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擅自离校的思考

学生擅自离校的思考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日面对的行为失范生中,最头疼的其实还是擅自离校的学生。虽然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一天,学生李某和张某在下午自习时,突然踪影全无。无奈之际,我拨通了他们家长的电话,希望他们能够配合学校找寻李某和张某。学生擅自离校的行为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一旦出现,其后果往往无法预料。

学生擅自离校的思考

赵咸阳

平日面对的行为失范生中,最头疼的其实还是擅自离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总是在上课时间段或是利用下课的间隙,逾墙而走,游离于学校老师的视野之外。他们的举动,对学校纪律是一种挑战,更主要的是,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虽然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今天,在不断推进平安校园与和谐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思考并消除这一现象作为自己的重大职责。笔者在工作中,长期与这类学生打交道,因而还略有感触,希望与诸位同仁商榷,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来。

一、为何会擅自离校

其实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是缘于两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学生李某和张某在下午自习时,突然踪影全无。在接到班主任的报告后,我组织了部分青年老师在校内展开搜索,并询问了部分和他们二人关系较好的学生,结果仍然是没有任何线索。无奈之际,我拨通了他们家长的电话,希望他们能够配合学校找寻李某和张某。就在第三天下午我们都准备报警的时候,李某和张某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虽然面带愧色,可怎么也掩饰不了那种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我有点儿疑惑地跟他们作了一次长谈,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他们这两天时间内,就在学校附近的玉镜山上,并没有到其他较远的地方去。他们谈起两天的生活感觉时,心底的满足简直已经溢于言表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山高峻,沟深邃,林茂密,心愉悦。当我责怪他们不该私自外出应该给学校老师或是家长打个招呼的时候,他们用了下边的话:给家长说了,让去吗?学习那么紧张。给老师说了,能去吗?纪律那么严格。我们只是去放松一下,希望还能够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后来我都不知道我对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离开后,我却陷入了沉思。我们的教育是和谐的吗?是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吗?如果是的话,他们缘何擅自离校呢?我们该为他们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氛围呢,给他们以什么样的学习感受与生活感受呢?

学生袁某因长期上网被请到了我的办公室,他的头低得很下,似乎早已经知道接受老师的批评是怎么回事。对我的任何批评都显得很是尊重,甚至都有点儿言听计从的味道了。我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了,于是换了一种口吻,和他谈起以来。在他毫无戒备的心理状态下,他说出了为我们这些师者所不知的内心隐秘。他学习本来不怎么优秀,但也不至于那么笨拙,但是在他的印象中,老师好像从来都没有正眼看过他一回,他成了老师信息处理器中的盲区。他说,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还找他谈过一次话,只是他觉得老师的语言显得那样教条,总也离不开从小立大志,为了什么要成为什么等等。全然没有关注他的生活世界,关注他的内心感触。于是,他觉得学校没有意思,但在网络游戏中,他还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还能够产生一丝生命的本质,哪怕是情绪上的失落,最起码那是在丰富地变化着的。我坐在办公桌前,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德育策略是不是出问题了,是不是背离了规律呢?

表面上看,学生是擅自离开学校,到外面去了,似乎是不应该的,但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想过,是不是我们学校内部的教育机制出问题了呢?

二、如何有效防范

学生擅自离校的行为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一旦出现,其后果往往无法预料。那么,怎样才能在常规的安全管理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我认为,防与堵的办法还是必需的。虽然我们常说,对学生的教育宜采用疏导而不宜用堵的办法,但堵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办法最起码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擅自离校现象的发生,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底限。所以,我建议学校建立学生上课清点询问制度和课间巡查制度。上个学期,我校自实行这两项制度以来,学生无故逃逸的现象逐渐减少,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安全,较给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效果大为明显。

但我们知道,堵的办法不是最终的解决策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擅自离校现象,还必须从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入手。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需要,实质就是关注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个学生过好每一天,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学校德育必须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了解和面对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像上文中刚刚说到的两个事例,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的枯燥和呆板把学生逼到了校外,如果老师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用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投入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那么,当学生感觉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生动有趣的时候,擅自离校的现象才有可能从学生中消失。

作者:陕西省富平县小惠乡初级中学总务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