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穆青与老坚决潘从正

穆青与老坚决潘从正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穆青同他交往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89年年底老汉去世,那如兄如弟的友谊依然没有断线,可谓生死不渝。当穆青第四次去访问潘从正,两人栽了一棵泡桐树。穆青称它为“我心中永生的树”。1981年,“老坚决”进京来穆青家做客。穆青懂得他的心。穆青公出先要找机会去看望“老坚决”,老哥俩亲亲热热,难舍难分。穆青吓了一跳,以为老汉出了什么事。宁陵县委派人来京,说是要给“老坚决”立碑,请穆青撰文并书写。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他不在了,我还真想念他。”穆青坐在新华社大楼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飞的柳絮,神色黯然。他是谁,引得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如此动情?是穆青的亲人,还是哪位部长、将军?都不是,他是一位在沙荒地里默默种树的老农民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穆青同他交往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89年年底老汉去世,那如兄如弟的友谊依然没有断线,可谓生死不渝。

1965年底的冬天,就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一行人采访豫东灾区,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后,穆青本打算接着写河南宁陵县万庄村的“老坚决”与风沙搏斗植树造林的事迹,但是风云突变,十年动乱中,穆青全部的采访笔记本和日记,被“造反派一扫而光。夜色如磐,在牛棚里,穆青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写他,一定要写……”。这位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形象早已镌刻在他的心上,岂是风刀霜剑所能斫的!

一晃14年过去了。雨过天青,全国开始了四化建设的新长征。这时,穆青恢复了新华社副社长的职务。繁忙的工作,沉重的担子,不仅没有冲淡他对“老坚决”的思念,反而激起他亲自寻访这位种树老人的愿望。

1979年初,穆青来到宁陵县万庄村外的苗圃,推开篱笆门,一眼就看到老汉正弯着腰侍弄树苗,模样消瘦苍老。老汉惊讶地回过头来,见是穆青便哭了,说:“十几年了,还没人到这里来看过俺。”是的,连当地新上任的县区干部也说不清潘从正是甚等人,以及现在是否还在种树。岁月无情,一个小人物,显然被人遗忘了,但穆青没有忘,他来了。老人披肝沥胆,倾诉别后的辛酸与艰难,没个完,没个够。穆青发现,过去省、地、县发给老人的许多奖章躺在小匣子里,已布满了灰尘,便对同行的记者陆拂为说:“这是一颗尘封土埋的珍珠,我们要精心拂拭,使它重现光彩!”

1979年4月,当苗圃的小树绽出嫩绿的苞芽时,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报告文学《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问世了。象一道闪电,“老坚决”的鲜明形象突然展露在万千读者面前。人们惊叹这瘦小伛偻的老人竟蕴藏着如此坚强的毅力,他为家乡造防护林带,虽然在政治风暴中三起三落,仍然继续着。即使在十年浩劫中,造反派不给工分,不发口粮的日子里,他照样坚守岗位,靠捋树叶,摘野菜,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这胸中理想之火始终不曾熄灭。穆青、陆拂为把老汉形象地比作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一次次撕裂它的网,而它一次次又织起新的.百折不挠,永不气馁。这种缀网劳蛛的精神,无论他已经遭遇多少次失败,无论从播种到收获要相距多少年之久,这种始终不渝的努力绝不会枉费!他的劳迹和贡献,也绝不会被历史磨灭。”

当穆青第四次去访问潘从正,两人栽了一棵泡桐树。穆青称它为“我心中永生的树”。他们的友谊就如这棵树,年年开花,芳香四溢。

1981年,“老坚决”进京来穆青家做客。在主人的安排下,老汉逛了故宫、六安门、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受到林业部长的接见。老汉高兴的说:“过去,俺庄户人,人老几辈谁想着能到北京呀,这回俺就来啦,真象做梦一样。”可呆了七八天,老人又急着回去,怕渴坏了他的树苗。穆青懂得他的心。

穆青公出先要找机会去看望“老坚决”,老哥俩亲亲热热,难舍难分。1983年春,老汉托人捎给穆青两棵樱桃树苗,只因穆青曾无意中提到“樱桃好吃树难栽”。说者无心,老汉却忘不了放不下,就在自己的苗圃里试栽了2年,然后亲选了两棵,包上土,装上筐,愣是让人挑着担子,从家乡来到北京,送给穆青,如今樱桃树苗已成活长大,亭亭玉立,穆青出出进进,从树旁走过,总深情地看它一眼,仿佛那就是老人的形象。

1986年,老汉派孙子风风火火赶到北京,要看穆青。穆青吓了一跳,以为老汉出了什么事。孙子说;“俺爷逼着我到北京来,说他好几年没见你了,想你啦,非要我来看看你啥样不可。”“就为看看我,值得跑一趟北京?”穆青的眼睛一下湿润了。孙子拿出了一包花生和一瓶香油。偌大的北京哪能买不到花生、香油呢?但老汉的拳拳之忱却是千金难买的啊!

1989年,潘从正在他的苗圃去世。消息传来,穆青流泪了,如潮的哀思在胸中翻滚,使他难以平静。宁陵县委派人来京,说是要给“老坚决”立碑,请穆青撰文并书写。这是因为穆青同死者非同一般的友情,也是因为他写得一笔好字,潇洒刚劲,卓然自成一家。他慨然允诺,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久,一篇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的墓志铭诞生了。它凝聚着这位老新闻记者的哀思和对亡友热烈的赞颂,是散文,也是诗。碑文如下: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名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他在世87年,却有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同妻子住在沙荒地里培育苗圃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逃命;病了,他不肯离开,老了,还趴在地上拖着土袋修了50米坡路。他千辛万苦培栽的苗圃和防护林,历经劫难,几起几落,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说:“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

此处原先有棵老柿树,年年都挂果,纵是压弯了腰也硬撑着。他常夸这老柿树不偷赖.说人生也是一棵树,也应该多结果。老柿树移栽到别处后,他对家人说:“我死了就埋在这里。”

如今,他的遗愿实现了。经他培育的树苗已经绿满宁陵大地,四里长的防风林已堵住了万碧风口,2000多亩风沙地也变成良田。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你看,那高大的树干,是他坚实的身影;雪白的梨花,是他高洁的灵魂;绿色的风涛,是他爽朗的笑声;郁郁葱葱的林带,是他生命常青的丰碑……

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我国一代农民的风范,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历史将会证明,他比我们要年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