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干旱最严重的地方

云南干旱最严重的地方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大旱的人文思考林超民一自2009年9月以来,云南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水流量之少创历史之最。干旱给云南造成上百亿的巨大损失。但是,关于云南旱灾的争论尚在进行。本文试图从人文的角度,思考2009年以来云南的大旱,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未来云南的防害减灾作参考。旱灾成为云南省自然灾害之首,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云南大旱的人文思考_中国西南地区灾荒

云南大旱的人文思考

林超民(1)

自2009年9月以来,云南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水流量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三季连续干旱,新闻报道用词从“十年不遇”、“三十年不遇”升级到“五十年不遇”、“八十年不遇”、“百年不遇”。据报道,2010年3月、4月、5月云南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分别达到900万人、1080万人、1200万人。云南抗旱指挥部的负责人说:“平均一周左右的干旱带给云南的损失就会增加20亿元左右。”干旱给云南造成上百亿的巨大损失。

云南“百年不遇”的干旱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报刊、网络上出现了是“天灾”,还是“人祸”,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激烈争论。现在干旱已经过去,云南进入了雨季。山洪、泥石流、涝灾的报道成为新的关注点。但是,关于云南旱灾的争论尚在进行。

不少专家学者从科学的角度论证,西南干旱是自然现象。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次西南旱情正是一次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极端干旱现象。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再加上云南属于季风气候,季风无法到达是这次干旱的直接原因。另外,云南省2009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平均预计结束时间提前一个月,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种植桉树和橡胶林造成的。有的专家认为,云南干旱严重的原因在于“构造干旱”与“气象干旱”叠加,2005—2007年云南地震第五活跃期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是云南干旱趋于强烈的重要原因。也有专家认为,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次百年不遇的大旱归纳为一次“概率事件”:一场在历史中随机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一场“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也有学者认为,云南大旱与三十年来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江河湖泊的污染等有关,在天灾中蕴涵着明显的“人祸”。汪永晨、时寒冰、段昌群、侯明明、姚遥等学者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了相关的论述。

本文试图从人文的角度,思考2009年以来云南的大旱,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未来云南的防害减灾作参考。

云南是低纬度、高海拔高原省份,处于大陆季风之南,海洋季风之北。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呈现气候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云南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云南不缺“天落水”。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但是,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平均。80%~90%的降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尤以6月至8月三个月的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雨季常伴有低温和洪涝灾害。11月至第二年的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这段时期天晴日暖,雨少雪稀,风高物燥,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20%,甚至还要少,故常有春旱出现。此外,降水量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均。如江城、西盟、新平等地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毫米,为全国多雨之区,人们常为雨水太多而苦恼;宾川县年降水量仅为584.1毫米,为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县份。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地区旱季在夜间11点以后到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会有雾、露,弥补了旱季降水量的不足。

云南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条,拥有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若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但是,云南境内受横断山脉的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往低处流”,而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云南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难度大,利用成本高,边际效益差。

云南有大小湖泊30多个,总面积约为1066平方公里,积水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其中较大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清水海、大屯海等。

一方面,云南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用径流模数法和水文分割法估算,在222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占66.7%,地下水占33.3%。另一方面,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富水性最强的是怒江下段和伊洛瓦底江流域,昆明地区属于中等,最弱的是怒江、澜沧江上段和滇中地区。在时间分布上,6月至12月为地下水丰水区,按泉水的排泄量算占全年地下水总量的70%~80%;1月至5月为地下水枯水期,部分泉点甚至干涸。

从历史上看,干旱在云南具有频率高、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从1300到1995年的696年间,云南出现大旱88次,平均8年一大旱。1950—2003年的54年间,云南全省出现干旱的年份有50年,其中包括21个大旱年。依据媒体报道,2005—2010年,云南年年都有大旱:2005年,云南遭遇50年来最大干旱;2006年,云南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2007年,云南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气温偏高,旱情日趋严重;2008年,云南连续三个月干旱;2009年,云南省遭遇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2010年,云南自2009年秋以来连续干旱,百年不遇。旱灾成为云南省自然灾害之首,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旱灾大多发生在春季,春旱时常延续至初夏。干旱多发生在金沙江沿岸、大理州东部、楚雄州、曲靖市、文山州和红河州北部。1992年全省受灾面积达3077.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近50%。2005年云南曾遭遇此前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因干旱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2亿元、工业经济损失近80亿元。

2009年云南的旱情较为严重,据报道云南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粮食产量下降50%,甘蔗减产20%;700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达到7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30多亿。

大旱是云南气候的自然规律,这与云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更不用说厄尔尼诺现象等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今年云南大旱纯粹是天灾造成,而没有一点“人文因素”吗?

云南是水量充沛的省份,这是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的恩惠。身处不愁天降雨的云南,对水资源的运用相当随意,更缺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从而给云南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盐既是人们的生活资料,也是社会的生产资料。云南井盐以煮熬卤水的方式生产。云南有盐井的地方,燃料来自山林的木柴和薪炭。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凡有盐井的地方,山上的林木全被砍伐光。这些地方,春季大旱,是云南出名的干旱区域,夏季时常发生泥石流等灾害,如楚雄的黑井、大姚石羊、普洱的磨黑、云龙的邓诺等。云南的铜业生产也依靠山林的木柴与薪炭为燃料。所以铜矿所在的东川、会泽的山林也基本被砍光,这也是历年干旱的重灾区。东川铜矿两千多年的开采中,由于滥伐森林烧炭炼铜,致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使东川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泥石流博物馆”。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铜,云南各地找矿挖矿,严重破坏山林。土法炼铁、炼钢、炼铜,燃料大多用木柴和薪炭。全省的大部分山林遭遇空前的砍伐,空耗木柴与薪炭,炼出无数废铜烂铁。50多年过去了,许多山林未能恢复,童山秃岭随处可见。

在古代,云南省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地区。翻看明清云南地方志书,我们会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林木森森,山清水秀。云南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多、类型多,速生树种多、生长率高,蓄水的树种和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林副产品和山林特产资源丰富。

1950年以前,云南基本没有森林工业。在20世纪40年代,昆明虽有40多家木行经营木材,但数量少、品种单一。木材成品、半成品主要靠少数木匠手工制作。1950年以后,国家把云南列为重点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1952年,建起云南第一个国有森林工业企业——江边林业局。接着在森林资源较集中的滇南、滇西建立了南盘江、清水江、拉姑、楚雄、新平、景东、墨江、卫国八个省属国有林业局。1965—1969年国家为开发金沙江林区调集大批人马会战。会战结束后,将在会战中建立的黑白水、宁蒗、华坪碧泉、漾江、红旗、云台山六个林业局16500多名职工下放给云南。20世纪70年代又建立了中甸、巨甸两个国有林业局。这些国有森林工业企业的发展,为支援国家建设、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一味讲开发,不讲保护与育林,导致所有林业局普遍存在过度砍伐的状况,生态环境因大面积过度砍伐被破坏。由于金沙江流域森林大面积的消失,导致长江洪水泛滥。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才发现金沙江流域森林砍伐的危害,下令当地政府改变砍伐森林的“斧头财政”,提出禁止砍伐森林,保护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云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导致春旱夏涝的灾害频频发生。

近年来,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新的赚钱途径,这就是把原生态森林、次生态森林的大树、老树连根拔起,运到大城市作为绿化、美化、装点之用,这是挖山区的森林宝藏,为大城市增添光彩。为了挖一棵大树、老树并搬运出山,往往要牺牲一片森林。一片森林的毁坏,会使一个区域的生态惨遭不可逆转的破坏。而生态的毁坏,加剧了云南的春旱夏涝。

云南森林中有不少能够蓄水的树木,例如“水冬瓜”树。由于“水冬瓜”没有“经济价值”,被“来钱快”的思茅松、桉树所取代。思茅松生长快、成林快,可以取树脂做工业原料。桉树也是速生树木,可以造纸。一亩桉树能带来成千上万元的利润。但是,这些树种在为农民带来现实的金钱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生态灾害。桉树是高耗水高耗肥的植物,外号“抽水机”,它大量抽取土壤中的水分,破坏土壤的涵水能力,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枯竭。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萎缩以至消失。桉树下,白蚁都无法生存,民间就有桉树林“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说法。桉树林带来了经济利益和利润,却使生态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为了打破封锁,我国热带作物科学研究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文山、德宏、红河等地种植橡胶树取得成功。1994年到2007年,生胶收购价疯涨百分之九百。橡胶投资在云南如房市一般狂热,橡胶树这个外来的物种,如燎原之火遍及每一个村庄、每一片山林、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种植橡胶趋之若鹜。不仅有当地农场工人和农民,也有外来的商人和企业家,甚至有政府官员与商人合作毁林种植橡胶。种植橡胶的热潮已经侵蚀国家自然保护区。当地百姓说,热带雨林改种橡胶林后,很多村寨已经遭遇地下水水位降低、泉水断流的情况。橡胶林是“上不飞鹰,下不走蛇”的区域,与热带雨林完全不一样。地理信息系统监测表明,大规模的橡胶林种植已经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十年内平均气温升高了0.4℃到0.5℃。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2008年后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

由于桉树林和橡胶林的疯狂扩张,导致地下水水位直线下降,山林植被涵水能力迅速退化,大片山林植被出现次荒漠化。

茶叶是云南主要的种植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普洱茶价格一路攀升,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天然林地或次天然林地为代价。1995年,全省茶园面积249.3万亩,居全国第一。到2009年云南省茶叶面积达523万亩,依然居全国第一位。当不少地方毁林开辟茶园之时,茶叶产量过剩,普洱茶市场繁荣的景象随之过去。茶叶价格回落,茶叶滞销,给茶农带来不小的损失。被毁坏的天然林或次天然林则已无法恢复。天然林、次天然林对于保持气候的温润具有茶园不可替代的作用。茶叶生产过程中,一些地方因为缺煤、缺电,为了烤茶,茶农只好砍树烧柴,对森林植被破坏也很严重。

烟草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是云南财税的主要来源。依靠烟草垄断暴利,烟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云南的烟叶种植面积为19.22万亩,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到446.6万亩,全省有99个种烟县,2008年烟叶种植面积达到563.8万亩,100多万烟农户均种烟面积达5.6亩,比2007年增加2亩,近年来国家控制烟草种植面积,但云南烟叶种植面积依然有增无减。一方面,云南实行“烤烟上山”以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引起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每年为了烤烟,需要大量的能源。云南的煤炭生产偏于东部,由于交通和其他原因,难以大量“东煤西运”,滇西滇南煤供应不足,燃料缺乏,烟农只好上山砍树烧柴,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目前,烟叶种植面积大大超过水资源承受能力,烟叶缺水,单产减少、品质下降。虽然种植面积超量,除去同样超量的成本投入,烟农收入并未增加。可是加剧了农用水资源的紧缺。大家知道吸烟不利于健康,但大量种植烟叶不利于防旱抗旱,则很少有人知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全国人民不顾生态环境,开垦农田,种植粮食。有“围海造田”,有“毁林开荒”,更有在坡度25°以上的山坡开垦“大字报田”。直到20世纪末这些地区洪涝灾害频仍,才引起政府重视,提出在25°以上的山坡“退耕还林”。在金沙江水系的广大山区,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但是,毁林容易,恢复困难。一两年间毁坏的林木,在几十年内都难以复原。

云南水资源的构成中,虽然“过境水”比例较高,但有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总容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可是,这些天然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位降低、面积缩小等危机。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围海(湖)造田,在房地产热中,围湖造地,使许多湖泊湖面缩小、蓄水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全省还有不少较小的天然湖泊被排干垦殖。

最让人担忧的是近三十年来这些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的滇池水可以直接饮用,人们在滇池边淘米洗菜、钓鱼嬉戏。1970年以前,人们一谈起滇池,就称赞她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可是,如今这颗明珠已被严重污染。

1970年5月7日昆明市成立了海埂五七农场。经过数万人和数千部机械4个月的奋战,在滇池草海围出了3万亩土地,将滇池草海变成25平方公里不能生产任何作物的烂泥潭。“当年围海、当年造田、当年高产”的口号成了痴人说梦。这场“向滇池的进军”,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环境。滇池湖面缩小了25平方公里,湖边已没有芦苇、水草。岸边的树木也被房屋代替。海埂农场7年亏损1000多万元,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航运的发展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灾难。1978年以后在滇池周围围海造地,大搞房地产,使得滇池水面又缩减23.3平方公里。滇池湖滨带面积6.39万亩,其中96%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湖滨湿地几近消失。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都在污染滇池,与1970年相比,今天滇池流域的人口增加了11倍、昆明城市扩大了16倍。每天有数百万只马桶,数百万台洗衣机在运转,数十万家餐馆的废弃物通过不同渠道流入滇池,再加上成千上万的工厂日夜排放的废水,滇池已不堪重负!

对于滇池,昆明人流传这样的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风光不再,当今时代身心受害!

距昆明36公里,位于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之间的阳宗海,湖泊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深30米。阳宗海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岸平直,湖底凹凸不平,有岩洞暗礁,水色碧绿,透明度高,为淡水湖,湖内盛产著名的金线鱼。自2002年以来,阳宗海水质连续六年保持优良。但是在2008年6月,负责监测阳宗海水质的工作人员发现:湖水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情况后来进一步恶化,到9月16日,湖水砷浓度监测值高达每升0.128毫克,远远超过每升0.05毫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造成沿湖26596人的生活饮水困难。9月12日,云南省政府宣布阳宗海实施“三禁”:禁止饮用阳宗海的水,禁止在阳宗海内游泳,禁止捕捞阳宗海的水产品。当地政府通报,经查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未建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大量含砷废水在厂内循环,由于没有进行防渗处理,多年积累的砷污染物逐步渗漏释放,污染地下水,导致阳宗海水体严重污染。被砷污染的河水,会降低生化需氧量。含砷废水也会污染土壤,并在土壤中累积,由此进入农作物组织中。砷和砷化物一般可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阳宗海被污染,导致有水不能饮用、有水不能灌溉的灾害。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是云南保护较好的天然湖泊,水质为良。具有供水、农业灌溉、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现在,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位于洱海南岸、占地800多亩、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的洱海公园,转眼间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洱海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洱海正面临污染、破坏的危机。

据云南省政府2010年就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一季度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发布的公告,目前滇池、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均严重污染。其中,滇池草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重度污染,滇池外海总磷、总氮重度污染,阳宗海砷重度污染,星云湖总氮、总磷等重度污染,杞麓湖高锰酸盐指数、总氮等重度污染,异龙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重度污染。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为优,洱海、杞麓湖水质为良。云南近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云南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体严重污染。以南盘江为例,南盘江上段流域近20年来水环境急剧恶化,水中动物的品质下降,南盘江的鱼近年就有一股柴油味。近20年的观测表明,水质污染加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激增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1980年水资源评价表明,南盘江上段水质受到轻度污染,该段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0.22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0.014亿立方米;到2001年,南盘江上段水质达到I、II类水的河段仅有8公里,占全河河长的4.9%,其余河段水质均为V类和劣V类水。该河段年废水排放量为1.31亿立方米,约为1980年的5.6倍,其中工业废水1亿立方米,增长了3.5倍,城镇生活污水0.31亿立方米,增长了21.1倍。可见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也带来了污水排放的激增。

云南地下水资源丰沛,但是污染亦很严重。在1980年以前,除昆明等少数几个城市外,所有城镇的地下水都清凉洁净,可以饮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云南所有城镇的地下水全被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所污染。值得一提的是,各城镇大量引进洋草坪。有些城镇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建设大草坪、水景观等高耗水项目。洋草坪不仅耗费大量的水,加重了城镇用水紧张,而且要使用大量的化肥与农药。地表被绿草美化了,地下水却被污染了。现在云南所有城镇的地下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不可用于灌溉。

云南的昆明、丽江、大理等城市的风景区,修建了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球练习场。红河州、玉溪市、腾冲县等正在规划兴建新的高档次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的好坏,不是看会所是否豪华,重要的是草坪的质量。这些草发起病来扩散非常快,一小块没多久便连成一大片,经常是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为了照顾好草坪,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还有化肥、杀虫剂和杀菌剂。高尔夫球场不仅耗水巨大,而且污染巨大。当全省大旱之时,各地高尔夫球俱乐部依然水丰草茂,大款与权贵在潇洒地挥杆击球,尽享云南高原独特的风光与玩球的愉悦。他们愉快、欢乐、舒心的高尔夫球运动,是以耗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为代价的!

云南水资源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四川,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资源量为5800立方米。如上所说,云南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一是时间不均,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旱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二是空间不均,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其中滇池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由于这两个因素,云南大多数地区“少雨就旱,多雨就涝”。因此通过水利建设,雨季蓄水,旱季灌溉就十分重要。

云南人民很早就注意兴修水利。战国时期滇人已经有“田渔之饶”。西汉时期,地方官员文齐在今昭通地区“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其后,他担任益州郡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得到民众拥戴。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在今大理和昆明等地兴修水利,如筑“高河”灌溉,在昆明修金汁河、银汁河等。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后,第一任平章政事赛典赤领导疏通昆明海口河,修建盘龙江松华坝水库,松华坝水库沿用至今。明清至民国时期,昆明、大理、保山、文山、红河、楚雄等地区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到1949年底,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六万多项。

1950年以后,云南水利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成中型水库23座,小坝塘1万多个。1957年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7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15.7%。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大跃进”的旗帜下,水利建设达到空前高潮。但是大量工程一无规划、二无设计,6项大型水利工程和近百项中型水利工程同时启动,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好多工程半途而废,部分工程成为“病险工程”。“文化大革命”时期,水利事业遭到极大破坏。省、地、县水利机构被撤销,科技人员被下放、改行。这一时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大多是规划、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病险严重。

云南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的问题突出。云南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境内的水库大多为中小型水库,且多数水库年久失修。实际上在2008年前的一段时间,由于缺乏资金,云南的水利设施建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云南省水利厅的资料显示,2003年云南全省有53个县没有中型水库,还有5个县连小型水库都没有。

2001年,为了解决水利设施不够的问题,云南省规划了“润滇工程”,将2项大型、48项中型水库建设打包统称“润滇工程”,上报国家。3年之后,“润滇工程”由于资金缺乏,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云南省水利厅的材料披露,2004年,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大部分在建项目靠赊、贷、借勉强维持工程进度,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仅“润滇工程”已开工建设的21项大中型水库项目,工程总投资29亿元,2001—2004年各级安排和筹集的资金只有8.5亿元,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和初步设计批复的建设进度,资金缺口高达20.5亿元。

“润滇工程”的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在2007年以后开始有所好转。2007年,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完成投资103.2亿元,首次超过100亿元;2008年,水利水电投资进一步增加到146亿元;2009年,云南省全年完成水利水电投资达206.8亿元,超过200亿元关口。这一年,加上后来添加的项目,54项“润滇工程”才实现全面开工建设。尽管“润滇工程”建设速度逐步加快,但与巨大的需求相比,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截至2009年底,云南省现有的5514座水库中,还有超过一半是病险水库,它们不仅没有在抗旱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18日,云南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30%,已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1座小型水库和3674个小坝塘干涸;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5.9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8亿立方米。

水利历史欠账多、水利设施薄弱的整体局面,直接导致云南在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时捉襟见肘的局面。

成功的水利建设能够有效抵御干旱,做到“有旱无灾”。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大城市,昆明市约600万居民在此次大旱中有惊无险,要归功于2004年建成,2007年开始向昆明供水的云龙水库,该水库库容4.48亿立方米,目前约占昆明主城全部供水量的70%。

与不重视水利建设相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的水电建设蓬勃发展。

云南的电力工业始于1910年昆明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该电站1912年5月建成发电,是中国第二座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电业管理局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兴建了开远、昆明、阳宗海、宣威、巡检司和六郎洞、以礼河、绿水河、大寨、西洱河等一批电站,改变了云南电力工业落后的状况,奠定了现代云南电力工业体系的基础。

2000年以来,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齐头并进”的水电战略,掀起了云南水电开发热潮。小湾、糯扎渡、景洪等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大型、巨型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金沙江干流的梯级开发已经实施,怒江干流的梯级开发也已提上日程。目前,云南正利用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加紧实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战略,努力培育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

云南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水位降低。现在,学术界、舆论界对三峡大坝、三峡水电站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多有争论。云南现在已建成和将要建成的大型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就说水电站建成后改变了水资源的所有权给当地农民造成饮水、灌溉的极大困难,足以说明水电站对云南旱情的重大影响。水电站建成后水资源变成“电老板”独霸的“摇钱树”,农民几乎丧失了用水权、灌溉权。农民世代生活在江边,灌溉用水必须向水电站老板申请、缴费、送人情。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地区农民用不起电,没有钱买电抽水灌溉。有些地区农民反映,用电抽水灌溉农田,还不如花钱买米便宜。

更为吊诡的是,目前投资兴建的一批水库中,以兴修水电工程为主,这些水库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灌溉等诸多功能。但是,水电与灌溉的功能在云南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下,非但不能互补,相反还是互相矛盾的。云南的农用水库,在旱季需要放水灌溉,在雨季需要蓄水防涝。可是,电站水库的基本运行模式是汛期泄洪,枯水期蓄水,所以造成汛期洪峰加剧,枯水期缺水。在具有梯级电站水库的大江大河干流上,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2009年以来的云南大旱已经过去,全省已经开始防汛抗洪的新斗争。旱灾与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有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次云南大旱和眼下的洪涝、泥石流灾害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尽管季风气候、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自然因素导致这次云南的大旱,但是,除了天灾因素之外,近年来云南旱涝灾害频发的背后,亦存在生态破坏、水利失修、水质污染、官员贪腐等人文因素。

从1950年到现在的60年间,我们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但是,60年来,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比过去一切世代的破坏还要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千百年来渐积所致,但是这60年来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且60年的破坏大多是不可恢复的。

大旱与洪涝交替,仍将继续依照自然规律演进。近年来的旱灾与涝灾,凸显我们社会机制的失控、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需要发展,但我们需要的是永续的发展,也就是科学的发展。发展不是目的,而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手段。人民的安康幸福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如果我们不是为了人民利益仅只是单纯在追求发展、追求“大跃进”式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为发展而发展,把发展当做目的,把发展视为一切。如果为了发展我们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了发展我们可以牺牲生存价值,为了发展我们可以牺牲生存道义,归根到底牺牲我们人类自身,那么这样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如果发展的目标不是人,而是金钱;只问金钱,不问是非;只求当下的愉悦享乐,不问长远的永续进步。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

我们不反对发展,不反对开矿、伐木、种植烟叶、种植橡胶、种植蓝桉、发展茶叶、发展水电、发展房地产,我们反对的是不依据科学规律,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不顾长远利益,最终导致人类遭受灾害的“发展主义”。

具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金钱可以帮助我们维护生态、保育环境、抵御灾荒;丧失人文精神,以钱为本,金钱就像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酿制灾害。

我们“以人为本”、“保育环境”、“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正确口号,正在被奸商、贪官、不良文人或明或暗地肆意阉割,只留下一个空洞、疲软、时髦的空壳。

“迷信金钱力量的民族,是落后和愚昧的民族”。迷信金钱的民族将毁坏自身生存的环境,将毒化自身发展的智慧。

国家发展与强盛不是单一的经济的发展与金钱的积累,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与强盛。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还有更重要的人文精神和国民人文素质。决定民族命运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力量,同时也取决于人文精神。

国家发展、强盛不仅依靠金钱,更要依靠人文精神。依靠人文精神就是依靠真理的力量。中国不缺乏人文精神,中国缺乏容忍人文精神存在的生态环境。当没有人文精神存在来发展生态环境之时,我们不可能指望生态环境会得到保护与养育。

我们的旱灾是因为缺水,更是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防灾、减灾,首先要防止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尊重他人。

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已经不少了。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可是我们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历史的经验永远没有被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没有成为社会进步的有益借鉴。我们总是一再重复前人的失误,不断重蹈历史覆辙。

历史的经验时常敌不过眼前利益的诱惑。金钱至上蒙蔽了人们的视线、腐蚀了人们的智慧、戕害了人们的精神。我们缺少的不是历史的经验,而是缺少极为珍贵的尊重历史、善于反思的人文精神。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精神、有良心的历史工作者应当正视现实,不为眼前功利所左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走向未来的正确途径。

【注释】

(1)*林超民,云南大学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西南地方史。本文的相关资料来源于新闻媒体与网络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