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龙形蜥脚类

巨龙形蜥脚类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中沟组,灰色层。蜥脚类尾椎前部椎体高而短,至中部渐矮而与其长度相当。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远端内侧髁较外侧髁大,髁间窝发育。距骨与胫腓骨紧密相连,前视呈三角形,其背侧角与腓骨相接。鉴别特征 巨龙形类恐龙。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但随后的研究认为Sauroposeidon不属腕龙类,而是腕龙的姐妹群多孔椎龙类的基干类群,也即基干巨龙形类,因此桥湾龙也应归入此类。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俞井子盆地。
巨龙形蜥脚类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戈壁巨龙属 Genus Gobititan You,Tang et Luo,2003

模式种 神州戈壁巨龙Gobititan shenzhouensis You,Tang et Luo,2003。

鉴别特征 巨龙形类。中部尾椎椎体前关节面比后关节面高,后部尾椎近端部分的椎弓置于椎体偏后部之上,末端尾椎短棒状。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尔布期。

神州戈壁巨龙 Gobititan shenzhouensis You,Tang et Luo,2003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IVPP 12579,41块关联保存的中后部尾椎和基本完整的左后肢(股骨远端、胫腓骨和足骨)。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中沟组,灰色层。

标本记述

尾椎和人字骨 41块中后部尾椎相互关联保存完好直至最后一块,总长度320 cm。蜥脚类尾椎前部椎体高而短,至中部渐矮而与其长度相当。IVPP 12579保存的最前端一块尾椎椎体的高度和长度相近,故应属中部尾椎;若以尾椎53块计算,推测该标本为第13~53尾椎。前5块中部尾椎(第13~17尾椎)长度相近,但高度渐矮(图3—20a,j),其椎体为微双凹型,前关节面略大于后关节面,椎弓置于椎体中部之上,前后关节突末端伸展均超出椎体关节面,棘突高,指向背后方。第18~20尾椎愈合。第21尾椎的棘突只有第15尾椎的一半高(图3—20b,k),后关节突也不再延伸超出后关节面。随后的尾椎(第22~32尾椎)椎体长度和高度都依次逐渐减小,其棘突也相应降低,棘突在第28尾椎已消失(图3—20c,l),这些尾椎的椎弓也置于椎体的偏前方。

与之前的双凹或双平型的椎体不同,第33尾椎体后关节面略凸(图3—20d,m),其椎弓也完全置于椎体的前半段之上,椎弓背缘向上拱起,而不像之前的椎弓那样下凹。它的前后关节突也都没有超出椎体前后缘,因此相邻椎体间就失去了关节突间的直接关节,它可作为后部尾椎的开始。第34和第35尾椎愈合,其中第34椎体突然变短(图3—20e,n),而第35椎体向后收缩其后关节面呈半球状(图3—20f,o)。随后的5块尾椎(第36~40尾椎)渐小,椎体前关节面平而后关节面凸(平凹型)(图3—20g,p),椎弓犹残存,并置于椎体后半段之上,这与之前的不同。自第41尾椎起只有呈棒状的椎体,这些椎体的前后关节面非常特殊,似乎介于双平和双凸之间,只在关节面的中心有个突起,并在其上有个小的凹坑。最后一块尾椎(第53尾椎)仅存了后半段(图3—20i),表面粗糙,较扁平。由于在野外挖掘和修复过程中都没有发现更靠后的尾椎,因此它很可能就是最末一块尾椎。

前6块尾椎还有5块人字骨关联,它们近端没有闭合,远端也没有分叉。在迷惑龙属(Apatosaurus)和Mamenchisaurus中近端闭合,在Apatosaurus,Mamenchisaurus和蜀龙属(Shunosaurus)中远端分叉。

后肢 股骨保存了下半段(图3—21)。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远端内侧髁较外侧髁大,髁间窝发育。胫骨和腓骨保存完好,近端胫嵴发育,向前外侧伸展包裹腓骨近端前部。腓骨纤细,远端略膨大,并超越胫骨远端。距骨与胫腓骨紧密相连,前视呈三角形,其背侧角与腓骨相接。跟骨很小,孤立保存,扁球状,表面粗糙。5块跖骨中第Ⅰ跖骨最短,其次是第Ⅴ跖骨,而第Ⅲ跖骨最长。第Ⅰ跖骨也最粗壮,背视横向宽度从第Ⅰ跖骨到第Ⅴ跖骨依次递减。趾式为2—2—2—2—2,其中前3趾有发育的脚爪。第Ⅳ趾的第二趾节小,与第Ⅴ趾的第一趾节相当。第Ⅴ趾的第二趾节很小,紧贴在第一趾节的远端,远端面圆滑。

图3—20 神州戈壁巨龙的尾椎 a—i.左侧视;j—p.背视(依次为第15,21,28,33,34,35,37,42,53尾椎)。

图3—21 神州戈壁巨龙的左后肢骨前视及近远端视图

桥湾龙属 Genus Qiaowanlong You et Li,2009

模式种 康熙桥湾龙Qiaowanlong kangxii You et Li,2009。

鉴别特征 巨龙形类恐龙。颈椎椎体延长指数(EI:椎体全长/关节面高)较小(在第6和第9颈椎体分别为3.6和3),颈椎椎体侧面浅凹区内发育3个深凹,颈椎椎棘分叉较深。坐骨短,坐骨耻骨柄背腹向长。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普特期。

评注 You和Li(2009)将桥湾龙归入腕龙类,主要依据是它的颈椎与北美的波塞冬龙属(Sauroposeidon)有许多共同特征,而后者被认为是腕龙类(Wedel,2000a,2000b)。但随后的研究认为Sauroposeidon不属腕龙类,而是腕龙的姐妹群多孔椎龙类(Somphospondyli)的基干类群,也即基干巨龙形类(D’emic,Foreman,2012),因此桥湾龙也应归入此类。Kespka和Norell(2010)对蒙古发现的长生天龙属(Erketu)的研究中也提到Qiaowanlong或与盘足龙属(Euhelopus)及Erketu关系密切,进一步证实了桥湾龙应属Somphospondyli,Mannion等(2013)将发现于酒泉地区新民堡群的戈壁巨龙和桥湾龙归入了盘足龙科。

图3—22 康熙桥湾龙的部分颈椎 a.第4~7颈椎左侧视;第9颈椎(b—g):b.前视;c.左侧视;d.后视;e.右侧视;f.背视;g.腹视。

康熙桥湾龙Qiaowanlong kangxii You et Li,2009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GSGM(野外编号GJ 07—14),8块关联中部颈椎和右侧腰带。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下沟组,灰色—杂色层。

标本记述

颈椎 根据与其他蜥脚类的对比,推测保存的8块颈椎为第4~11颈椎(图3—22)。尽管颈椎相对较短,如第6和第7颈椎只有43 cm和45 cm[而在长颈腕龙(Brachiosaurus brancai)HM SII为90 cm和93 cm,在Sauroposeidon为122 cm和123 cm],但椎体椎弓愈合完好,表明这是一成年个体,至少近成年个体。

以第9颈椎为例(图3—22b—g),椎体后凹型,椎体关节突发育,椎体侧面有3个凹窝,椎体腹面的前半部分凹陷,而后半部分平。椎体前关节突和前关节突横突板均发育。椎棘前关节突板薄而长。在椎棘的侧面,椎棘前关节突板的后部和后关节突横突板的前部围成一大而长的凹坑,这也是腕龙类的重要特征(Upchurch et al.,2004)。椎体横突前板近乎水平,向后终结于近乎垂直的椎体后关节突板之下。椎棘分叉,前后视呈深Ⅴ形。

腰带 右侧腰带保存完整(图3—23)。髂骨的前髋臼突侧向翻转,后髋臼突非常短,耻骨突较长,而坐骨突退化。耻骨粗大,指向腹前方。坐骨短细,其骨干的宽度和长度约为耻骨相应部分的50%和70%。坐骨的耻骨柄发育,背腹向长,约为坐骨骨干总长的60%。坐骨远端略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