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对中国馆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对中国馆有着深厚的感情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是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定的。中国馆的展示是通过中央常委讨论决定的,这说明了它的分量。我对中国馆有着深厚的感情,里面每一个展项都花了我们很多的心血,包括每一个细节。世博会期间,整个中国馆接待了2 700万名观众,其中国家馆接待了930万。现在中国馆续展就是为了更好满足观众的需要。续展以后观众的参观热情依然不减,说明大家对中国馆的认可。

钱之广,1953年12月出生,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上海科技馆党委副书记,2009年调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任中国馆部部长、中国馆常务副馆长。

口述:钱之广

采访:张水晶

整理:黄中元

时间:2011年3月25日

地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我中学毕业后,下乡去了崇明。1975年上调以后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当时主要从事一些专业工作。2009年时,我认为自己不会直接参与这次世博会的工作,心里有点失落。想不到春节时有世博局的领导找我谈这个事情,希望我参与世博会中国馆的工作。当时很多同事包括一些老领导都说这个时候开展一些工作的话可能比较困难。对我来讲,时间、工作作息、团队组织各方面压力都很大。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参加世博会工作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有幸参与这项工作是一个挑战,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祖国的需要。

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在中国馆这两年对我来说跟平时的两年完全不一样,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我们手里面完成,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特别是去年12月1日中国馆续馆以来,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关注,我觉得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大褒奖。相比之下,我们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来中国馆以后,面临很大的挑战,就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把方案确定下来。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来以后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原来的设想和原来的创意落实,这是对我们团队很大的挑战。如果这个时候出错的话,以后的效果就达不到我们原来的设想。我觉得当初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根据中国馆的主题来进行挑选,做了很多的试验,反复认证,最后做一个选择,包括《清明上河图》。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做了1比1的小样,再实地去观察,看看是不是能够达到效果,最后确定方案。当初方案很多,有很多选择。

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是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定的。中国5 000年的文明发展蕴藏着很多文化,从对中国馆的诠释,也反映了中国对未来发展的理念。回顾我们的历史,面对我们的现在、未来,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的智慧。像我们回顾5 000年的文明传统,用的是《清明上河图》;反映我们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用了主题电影以及其他辅助的展项;面向未来,我们用了行动来面向未来。这样贯穿一气,让观众能够了解我们的过去、面对现在和展望未来,能够对我们中国今后的发展以及如何按照科学的模式方向推动中国的前进有一定了解。

对我们来讲,如何使展示的一种理念或者抽象的东西让观众看明白,这方面也有很多选择。包括拍电影,我们请了很多团队,大家做了很多方案,最后选择了几家公司进行拍摄,拍出来就是这个效果。我们做了很多方案,分别进行认证和试验,最后选择其中最优的一个。我们工作中其实需要进行大量选择,这就需要你的眼光,需要你的判断。

选择的背后其实需要认真的研究。对我来讲,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原来我从事的是科普,现在世博会要讲理念。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我必须要有所了解。一方面我看大量书籍,另外一方面到相关的单位请教。记得一开始的两个月我都是做这个工作,每天晚上都看很多书。我在枕头下面垫了很多书,随时想到什么问题就拿出来看。我还利用双休日到全国各地相关的地方进行考察了解,以备将来工作之用。

中国国家馆

按常规来讲,搞一个展示至少需要三年。从主题的确定、方案的编辑、技术认证,到最后做小样、做试验、现场施工,还要调试、效果检验,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时间。对于我来讲,最大的困难是时间比较紧,而且要求非常高。中国馆的展示是通过中央常委讨论决定的,这说明了它的分量。给我们的时间很少,我们要超常规地去工作,要加倍努力。我每天早出晚归,就是因为我们一天要当两三天用,不然赶不及。事物有它本身的规律,时间少了就要把时间挤出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按部就班。

我对中国馆有着深厚的感情,里面每一个展项都花了我们很多的心血,包括每一个细节。我觉得世博会期间有很多观众匆匆而过,其实有很多细节没有仔细看。我们通过人员讲解,通过宣传资料,希望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中国馆所宣传的理念。

我们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服务好观众

其实,世博会期间我们每天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个是观众人数多,易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充分想好预案。有一次,我记得有一位老人在卫生间昏倒,非常严重,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呼吸也很困难,如果不及时抢救就很危险。因为我们预先做了很多预案,救护车就停在不远处,而且有一个紧急的呼叫系统。结果这位老人被快速送往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他现在都没有后遗症。

我们的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服务好观众,让观众可以更好地参观,让更多观众来参观。世博期间,我们的预约券,包括它发放的形式不断调整,目的就是能够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现在续展也是秉承这种理念,包括从普通票改成指定日票,改成上午票、下午票。我们的服务理念就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进度。世博会运行期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应对大客流。每天一早,我们就要分析今天的天气状况如何,今天可能有多少观众,要采取什么措施。现在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10月31日世博会闭幕的那天,我觉得好像我的心里并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世博会虽然结束了,但中国馆续展马上要开始。对我们来说,工作马上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且要增加新的内容,要做很大的调整。中国馆的工作内容不光是简单地运行,还包括出入口、票务,还有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184天结束以后,我记得一位新华社记者采访我。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感言。我说了四个字:我尽力了。尽了什么力呢?从布展期间到世博运行期间,整个那么长的跨度里面我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也发挥了我们团队全部的力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钱之广作专题讲话

世博精神、世博理念还要进一步传承

世博会期间,整个中国馆接待了2 700万名观众,其中国家馆接待了930万。实际来讲,这个数字太小。现在中国馆续展就是为了更好满足观众的需要。续展以后观众的参观热情依然不减,说明大家对中国馆的认可。现在观众的组成更多元化了,大致70%是外地的观众,30%是本地观众,里面有老人,特别是世博期间没有机会参观中国馆的一些偏远地区的人群。我觉得这个对世博会后期的效应,对发扬世博精神非常有意义。

从中国馆的续展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上海世博会在广大人群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博精神、世博理念还要进一步传承。中国馆虽然定了先续展半年,但我想经过调整以后,包括机构的调整、出入口的调整,还有其他管理方面的调整以后,肯定要重新开馆。沙特馆等的重新开放,比现在中国馆一个馆孤零零开放的效应会更大,也会吸引更多观众来参观。

中国馆通过世博会的洗礼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地标。它不光是上海的,也是全国的。今后我希望它能够传承好中华文化和智慧的精髓,能够更好地接待广大的参观者,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团队从我来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到运行的时候成了有五六千人的队伍。我为这个队伍感到骄傲,每个在中国馆工作的同志都非常尽力,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用当初一个民警的话说,他为中国馆站岗就是为中国站岗。我们都是本着这种荣誉感和责任去做的,所以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

从整个世博局的构架来说,参加中国馆工作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怎么把他们组织起来?我们用组织的方式,把不同的团队整合到一面旗帜下。在党的旗帜下,你是党员就要发挥作用。通过这个方式,我们把几千人的团队整合起来,朝着一个目标去工作、去努力、去实现。

我想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都是依靠党的组织、党的力量。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希望我们的党更加强大,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团结更广大的群众,共建和谐社会。

为国家为党做一些事情,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布展的过程中,我之所以经常能考虑到别人考虑不到的细节,除了我的性格之外,就是比别人更加努力。当初我在跟我们团队讨论的时候开玩笑,说你们都很努力,从早上到深更半夜都在讨论工作。你们有时候觉得我想得比你们周到,你们很多没想到的问题我想到了,这是因为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在想,所以我比你们想得多。

世博会开园以后,中国馆的预约券一票难求。我爱人也跟我说想来看看中国馆。我就告诉她,你自己排队拿预约券,不要因为我在中国馆工作,就有什么特权。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的。所以我以自己为榜样,通过这种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在中国馆,有为观众投入的义务,没有行使特权的权利。

很多人觉得我这个年龄可能支撑不住,劝我要保养身体。我回想了一下,进世博园以后基本上就没休息过。我觉得我在中国馆一天,就要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是组织上交给我的。很多人告诉我,你这是在透支生命。但我觉得不要紧,只要在中国馆一天我就要继续这样做。你看,这个对讲机我是随身携带的。这样不管是开会也好,走到任何地方也好,我都能及时获得场馆的最新信息。到了晚上,我直接把它带回家。即使半夜出了什么问题,我也能及时了解,马上应对。

对于一天的工作,我只有觉得很放心,可以离开的时候才会离开。像世博会运行期间,我基本上等所有观众都离开了才会离开。现在基本上还是这样,观众离开了,我觉得放心了,才离开。

有人问我,续展结束后会不会休息一段时间?我想按我的秉性,如果有新的任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对我来讲,参与世博会其实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为党做一些事情,是我最大的收获。

链 接

钱之广的爱人排了三次队才领到中国馆预约券

6月的一个高温天,早上8点一上班,钱之广就收到他爱人发出的短信:“今天排在第19个,不知有没有希望领到预约券?”老钱回复:“一要看运气,二要看速度,跑得够快,也许能领到。”为了参观中国馆,钱之广的老伴这已是第三次排队领券了,前两次没领到。

时常有亲戚来找老钱,心想只要他打声招呼,就能轻松进馆参观。谁知钱之广“狠心”,一个也不答应。他告诫自己:“如果我带人走了后门,其他工作人员就会效仿,那样的话,辛苦排队的观众们会怎么想?”工作例会上,他和大家约法三章:在中国馆工作值得骄傲,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该搞什么特权。

——任荃:《中国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为那抹绚丽中国红》,《文汇报》2010年08月02日

采访札记

难忘一抹中国红

每个到世博参观的人无不被中国馆那绚丽的红色所吸引,东方之冠无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然而在这背后,中国馆副馆长钱之广挑起了建设和管理中国馆的重任。从上海科技馆转战世博园,钱馆长为我们展示了又一场奇迹。

从内容策划到主题演绎,再到方案形成,从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往往是最大的挑战。一次次的反复,完成了一个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说钱馆长对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一个倒挂城市的纹理,钱馆长会对纹理粗细、灯光穿透性等上上下下修改三四次;一个序厅的罩子遮光,钱之广会第一个发现;一个低碳计算器,他会想到会不会造成人流拥堵,从而改用红外线装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给世人一抺最完美的“中国红”。从不离身的对讲机、办公桌上的奖杯、在人流中穿梭的背影……也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钱馆长背后的故事。

每当谈论到中国馆,钱馆长就会滔滔不绝,就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从他眼中放出的光彩,也让我们为之动容。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共产党人的责任和坚守。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的心一次次地被震撼着,被洗涤着。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馆那一抹最亮的颜色。除了感动之外,我想作为青年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更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继续为那一抹中国红添光加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