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防灾减灾对宁夏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宁夏耕地面积为126.8万公顷,垦殖率为24.47%,园地2.8万公顷,林地2.67万公顷,牧草地246.68万公顷,未利用地80.7万公顷。通过防灾减灾措施,防止自然灾害对森林、草场生态系统的干扰,是保护生物资源,实现宁夏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_宁夏自然灾害防灾

三、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防灾减灾对宁夏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防灾减灾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和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双重特点。自然资源的丰度和组合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资源。

(1)防灾减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干旱、洪涝、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宁夏水资源的现状是:降水少,总量不足、蒸发强烈、水资源时间区域分布不均、矿化度高、水质差,含沙量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短缺严重,干旱灾害频繁,这些现状令人堪忧。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干旱、洪涝、水土流失、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未来20年宁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实践证明,以牺牲后代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既危害了当代又影响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条不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道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防灾减灾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人工增雨,减少降水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减少干旱的发生频率,防止区域水资源季节性、分配性短缺。通过增加有效降水量在地表的合理分配,补给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和补给的动态平衡,同时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宁夏耕地面积为126.8万公顷,垦殖率为24.47%,园地2.8万公顷,林地2.67万公顷,牧草地246.68万公顷,未利用地80.7万公顷。耕地中旱耕地占70%以上,旱耕地中基本农田不到30%。宁夏的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天然草场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有林地中次生林面积比重大,老灌区耕地盐渍化仍然存在,这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中游地区,西、北、东三面分别受腾格里、乌兰布和和毛乌素沙漠包围。根据荒漠化界定指数,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公顷,其中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118.3万公顷。宁夏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从1999年到2004年,宁夏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23.3万公顷和2.54万公顷,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重点治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研究表明,干旱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将使我国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提高,从而有可能加重荒漠化程度,并扩大荒漠化的范围。洪涝使土壤表层侵蚀加重,肥力下降,土壤质地变差。

增加土地植被覆盖度和覆盖时间,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途径进行土地治理,从总体上实现人进沙退、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目标。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又有助于减少灾害的发生。干旱、沙尘暴的减少又有利于减少土地荒漠化。相反,如果土地超载放牧、滥挖滥采和过度开垦,会加速土地荒漠化。

(3)防灾减灾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特别是植物受灾害的影响很大,造成森林毁灭、草场退化、植被覆盖度低,直接造成一些植物物种的丧失,同时,有毒草种增加、动物可利用的植物种类减少,造成动物食物短缺,从而造成动物种质资源的丧失。通过防灾减灾措施,防止自然灾害对森林、草场生态系统的干扰,是保护生物资源,实现宁夏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同样,森林、草地等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改善,也有助于生态系统抵御灾害能力的提高,保护生物资源,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防灾减灾与能源可持续利用

宁夏煤炭、电力、石油资源丰富,是发展高耗能工业的基础,但应该看到,以燃烧化石燃料为主的高耗能工业属于资源净消耗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且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利于宁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清洁能源是一条出路,宁夏风能资源虽不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但发展风能发电仍具有一定的潜力,这与宁夏的气候特点有关。宁夏春季多大风天气,风能资源相对丰富,而春季往往是黄河的枯水期,水利发电受到很大制约,此时正是宁夏风能发电潜力最大的时期,发展风能、水力互补发电,弥补黄河枯水期发电量的不足,发展清洁能源是一个出路。

宁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北部年日照在3000小时左右,南部在2500小时左右,年辐射量在51.49万~62.54万焦耳/平方米之间。太阳能作为新兴的清洁能源在宁夏利用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努力,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器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覆盖面,在缓解能源短缺和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了实效。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不久的将来定会得到大力应用。

暴雨会产生洪涝,但是,暴雨又是一种重要资源,特别是在宁夏这样的干旱地区,暴雨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减轻暴雨洪灾,主要在于就地蓄水,特别是把洪水积蓄在山区,使之变成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避免了洪水成灾。经验证明,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不但能保护自然界的蓄水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加强这个能力。利用这两种措施可以建设不同层次的蓄水工程。鱼鳞坑、水平沟与水平梯田等工程结合植树造林、培养植被是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由于鱼鳞坑等是小型贮水工程,规模小,工程容易,故可漫山遍野到处挖掘,因为数量多,也可以形成很大的贮水能力。第二层次是山间水库或塘坝。如在每10平方千米汇流区中修一个或多个山间水库,使总库容达100万立方米,还可蓄住100毫米的雨水。第三层次是流域大水库。在1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内修一个或多个总库容达100亿立方米的大水库,便可再蓄100毫米的雨水。

2.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宁夏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的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山区土地荒漠化和灌区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中部干旱带严重超载过牧和乱挖甘草,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南部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仍很严重;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脆弱地区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病虫害的发生更加猖獗,同时还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超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同时导致水、气、土的污染。入世后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和环境优势,将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作为一种进口贸易政策,使我国出口贸易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通过防灾减灾措施使灾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在经常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山区,通过建设防震抗震工程,可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对河流、湖泊的破坏,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持续发展;对农业和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生态管理(EPM),形成不利于有灾生物繁殖和存活的系统结构和管理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是实现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同时限制或取消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人为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护、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宁夏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条件,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如干旱可使生态系统的植被干枯死亡,草的种类锐减,优势种发生变化,生态系统的片层结构向矮化方向进行,草种以旱生植物为主,如果干旱继续延续,有的草种就有可能消失,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而且生态系统一旦失衡,恢复起来就很困难。在同等情况下,如果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改变植物生境状况,如水分状况、温度环境等,就可以实现生态的稳定,这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可以进一步改善局地小气候,改善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微生物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的保水性能;另外随着生物数量的增加,地表覆盖度增加,可有效减少土壤蒸发和增加地表摩擦力,从而减小近地面风速,使局地小环境改善,减轻灾害的影响。同时,通过局地环境的改善,植被生长健壮,增加了本身的抗逆性,也同样可以增加防灾抗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