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仲淹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散文《岳阳楼记》中他曾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这寄托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1040年,已52岁的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导读提示

范仲淹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散文《岳阳楼记》中他曾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这寄托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研学内容

求学之路

范仲淹,北宋人,989年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两岁时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也改从继父的姓氏,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努力,22岁到应天府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作为北宋有名的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聚集了许多名士,并实行免费就学,范仲淹在这里度过了近四年时光。1015年,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之后,他上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在此之后,其将母亲接过来照料,并恢复了原来的姓氏“范”,改名为仲淹,字希文。

功勋卓著的仕途生涯

1021年,范仲淹赴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市),任盐仓监官,负责对淮盐贮运转销的监督。那个时候,这一地区经常发生海患,当地人民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任职期间,范仲淹上书修建海堤的利害关系,建议在当时通州到海州沿海一带,重新修建一道捍海堤堰。这一奏疏,得到当时管理江淮漕运的张纶的支持,并得到北宋朝廷的奏准。随后,范仲淹调任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县令,并全面负责治理当地海患,重修堤堰。1024年秋,范仲淹率领来自通州、泰州、楚州、海州等四个州的数万民夫,重新修筑防海堤堰,使得困扰该地区的海患得以治理,保障了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以前因受灾流亡的民户,重新返回家园。当地人因感激范仲淹,把新修筑的海堰叫作“范公堤”,并修筑范公祠,以纪念范仲淹。

1038年,西夏入侵北宋延州(今陕西省延安附近)等地,造成当地人民财产的重大损失。1040年,已52岁的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作为抗击西夏前线的副帅,范仲淹采取战略防御策略,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修筑防御工事。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诚心相待,实行优惠政策。在其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有较大的改观。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北宋和西夏正式达成和议。北宋、西夏重新恢复和平,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组织推行庆历新政

因西夏元昊叛宋,北宋的边防开支巨大,朝廷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又进一步增加百姓负担,从而导致了北宋国内的暴动与骚乱。1043年,范仲淹等人在宋仁宗的催促下推行改革,提出并实施了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严密贡举制度)、择长官(推荐提拔有能力的官员)、均公田(均衡北宋地方官的职田收入)、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修武备(整治军备)、推恩信(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减徭役(减少民间对官府的供给)的改革。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人浮于事的体制,以提高行政效率。

由于改革触及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了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反对。1045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新政措施,范仲淹等人被撤去军政要职,实施仅一年多的新政措施也先后被取缔,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举国上下祭忠烈

范仲淹被革职后,年近花甲的他被调到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一带)做知州(宋时“州”的行政长官称为知州)。在此,范仲淹准备为范氏亲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以施展自己的抱负。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在此期间,他出资购买千亩良田,雇人经营,用其收入成立基金,对范氏宗族的贫寒子弟进行义赠,包括婚丧嫁娶的费用。范氏宗族把范仲淹视为圣贤而倍加尊敬。

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第二年调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在到任的路上,因病去世,享年64岁。范仲淹的辞世,令朝野上下十分悲痛,在他从政过的地方,当地百姓为其建立祠堂,以示缅怀。仁宗闻讯后十分难过,下诏追加范仲淹为兵部尚书,欧阳修撰写《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以纪念范仲淹。

内容赏析

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不幸的,但他从小立志苦读,不断进取以报效国家;他建海堤,为民造福,当人民的好官,为民请命,实堪敬仰;他组织推行“庆历新政”,以求改变当时宋朝的社会弊端、减轻人民沉重的负担,实现国富民强;他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鉴赏升华

历史不是消亡的过去,而是与现实的激荡、心灵之间的碰撞,如此,就会引发活的精神。范仲淹就是一位一碰撞就能引发活的精神的历史人物。

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一生的追求诠释了生命的真正内涵。范仲淹两岁丧父,失去父爱的他懂事很早,他刻苦读书,决不因逆境而折服;他独立远行求学,长年累月“吃粥”苦读;他饱读经书,终于考上了进士,成为当时的治国之才,也成就了一位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也许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为天下而读书”的道理,但好好读书是我们的应尽职责,所以我们应学习范仲淹的进取精神、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我们的人生追求应该植根于报效祖国,为民谋福利,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去发展,只有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追求中去,才能得到社会对我们的回报。具有这种胸怀的人叫作胸有大志,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初入仕途的范仲淹,面对大海侵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号令筑百里长堤,为百姓谋福祉,得到人民的拥戴。也正因为他投身于为国家、为民众的事业中去,把人生目标定位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成了流芳百世、受人敬仰的伟人。反观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真正科学地定位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范仲淹是一位极有孝心的人。他对母亲的孝和爱逐渐演变成对族人和对人民的爱,这种大爱精神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对家人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范仲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勤奋和正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后思考

如何理解范仲淹的“忧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