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年)

唐朝(—年)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705年被迫退位,同年去世。唐玄宗统治期间,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年号叫“天宝”。在唐朝政府的管理下,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41年,唐太宗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与松赞干布结婚,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的建立 当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时候,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接着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用了近10年时间,先后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唐初的统治者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政府授田给农民,成年男子授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本人死后,永业田可传给子孙,口分田须交还政府;又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若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代役,叫“庸”。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保证了生产时间,减轻了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唐朝中央机构继续采取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只是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改民部为户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完备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将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考试科目很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到武则天时,又增设了殿试和武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由于不常举行,所以不太重要。

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政府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即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征税,这就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最杰出的帝王之一,627—649年在位,他的政绩主要表现在:

①善于用人和纳谏。他能从隋亡中吸取教训,任用有才能、敢于直谏的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

②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上,推行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完善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尽量减少民族之间的战争,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及时处理民族矛盾,注意改善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文流。

④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唐太宗

总的说来,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把这一比较清明的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但唐太宗晚年,日渐骄矜,奢侈益盛,营建宫室,战争增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高宗即位,高宗体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在帮助其处理政事的过程中,显示出她的才能。后来,武则天先后废掉中宗、睿宗,自立为帝,改唐为周。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705年在位)。她在位期间,奖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和武举。她大量选用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人做官,发展了贞观以来的大好形势,维持了唐朝的稳定,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她重用武氏家族,晚年大兴告密之风,纵容酷吏,错杀了许多人。705年被迫退位,同年去世。

武则天

唐玄宗 武则天之后最有名的皇帝是唐玄宗。唐玄宗(712—756年在位)统治期间,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年号叫“天宝”。他重视地方官的选任,曾亲自考核县令,斥退不合格的人;平息最高统治集团的动乱,稳定了政局;重用有才能、敢进谏的人,如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在唐太宗、武则天两代经营的基础上,他统治的开元时期,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所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比以前更加密切。在唐朝政府的管理下,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突厥 突厥分布在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西北广大地区,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时,打败了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jié)利可汗(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册封西突厥,并在突厥旧地置都督府。从此,突厥与汉族交往频繁,和睦相处,共同开发西北边疆。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回纥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唐初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回纥后改名为“回鹘”,回鹘人民与汉族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回鹘诗人坎曼尔写道:“古来汉人为吾师。”

靺鞨 靺鞨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以后,比较强大的是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个部落。8世纪前期,唐政府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黑水靺鞨首领为都督。唐玄宗时,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

南诏 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居住着6个较大的部落,叫做六诏。六诏包括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南面的叫南诏。唐玄宗统治前期,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并帮助他兼并其他五诏。南诏的经济和文化在内地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著名的崇圣寺三塔,至今还耸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它是南诏建筑和艺术成就的代表。

吐蕃 吐蕃(bō)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赞普是吐蕃对王的称呼),统一了青藏高原许多部落,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政治中心。641年,唐太宗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与松赞干布结婚,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结婚,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唐蕃于是“和同为一家”了。又过了100多年,吐蕃和唐朝会盟,盟约说唐蕃之间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的门前,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兴修的水利,比过去大为增加了。开垦了大量的荒田,户数增加。在手工业方面,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特别是陶瓷业技术有显著的提高,陶瓷工匠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定州、益州能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杭州、宣州的纸都很有名。在商业方面,唐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城规模巨大,街道整齐,宫城和皇城建筑宏伟,东市和西市的商业十分繁荣。长安城里有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友人,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都长安

唐朝的对外交通 陆路方面,从长安向东到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等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唐政府在那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唐和朝鲜的往来 唐朝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立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参用唐制,还仿效唐朝学制和科举制,设立国学,开科取士,传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学者也认为他们的汉文学始于崔致远。那些“登唐科第语唐音”的新罗留学生,回国后大都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唐朝创立的佛教教派也相继传入朝鲜,促进了朝鲜佛教的发展。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医学等方面,朝鲜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新罗成为文化昌盛的国家,唐玄宗称它为“君子之国”。朝鲜文化也对唐朝产生了影响,唐太宗时的十部乐中就有高丽乐,深受唐人喜爱。

唐和日本的往来 汉朝时日本使者曾来到我国。唐朝时,中日交往更加密切,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随同来访的有医生、工匠、水手、学问僧和留学生等。许多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还在唐政府内任官,他的诗文水平很高,同李白、王维互有唱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传播佛经和中国文化,几经磨难,终于成功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大,日本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仿唐朝的经济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习俗方面,日本仿照唐都长安的建筑风格建设京都;参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日本文字,日本人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如围棋、茶道等),深受唐朝的影响。

唐和印度的往来 唐时称印度为天竺,两国多次互派使节通好,双方海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美的手工艺品和造纸术传到印度,唐太宗还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唐代高僧玄奘长途跋涉去天竺取经,历时18年,带回大量佛经,译成汉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玄奘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和西亚各国的往来 唐朝时候,西亚的重要国家先有波斯,后有大食。7世纪中期,波斯国王和他的儿子先后居住在长安。许多波斯人也到中国定居,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各地。

唐朝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651年,大食遣唐使到唐朝通好,此后100多年里,大食派使节到唐30多次。大食的商人到中国来的也不少,其中一些人在中国定居,在长安、广州建有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手工业技术传到大食,又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十分腐败,他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755年,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先后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史称安史之乱。直至763年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历时8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洛阳周围几百里内,许多州县成为废墟。经过这场战乱,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朝的衰落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走向衰落的突出表现。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巩固北部边防,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称为藩镇,藩镇长官叫做节度使。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地盘和军权,他们不但掌握了管辖区的军权,还掌握了财政权和行政权。他们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自己委派官吏,军队不听从中央调动,节度使死后位置由其儿子或部将继任。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他们之间为争夺权利和地盘不断战争,故称“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持续了100多年,它的存在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把持朝政,官吏的升迁赏罚,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唐宪宗以后的9个皇帝,有7个是由宦官立的),政治腐败黑暗。

安史之乱后,还有所谓朋党之争,这是指官僚结党树派,或因政见不同,或因私利彼此争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牛僧孺和李德裕两派之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党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水旱灾害连年发生。875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黄巢在冤句起义响应。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继任义军领袖,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领导起义军开展大规模流动作战,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881年,攻占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883年,长安被唐军围困,义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黄巢被迫突围,起义最终失败。黄巢起义奋战近十年,行程几万里,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腐朽的士族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907年,大将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唐朝由此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