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是坏孩子,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肯定是孩子的成绩。这成了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之一。这表明,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其实父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许这就是逼迫着孩子真正走上“坏孩子”道路的原因。

2.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是坏孩子,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肯定是孩子的成绩。这成了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他们的眼里,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出问题的就是好孩子,那些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就是坏孩子,拿到试卷后,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朽木不可雕”的坏孩子……

以分数为标准的排名次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几乎所有的荣誉都与分数有关,分数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说明家长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都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以孩子的分数论成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这种期盼,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重学习成绩偏移。

相关部门对129个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在回答“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比例最高的“学到知识”,占80.6%,其次才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

同时,调查问卷问及“您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时,家长的回答前三项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50%,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占27.8%。有近一半的家长要求孩子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这表明,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如果仅仅把成绩好、听话作为“好”的标准,那么,数学成绩只有15分的钱锺书岂不成了笨蛋,因成绩差而被学校开除的爱迪生岂不是愚蠢至极。

韩寒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反响。反响的焦点和落脚点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很多观点。这些观点,使人们越来越糊涂,不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韩寒是不是个好孩子?1999年,他的成绩单上有7门课不及格,按规定只得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韩寒还是7门功课不及格。在一些家长的眼中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而是坏孩子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寒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天才,而且他成功了。这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反思。

其实,培养好孩子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培养创新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的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人才,无法用孬好来衡量。比尔·盖茨和杨振宁谁孬谁好?爱迪生和哥德谁孬谁好?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小充满个性的孩子。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老师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而退学,可他决心做一番事业。他曾因要实验人身体里充满气体能否飞上天,而让小伙伴喝下一种药,差点送了小伙伴的命,被爸爸打了一顿并且不让再搞实验。最后他还是靠倔犟的个性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相反,在以分数论成败的思想下,又造成了多少高分低能者,难道“高分低能”就是家长所追求的好孩子的最终模型吗?

新生康宁入学不到100天的时间不得不休学,究其原因,康宁的妈妈为了孩子学习好,不让康宁做任何家务,所有学习外的事情他都不用费心。除了学习之外,康宁没有可以骄傲的另一个支点,到了大学,成绩不好,他就非常压抑。同时,极度的生活无能使康宁完全不能独立生活,衣物等生活用品不知如何打理、时间不会安排、金钱不会管理,他不得不选择休学调整。他的妈妈是多么悔恨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一个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的低能儿。

其实父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许这就是逼迫着孩子真正走上“坏孩子”道路的原因。

一个不满15岁的初中女生,期终成绩不好,为了逃避爸爸的毒打,离家出走整整一年。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才追悔莫及。

过分看重分数,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有一个小患者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因此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这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他一到考试时就特别紧张,头脑中总是想:如果考不好,我就不是别人夸奖的好孩子了。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考试没考好,他进入初中后,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来到心理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学校恐惧症”。

据某市市委统计,2002年上半年该市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就有375例,在出走的孩子中多数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十分脆弱,精神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粗暴、简单,对孩子管得过死,片面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思想见解及孩子对社会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很少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要看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中,把考分当做孩子的“命根子”,把学习成绩当做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不少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这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有的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找过错,往往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考试分数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某门课程在一定阶段上的检查所作的成绩评定。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作为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关心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应如何看待分数,却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肃的问题,它反映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方法及成败。

一般说来,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片面地夸大分数的功能,不仅将其视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更将其看做是孩子好坏的衡量因素

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分数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工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孩子“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个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恶果的特例。

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片面、单纯而论的,高分者也有许多走上了犯罪道路,其犯罪的手法与危害更高于那些智力低的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要在衡量孩子素质方面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才能发挥分数的功效,才能使你眼中的“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既要重视分数,而又不唯分数论。孩子的学习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并不是说分数决定一切。因为思想品德、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分数中是无法体现的,知识毕竟不是能力。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很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第二,父母要善于发现“坏”孩子的亮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家长要在尊重孩子个性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显现出自己的优势,要让“坏”孩子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确信自己不是坏孩子。

第三,要发掘孩子的优点,扬长避短。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家长也是如此,你能正视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就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吗?不能只看到孩子在分数上的欠缺,而忽略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因此,家长不能为了刻意弥补“坏”孩子的缺点而扼杀了他们的优点,更应提倡“扬长避短”,是兔子就让它去跑步,是鸭子就让它去游泳。

总之,家长们应该清楚,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足以代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目前一些教改区的高中招生,已不再把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等共同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

中国的发展需要有创造力的、有个性的孩子。个性不仅是人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也许将成为世界的主宰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