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优秀团队展示

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优秀团队展示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团队承揽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创业孵化网的设计制作,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校庆标识设计,内蒙古工业大学幼儿园标识设计,并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网络中心达成协议,共同研发“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另外,M-school还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建立培训基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移动产品创新服务中,建立更为强大的创新团队。

团队一:M-school移动互联网创新团队

专业的团队——成员拥有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及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1岁,充满了朝气和创新精神。

专注的团队——深知优秀的品牌源自客户的信任。只有专注,才能做好。

梦想的团队——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做一家真正优秀的移动信息企业,为客户提供最安全便捷的网络服务。

M-school移动互联网创新团队于2011年10月在美丽的呼和浩特创建,是一个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创新的电子商务互联网创业团队,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扶持。在这里,有细心耐心热情周到的服务团队,技术一流的研发团体,超高效率的供应链团体,行走于潮流尖端的产品策划师,一流专业的UI设计师及敏锐灵活的市场团队。团队现有7名成员,由信息学院、机械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构成,主要从事品牌策划、UI设计、网页设计制作、软件定制等服务。团队承揽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创业孵化网的设计制作,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校庆标识设计,内蒙古工业大学幼儿园标识设计,并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网络中心达成协议,共同研发“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现阶段M-school移动互联创新团队拥有“i工大”品牌、“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的著作权以及在“i工大”上电子商务的自主经营权,努力打造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现在团队开展产品研发、团队宣传、产品推广等工作,逐步走上创业正轨。

2012年12月3日,“i工大”校园手机学生客户端(测试版),进行了小范围的推广测试,在短短的20天内已经有1 000多名师生下载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校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也积极参与到“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测试版)的推广中。M-school移动互联创新团队现在拥有“购物工大”“工大淘淘”“工大搜搜”3个自主经营的B2C商业平台,提供跳蚤市场、校园购物、和校园促销团购服务,满足师生的日常娱乐、购物需求,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在“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正式版)推广之后,M-school将根据使用状况积极调整内容,并在其他学校推广相关业务。团队取得的阶段成果:

2011年11月制作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分配”入围内蒙古工业大学创业大赛,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成绩,得到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创业扶持金、创业空间、创业导师培训等奖励,团队工作开始走向正轨。

2012年3月,团队制定“i工大”手机客户端的设计工作,M-school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与校方达成协议并全力研发“i工大”移动校园手机客户端。

2012年4月,设计制作内蒙古工业大学创业孵化网。

2012年5月,内蒙古日报对团队进行了专题报道,讲述了团队的创业故事。

2012年11月,“i工大”校园手机客户端内蒙古自治区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大赛“金奖”。同月参加华北五省大学生及港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

2012年11月中旬,开始策划上元国际集团的公司网站。

2012年12月16日,团队负责人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报告厅进行“i工大”手机客户端研发的专题讲座。

M-school移动互联网创新团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得力于团队成员技术的熟练与对工作的热爱执着。团队成员精通Java、C#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在JavaEE和.Net平台上开发各种应用。能够熟练运用MySQL、SQLServer、Oracle、Access数据库。通过融合JavaEE、JavaSE、JavaAndroid三种平台技术能够自如地开发出Android应用的前后端程序,快速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在夯实的技术实力上,能够根据移动互联网不同的业务模式,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开发过程中,随着不断解决不同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团队成员的思想中已经形成了云计算中多个方面的知识体系,牢牢抓住以“云服务”概念为本,构建安全可靠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核心思想。

其次,在设计上,团队设计师拥有过硬的设计功底,精通photoshop、coreldRAW等绘图工具,曾为内蒙古工业大学设计60周年校庆标识,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幼儿园提供整套VI设计等,设计作品曾获得“设计华人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多次获得国家奖项等,行走在设计的前沿。可以说,“i工大”不仅方便师生使用,方便学校管理,还能提升学校影响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于学校师生来说,“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园手机端应用”将使“内工大”师生从以往在笨重的个人电脑上才能登录和查看的通知公告、媒体信息、学术动态等搬到自己的手机上。使师生们们能随时随地掏出口袋里的手机及时地了解校园信息和动态,使校园信息更加具有实时性。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角度来看,能及时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和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是每个部门的工作要点。而该软件立足于这项需求,将其与学生贴身的通信工具挂钩,加强与学生沟通,为职能部门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从学校的角度看,拥有一款属于本校专有的手机客户端不仅能充分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先进性,更能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加强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民用化的”的重要措施,为学校的宣传和管理上增添一分色彩。从高校信息管理方法方式上看,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中的广泛普及,高校的管理方式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应有的改革。个人笨拙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将被小巧方便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替代,而高校的信息发布和管理也必将呈现多样化,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也必将成为高校在信息管理上新的里程碑。

未来,M-school还将继续研发“移动互联”的创新产品,在“移动校园”产业领域中创造自己的品牌。M-school还将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公司合作研发校园创新产品,提升自己的产品品牌。品类也将继续拓展,将个性化方案更多应用到互联网领域中,让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拥有“移动生活”的个性化服务。另外,M-school还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建立培训基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移动产品创新服务中,建立更为强大的创新团队。

在这里,有细心耐心热情周到的服务团队、技术一流的研发团体、超高效率的供应链团体、行走于潮流尖端的产品策划师、一流专业的UI设计师及敏锐灵活的市场团队。

团队二: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得主杨嘉琪及其团队

杨嘉琪,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7级学生,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得主。

从2009年10月底—2010年9月,为了“挑战杯”,她和她的团队鏖战了整整11个月,这期间有太多的故事无法忘怀,太多的感慨受益终身。可以说,“挑战杯”改变了他们每个人的现在,也促成了他们每个人的未来。在他们的团队回访中,记录着杨嘉琪同学和她的团队成员们与“挑战杯”的点点滴滴。

初识“挑战杯”——开始影响深远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与“挑战杯”相识,是大一下学期一位学姐举办的挑战杯经验交流会,当时只是特别羡慕和崇拜地听学姐讲她与“挑战杯”的故事,那时杨嘉琪觉得“挑战杯”离自己是那么遥远,只是期望有一天能够像学姐一样优秀。但是杨嘉琪没有想到的是与“挑战杯”的一面之缘,却最终成就了自己与它的不解之缘。

如果不是学科知识的不断丰富,不是各种思维的融会贯通,可能就不会在与指导教师的交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不是坚定信念的坚持,也就不会有在持续将近一年的比赛中,团队中的每一位队员都没有因为比赛的艰难或者事情的烦琐而中途放弃。在2010年10月底,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如期而至,在初步确定了创业项目之后,他们开始组建创业团队,这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基础,“风光互补式蒙古包”创业项目中,需要管理、财会、建筑、能源动力方面的成员。创业团队的成员必须少而精,因此当时将创业团队拟定为6人组合。管理和财会方面的2位队员很快确定下来,而另外3名成员却颇费周折,经多方面的打听和咨询,终于邀请到了一名在设计方面很有见地的建筑学院的同学和2名能动学院的研究生,其中有一位学长还曾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六届“挑战杯”获得全国铜奖,正因为学长的丰富经验,才为团队在后来创业计划书的编写上指明了方向。团队组建完毕,一行6人开始向第一个目标——向全校创业项目的初审进军。

经营“挑战杯”——信心在坚持中不断强大

约翰逊曾说过,“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从入围全校200件作品的初审,到入围35件作品的复审,从作为全校20件作品之一参加全区比赛,到作为全区唯一一件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团队所有成员在坚持中默默承受这一路的艰辛和悲喜,一点点地自信、成长起来。

2010年的那个暑假,杨嘉琪及其团队的创业项目打破了内蒙古沉寂8年的历史,作为唯一一支队伍入围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所有团队成员放弃暑假休息,从四面八方齐聚校园开始备战。在那个炎热的8月,大家挤在一间临时租赁的小屋子里,开始了每天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长达11个小时的企业沙盘模拟训练。在一次次争到面红耳赤后又头碰着头研究策略;在一次次被其他对手淘汰出局后又总结经验再次应战,这些努力与付出为终审答辩时的网络虚拟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记得为了更形象地表现项目内容,团队成员争分夺秒赶做模型时的那份认真;建筑学院7名同学协助项目团队制作模型的不求回报,他们用建筑学一贯的细致与严谨,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为了赶时间,即使在中秋节那个万家团聚的夜晚,大家依然坚持奋战在模型室里。正是这份坚持和执着,让他们的模型吸引了评委和众多嘉宾的眼球,为他们赢得比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思考,每一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每一个人只有一个想法——用尽浑身解数让作品更加完美。

守护“挑战杯”——团队与工大的荣誉同在

在“挑战杯”整个比赛过程中,让杨嘉琪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在全国决赛中,所有进入决赛的高校代表队都齐聚吉林大学。进入决赛的165件作品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有清华、北大、复旦……每一家高校都有悠久的名校光环,都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团队支持。在这里没有人问“你是谁”,他们只关心你来自哪个高校,队员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网络虚拟竞争”的前一天晚上,队员们得某知名学校的参赛队住在隔壁,于是提出希望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想法,他们一听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代表队便婉言拒绝了,短短的几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大家的自尊心,大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此时彼此的失落、无奈和还没有参加终审答辩时的挫败感。不是名校难道连共同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吗?能够进入全国终审决赛就意味着已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受到蔑视的应该是对方的狭隘!队员们以浇不息的斗志参与到次日的“网络虚拟竞争”中,最终他们击败了9个团队,在小组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接下来的秘密答辩环节中,他们更是严阵以待。指导老师朝克通宵达旦地帮队员们进行答辩前的辅导。就在队员们争分夺秒、埋头准备答辩时,意外发生了,在吃完晚饭返回宾馆途中,队员们乘坐的出租车与其他2辆车发生了连环相撞,庆幸的是,当时车速比较慢,队员和老师都只受了轻伤。因为秘密答辩后天就要进行,时间紧迫得容不得队员们想自己身上的伤,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这次车祸后,便返回住所开始紧张的答辩准备。直到第二天,他们才发现一名队员的右腿出现了大片青色和浮肿,另一名队员的脸部和朝克老师的右肩出现了大片的青色。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开始宣布金奖名单时,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不知不觉地攥紧了。当听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时,队员们都不约而同地呆了几秒,然后才激动地跳了起来,相互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不知不觉夺眶而出。他们没有专利,没有风投公司的帮助,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几个学生围绕在一个科技项目做出来的不懈努力,但是比赛的结果却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们成功了!

回首“挑战杯”——感动与激情历历在目

颁奖晚会结束了,一切的喧嚣、一切的繁华都在一瞬间悄然平静了下来,队员们静静地坐在吉林大学路边的石阶上,任凭行人匆匆的脚步从眼前走过,大家回味着,回想着为了这个梦大家在一年的时间里努力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时候曾经的努力、艰难、疲惫和泪水都好像已经微不足道,此刻已经没有了获得金奖的激动,有的是对自己的肯定,一个平凡学生经过不懈努力也可以实现梦想的肯定。因为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将走向哪里。在这里,可以拥有对每一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拥有对一个强大责任的锲而不舍,可以拥有一个团队的共同奋进,可以拥有以一个平凡人身份做出并不平凡事情的坚持和执着。梦想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小舞台,大智慧,他们用拼搏、激情的青春之火点燃了梦想之路,将“挑战杯”这顶所有大学生的桂冠戴在头上,为了这顶桂冠,他们流泪了不叫疼,流汗了不叫苦;他们用智慧、技能的青春之情孕育了梦想之果。每一次成就的取得,都经历着百转千回的艰辛历程。每一次荣誉的背后,都凝结着默默奉献的心血与汗水。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创新的血液,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他们用青春的激情凝结了无限的动力,用挑战开启了通往创新成功之路的大门。

团队三:高俊杰和他的机器人团队

高俊杰,机械学院机械系机电10-3班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科协副会长,带领同学多次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过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之星”称号。

2013年8月,高俊杰同学顺利通过了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团中央三级评审,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获20 000元奖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获奖者。该奖项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本届共奖励青少年100人,其中本科生31人。

2013年10月,项目《水中机器人2D仿真水球斯诺克策略优化》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同时项目《出租车合乘拼车辅助系统及方法》荣获全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320246474.5。

2013年完成学术论文《Underwater Robot 2D Simulation Water Polo Snooker Strategy Optimization》,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兵工自动化》发表。“充电器的室内健身车”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01220614384.2。

高俊杰还曾获校第五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学风杯”第七届ACM竞赛三等奖,内蒙古工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第三批扶持项目选拔大赛扶持金1万元,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奖金5000元。

从大二开始,高俊杰同学一直是校机器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软件模拟仿真比赛等各个比赛项目。

2009年开始参加“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冠军2项,亚军3项,季军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

2010年首次代表学校参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共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1年开始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共获得冠军2项,季军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

2012年开始参加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至今,共获得亚军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4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国际水中机器人”“亚太大学生机器人”“中国机器人暨RoboCup公开赛”等7项国际国内机器人赛事,共获得国际亚军1项、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6项等12个国际大奖和20个国内大奖的好成绩。每一个奖项,都弥足珍贵;每一次参赛,都记忆犹新……

2012年,学校机器人团队报名参加了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这个比赛的难度相当大,它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机械制图、数电模电、单片机、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图像处理、计算机编程语言、电机拖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学校前几届学生的参赛成绩一直都不理想。但在随后的备战中,高俊杰和他所在的团队没有因此消极怠慢,却把参加此项赛事当成一次难得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机会,大家互相鼓励,抱着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奋战了246个日日夜夜。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队员们每天吃住在实验室,常常为了加快进程而通宵达旦。经过不断地调试和修改,机器人动作变得更加快速、更加稳定了。比赛的分数也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几分到最后的几十分。终于,在2012年6月,他们获得了国内选拔赛三等奖,这也是学校在该项比赛中首次获奖,获奖的喜悦连续好几天激荡着他的内心。回到学校,他们又重新出发,准备2013年的比赛,为了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经过8个月艰苦卓绝的备战,在2013年的国内选拔赛中,团队挺进全国16强,由2012年的三等奖上升为二等奖,再一次刷新了学校的参赛成绩。总结获奖经验,他把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总结为两点,第一是持之以恒,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科学研究或者任何其他创新工作,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中途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你所认为的不可抗力导致你不能坚持下去,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失败。就像他们参加的各类竞赛一样,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甚至有些时候各种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此时,他们唯一能靠的就是持之以恒。没有努力和坚持,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有了拼搏和斗志,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第二是团队合作。现在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轻松的研究氛围、向上的工作心态,能使一个团队充分凝聚起来,进而整个团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效和爆发力,整个团队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进步。

如果说参加各项赛事可以让大家学以致用,那么进行课题研究则能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2013年,高俊杰作为负责人申报的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URWPGSim2D水下机器鱼控制算法研究》结题,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题为《水中机器人2D仿真水球斯诺克策略优化》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兵工自动化》发表。该项目在2013年10月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生活中的高俊杰同学,更喜欢用双眼去发现创新点,喜欢用科技点亮生活。有一天,他在路边等车,有位已经载客的司机停下来问他去哪里,他说出目的地时,司机说“你上来吧,我们顺路”。就是这件事情,给了他极大的灵感。促成他设计出了一款智能拼车软件,把这种人工化的拼车方法智能化,提高拼车的成功率。经过一番思考和尝试,他开发了一套主要由手机客户端、系统服务器和车载终端组成的出租车合乘拼车辅助系统。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拥有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扶持。

高俊杰说:“科技创新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枯燥和乏味。在与队友们一起参加比赛、开发系统、研究项目的日子里,我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与大家一起在为一个目标而拼搏;也不是我们几个人在奋斗,而是好几届队员们精神的传承与技术的积累,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成绩。当一群豪情满怀、志同道合的挚友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小的事业当中,并为之奋斗拼搏时,过程的艰辛便成为一种享受!科技创新会拓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平日里,同学们可以多阅读些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文献,也可以自学专业以外的知识,就像在参加亚太机器人大赛时,我就自学了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图像处理等课程。此外,同学们也要多思考很多实践应用背后的技术原理,这样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就不会感到知识匮乏,这些日积月累会为我们默默积蓄力量,在关键的时刻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灵感。”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器人团队成立于2009年,是学校建立的以创新学习为目的的本科生研究学习团体,团队隶属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由学校提供专用场地,安排专业教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相关创新实践活动。团队曾多次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参加各种国家级比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个团队完全是由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生所组成的,由于比赛所运用的知识综合性极强,队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学院,如信息工程学院、电力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所学专业也是各有不同,有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软件工程等。智能车、水中机器人,他们进军科技;专利、“挑战杯”,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他们屡创佳绩;本科生主力,本科生参与,他们传承积累。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他们以一种虔诚仰视着知识的博大。在团结拼搏的人生中,他们用汗水书写奋斗的青春。

机器人团队以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为中心,并组织参加各类机器人科技竞赛及活动。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简称ABU-ROBOCON)由亚太地区广播电视联盟(亚广联)发起,该赛事每年举办一次,自第一届ABU-ROBOCON 2002年在日本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每年的ABU-ROBOCON决赛由亚广联的成员国轮流承办。该活动的宗旨是致力于培养各国青少年对于开发、研制高科技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各参与国的科技水平,为机器人工业的发展发掘培养后备人才。它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本科所学的机械制图、数电模电、单片机、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图像处理、计算机编程语言、电机拖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机器人平台,可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完整的系统认识,增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活动是中央电视台负责组织的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选拔代表中国参加“亚广联亚太地区机器人大赛”的预选赛。学校自团队成立以来已3次参加该赛事,在2012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中,经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拼搏,最终获得三等奖,这是学校第一次在该赛事上获奖。

在参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之外,机器人团队还参加了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中国公开赛、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暨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等比赛等,在各项赛事上都取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一张又一张的荣誉证书是机器人团队拼搏和汗水的见证。

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中,每一台机器人都是队员亲手制作,大到系统开发,小到电子元器件焊接。大赛官方仅对机器人的尺寸、重量、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对机器人所使用的材料、外形、加工方式、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器类型都不做任何限制,所有的机械结构、电路、控制算法都是由团队成员亲自参与设计、制造和编写的。这也是这项比赛同其他比赛相区别的地方,每一名队员都会经历一台机器人从无到有的设计制造过程。

在团队的实验室里,队员们专心致志地设计和研发自己的作品,有的在电脑上编写程序;有的在台灯下焊接电路板;有的在安装机器人。就像一个运转有序的大工厂,井然有序、分工明确。在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一个队员可能负责的是同一台机器人不同系统的设计,也可能是在不同的小组里跟别人做相同的工作。这个队伍里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主力非主力之分,只要在这个队伍里都是主力。机器人的设计制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是一名电控组队员,主要的职责就会有硬件电路设计和制作、C语言程序编写、控制算法编写、电子元器件采购等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大概有数模电、C语言、控制理论、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是一名机械组队员,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结构的设计、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图绘制、三维建模等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有CAD、画法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不是说作为机器人团队队员以上知识都需要懂,队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部分工作去做。

在这个队伍中队员可以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成实物,并且由于每位队友是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所以互相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最有意义的是在这里会交到很多益友。有些是学长,他们会在学业上给予指导,传授经验,指明方向。有些是同年级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还有些是学弟学妹,队员可以帮助他们慢慢进入状态一起成长。整个队伍其乐融融,像个大家庭一样。

为了备战每场比赛,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加紧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虽然队员们会被分配以不同的工作,但每份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要配合完成,共同奋斗的他们早已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的努力最终凝聚为同一个高大的形象。而在这为人所熟知的形象背后,那些默默支撑着的每一个人、每一份力量,都是“英雄”的体现,都是“英雄”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回的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机器人团队的成绩与光荣!

团队四: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团队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SD)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主办的,以全球高校为参赛单位的太阳能建筑科技竞赛。目的是借助世界顶尖研发、设计团队的技术与创意,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紧密结合,设计、建造并运行一座高效节能、有吸引力的太阳能居住空间,从而证明单纯依靠太阳能的住宅,一样可以是功能完善、舒适而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居住空间。并通过比赛加快太阳能界国际化的产学研融合与交流,推进相关技术创新、发展和商业化。和奥林匹克的十项全能比赛一样,该竞赛也有10个单项比赛,因此得名“十项全能”竞赛,被誉为太阳能界的奥运会。自2002年开始,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分别于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在美国本土和欧洲成功举办了5次,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中国等在内的100多所大学参加比赛,展示了世界最新能源技术成果。每届比赛现场都有几十万的民众参观,美国能源部部长亲自为获奖队颁奖。

团队负责人为李一鸣同学,本科就读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现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在读博士。2013年,他带领学校太阳能团队参加了由美国能源部与中国能源局共同主办的2013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并从全球100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成为参加决赛的23支参赛队之一,决赛获2项冠军,总分全球第13,提升了学校乃至自治区的国际影响力。

在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项目《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获全国三等奖;2011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一种防电脑辐射护肤品》获全国二等奖,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201010171856.7,并获得2011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中国专利年会专利银奖。2011年“中国大学生年度风云人物”入围奖获得者,该奖项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主办,全国共有20人获得此奖。大学期间,他创立了绿日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将科技创新切实转化为社会效益,用光伏系统解决自治区无电区牧民的用电问题,目前正在鄂尔多斯市红庆河镇进行试点,服务社会。

为备战2013年的比赛,学校于2011年开始组建了横跨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方案竞赛,也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设计竞赛,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所要求的最终作品是一个追求既与周遭环境和谐相处,又能满足舒适居住需求的人居环境科技作品,并最终要在比赛地用10天的时间建造起来。要完成这个作品,充分采用在各个领域最为先进的技术来达到居住系统与居住者及环境之间的高效、和谐,是一个跨学科的集成创新项目。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参赛队设置了建筑组、结构组、能源组、电气组、室内组、暖通组、给排水组、交流组和策划组。这个参赛组织在从组建开始的2年时间内,逐渐发展为横跨9个学院、10余个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颇具规模的项目团队。能源、电气、建筑等技术小组负责设计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系统方案,策划组对这些技术组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和支持,交流组承担对外交流、网站维护、信息发布、文本翻译等工作,其中每一个小组都有所在学院和专业的数位老师作为催化顾问,对小组内部的系统设计进行启发、指导和知识、技术的支持。

在两年的过程中,团队从十几人发展为50多人,不断有新成员的加入,而且已毕业并就业的团队成员也在自己的新单位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来继续参与甚至主导自己所在技术小组的系统设计。2年的参赛过程中,队员们借助内蒙古工业大学多年来在风电、光电、水循环等种种领域的各项技术优势,利用学校自有的技术专利研发了能将生活污水转化为饮用水的光伏膜蒸馏技术,设计了与团队能源合作伙伴产品相匹配的聚光增辐系统,并与德国拜耳集团和江苏源盛集团共同开发了高效的被动式太阳房节能复合材料设计方案,与电器合作伙伴设计了节能、人性化的智能生活空间,与深圳雅致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研发了可在3日内完成拆装的模块化结构设计。还采用了有效利用自然通风、节能效率近40%的温度调节系统,设计、完成了最终的人居作品。

竞赛开展过程中,无论是比赛,还是宣传学校自身,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团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团队与瑞典队、新加坡队、土耳其队、华南理工大学等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广泛的交流,团队中的一位队员是比赛当天新加坡队dinner party比赛项目邀请的两位嘉宾之一;建立了赛队网站,以展示作品、汇报进度与介绍学校,网址是www.sdimut.com,每天都有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各个国家的人访问点击;在workshop环节中向各个赛队以及到场参观的企业介绍作品模型。美国驻华公使王晓岷先生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参赛作品的蒙古元素与自然温控设计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表示很有意愿在2013年内对内蒙古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做一次访问;在中国太阳能峰会中,队员对梁志鹏司长的发言进行了体现现实国情和知识深度的提问,问题获得了其他众多参赛队的关注和赞许。引用北京某高校参赛队老师的话,通过这次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他们重新认识了内蒙古,重新认识了内蒙古工业大学。

全球100多个参赛的高校,9个学院10余个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合的团队,历时2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备战……这一组组数字,显示的是协作共荣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专业理念,无坚不摧的行动能力,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在时间与效率、创新与科学的和谐共进中,他们共同诠释了科技创新的真谛。他们共同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改善校园文化的结构,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体现大学的学府气息,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学校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同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投身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同学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热情,帮助青年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科技文化素质基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宝贵的锻炼机会,也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