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和尚跃为九龙之尊

小和尚跃为九龙之尊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杨行密去世,徐温逐渐排除对手掌握了军政大权。他拥立杨行密之子杨隆演做吴王,因而成为吴国第一大臣。他自称是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裔,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表示自己是大唐李氏江山的继承人,做皇帝名正言顺。这正是南唐前主的英明之处。徐知诰坚持保境安民的政策,治理有方,使南唐成为十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先进的地区。

小和尚跃为九龙之尊

南唐前主李昪出生在徐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小名彭奴。

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彭奴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双亲成了孤儿,只好到寺庙里做了一名小沙弥(和尚),混碗饭吃。他八岁时,恰逢时任唐朝淮南节度使的杨行密到寺庙住宿,方丈安排小彭奴为杨行密端茶送水。

杨行密见小彭奴相貌不凡,勤劳机警,对答伶俐,不由得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义子。后来,由于杨行密的几个亲生儿子强烈反对,杨行密只得把小彭奴推荐给属将徐温。从此,小彭奴改名换姓为徐知诰。

徐温是杨行密部下一名出类拔萃的得力干将,机智过人,深得杨行密的信任赏识。他对知诰的影响十分深重。

有一件事尤其让徐温对小知诰刮目相看。

一天,年方九岁的知诰为徐温掌灯,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一首咏灯诗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动,敢向樽前不尽心?

徐温见知诰小小年纪竟能出口成章,已是十分惊奇;细细品味,又感到诗中弦外有音,分明寄托着小知诰深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得到徐温(主人)更好的栽培,日后定将厚报主人的恩情。当他品出诗中的弦外之音后,对知诰更是青睐有加了,虽然当时没有什么表示,日后却暗中用心关照栽培,终于使知诰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

后来杨行密去世,徐温逐渐排除对手掌握了军政大权。他拥立杨行密之子杨隆演做吴王,因而成为吴国第一大臣。这时徐知诰也长大了,不仅才貌出众,而且胆识过人,为人厚道。徐温给了他很多锻炼的机会,对他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徐知诰二十五岁就当上了刺史。他治军严明,又很注意和士兵同甘共苦,并体恤下人,很得士兵爱戴。另外,他也很受百姓的拥护。当时江淮一带的官员都是武将出身,他们不关心百姓疾苦,只知道搜刮钱财。而徐知诰上升后一改过去武将们的做法,实施宽仁政治,做事力求节俭,还采纳儒生们的建议改革社会敝端,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因而时间不长,徐知诰爱民的名声就传遍了全国,威望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逐渐权倾朝野。937年,在大臣将领的支持下,他逼迫吴王杨溥让位,众望所归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徐知诰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复他本姓。他自称是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裔,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表示自己是大唐李氏江山的继承人,做皇帝名正言顺。

知诰不是依靠祖宗的余荫而坐上皇帝宝座的,所以他深知江山得来不易。他登基后,并没有耽于声色享乐之中,而是继续实行仁政,尽量为百姓谋福利。为了政权的长期稳定,也为了百姓能够长久地过上太平生活,徐知诰制定了一个根本国策,那就是保境安民,对外尽量修好,非到万不得已不动一兵一卒。

有一次,因为江淮地区连年丰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乱之机北伐,恢复唐朝原来的疆土。徐知诰却说:“我从小在军旅中长大,经常见到百姓在战争中颠沛流离,蒙受灾难。能使百姓安定是我最大的心愿,其他还奢求什么呢?”

这正是南唐前主的英明之处。因为当时南唐建国不久,国家看起来繁荣昌盛,但并不具备太多的实力去争霸。如果急功近利,很可能连初步的繁荣都要断送掉呢。徐知诰坚持保境安民的政策,治理有方,使南唐成为十国中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