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不是“形似”而是“形神皆备”了。

普通话语感的获得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在自然的语境中习得,通过大量接触普通话言语使言语规则在主体大脑中积淀形成语感图式。二是自觉的言语实践,通过有意识的学习,依靠老师或他人的帮助,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普通话语感训练,并逐渐使能力内化为主体的心理行为结构模式。对于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来说,自觉的言语实践更为重要。近些年,国内学者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了“第二语言习得语感量化操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英语语感的养成有赖于一定量的言语训练。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与学生学习英语在语感培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尽管尚未有研究者对普通话语感获得与言语实践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制定者对此却是有所考虑的。为了使应试人通过学习获得语感,形成能力,普通话测试给定了短文朗读和话题的测试范围,其中短文朗读60篇,单项说话话题30个。这个训练量的提出无疑告诉我们普通话语感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量的训练的(吴雪青,2008)。

(3)语感训练。语感的形成有赖于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普通话语感的训练可以从“音节层面、词汇层面和语流层面”来进行。我们要改变重音节、轻语流的教学模式,重语汇的轻重音格式,重语流音变,重视把握语流整体,抓住语调进行实践训练(吴雪青,2008)。

普通话训练需要从语音训练入手,因为语音是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部分,语音问题解决了,普通话的学习就会跃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语音的训练不能脱离语流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使用环境,离开了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声韵调等语音的组成成分就会显得单调和苍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你可以将语音发得很漂亮,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还照样是两张皮,无法成为你语流的真正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语音训练时,必须抓住语感这一特征,将听、说、读结合起来,从听中领悟语感,从读中把握语感,从说中展现语感。

(三)师资培养

普通话培训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师资,但普通话培训教师的任职资格,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在很多场合提到要培养语言培训师、语言诊疗师,但这仅仅是设想,要实施恐怕还需要假以时日。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最终目的出发,应当明确,普通话培训教师至少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熟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对普通话和方言都比较了解,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人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都能胜任培训教师的工作,其实不然。普通话培训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否则无法完成培训工作。目前,绝大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根据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这样的测试员比例达到90%以上)根本无法完成普通话教学这样比较专业的工作,甚至连应试培训工作也不能胜任。所以最理想的普通话培训教师应该既是语音教师,又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而且对培训教员的要求应高于对测试员的要求。为保证测前培训效果,不断提高测试的信度,建议国家语委设立普通话培训教员资格认定机制,通过必要的理论和业务培训、考核,培养、遴选一大批培训教员。这对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和政府行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