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在赏读经典中睿智

思想在赏读经典中睿智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11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辞职后移居法兰克福。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成,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这不但无益,而且危害甚大。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大家的原著。

●人物光影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生于但泽(今波兰的但革斯克)。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1811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辞职后移居法兰克福。主要著作有:哲学专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文学专著《随笔与箴言》。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画葫芦一般。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谈忘丧失。

温习是研究之本。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重读时,在各处都会有与初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道理相同,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成,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这不但无益,而且危害甚大。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牢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是有方法可循的,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你要知道,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不管它是政治性、宗教性的文本还是小说或诗歌,凡为“愚者”所作的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读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先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大家的原著。这是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其余的一概不理会,又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无聊的话,比明哲先贤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所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勒格尔的美妙警句,以后也常奉为圭臬,“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

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原因,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著者眼光之深远及思想之深邃,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逐渐达到另一种境界,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