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交往实效的策略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交往实效的策略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通过上述课堂设计,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使学生普遍参与交往成为可能,提高了课堂教学交往实效。教师及实验员应尽力配合,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共同探讨,需要学生的合作,学生要走向社会,学要社会人士的协作、帮助,因此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教育目标。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交往实效的策略

张莹萍

摘要:从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课堂,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三个视角介绍课堂交往实效性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交往,教学过程,情景创设,教学整合

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拿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到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意义。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理念,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而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交往的缺失和阻隔,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比如有:交往的形式性、交往的造作性、交往的垄断性、交往的独裁性等,致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努力加入课堂教学改革中,研究疏通、创造课堂教学交往的种种途径,使课堂教学交往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策略有如下几方面。

一、以过程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交往策略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主要是围绕知识的授受形式展开的,由于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无上的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使师生之间不能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民主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学习的策略,降低思维台阶,不断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对“钠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问题1:实验室为何把钠保存在煤油中?——把它作为本节课的课题进行研究。

问题2:你准备怎样证明你的推测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

A.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给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

B.学生分组进行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C.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向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在学生完成第一步学习探究活动后,对钠的化学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二步学习探究,深化思维,发展能力。

问题3:钠既然是一活泼金属,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何现象?学生活动:实验、讨论、回答、归纳、小结。

问题4:书中收集氢气的装置要求较高的操作能力,同时原理还存在着缺陷,你能设计较严密的装置吗?

通过上述课堂设计,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使学生普遍参与交往成为可能,提高了课堂教学交往实效。

二、创设情景,还课堂给学生,使课堂交往形式多样化

为克服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单一化,需要教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个别指导、让学生执教。例如:

(1)对于相似易混淆知识,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恰当的划分组,每组推选一位主要发言人,阐述组内的讨论结果,在班上交流,并加以评比。课堂知识的小结、单元小结和章节总结,教师有了一定的示范性后,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例如:“卤素”一章可让学生进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小结,可按代表物——氯的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进行总结,从卤素结构的相似性,以氯推知其他卤素化学性质(相似性,将氯代换成其他卤素即可),从卤素结构的递变性,掌握卤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方法。

(2)教师在习题课、试卷分析课中可以指定一些学生主讲相应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方法,有时学生的方法比教师的显得更简洁,思维更明了。总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能上的课教师决不代劳。适当地增加讨论课、学生执教课,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改变学生被动“听答”的状态,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

三、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课堂,充分发挥多项交往的功效

课堂教学交往可以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还可细分为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和学生小组和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等。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从理论上分析,课堂教学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但实际的课堂教学交往类型往往比较单一,经常只是单调的教师与全班学生,或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交往。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同学们合作学习,提供给学生深刻交往的时空.因此我们创设条件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采用了三种由易到难的方案:

(1)创设条件,使知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加以整合。例如:“次氯酸”的教学,以“自来水不能用来养金鱼”设置学习情景,在日晒的水可以养金鱼的常识上引出次氯酸的不稳定性,但由于氯水见光分解及产生气体的检验需时比较长,放在课堂上进行,会降低课堂效率,因此可让几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并用摄像机拍摄过程,上课时由一同学讲解:氯水在日光的照射下,约20分钟时从溶液中产生细小的无色气泡,后逐渐增多。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我们利用元素守恒判断:可能是氯气、氢气、氯化氢、氧气。由气体为无色排除了氯气,由水溶液排除了易溶于水的氯化氢,那么先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再检验氢气,但未排除氢气的条件下,用此法检验氧气就会造成危险,联想氢气可通过电解水或金属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制得,若此时产生氢气,那么太平洋就会成为“燃烧的太平洋”,最后我们用带火星的棉条检验了气体。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师宏观调控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交往的实效。

(2)设计开放性的实验题,以研究小组完成实验课题。例如:“有关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的确定”可作为卤素知识学习的拓宽,并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及实验员应尽力配合,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均应在全体学生面前加以肯定,使学生体验成功。

(3)开设需要走向社会调查、实践的研究性课题。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许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急需解决“为什么”,所以学生在本学期的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上可以自己的需求确定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如高一(6)班学生看到商店品种繁多的饮料,而选择时却很盲目,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由此产生了他们的研究性课题——饮料的成分。

通过这样的“三部曲”,开始起点低,步子小,多引导,在逐步放手,循序渐进,研究性学习才能被学生认可,同时研究性学习的事实,对教师的调控艺术、引导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共同探讨,需要学生的合作,学生要走向社会,学要社会人士的协作、帮助,因此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教育目标。

四、注重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克服课堂教学的垄断性和独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网络教育中的交往具有以下特征: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由于知识急剧增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加之网络本身所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教师本人所拥有的知识量,使师生交往中的“命令——服从”关系趋于消解,从而实现两个主体间的自由、平等交往,从而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垄断性和独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以交往的意趣来构建教育理想,提倡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崇尚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P6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