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型蜥脚类

小型蜥脚类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ZPI—S2的保存情况较好,在前内侧缘具有三个印痕,符合蜥脚类第Ⅰ~Ⅲ趾的预计位置。不过大部分以前发现的小型蜥脚类足迹都保存不佳,常为圆形或钝的三趾印痕。ZPI—S2和ZPI—S3第Ⅰ~Ⅲ趾印痕类似于中国其他小型蜥脚类足迹。第Ⅲ趾较小且末端遭到破坏,足跟发育良好,位于第Ⅱ趾轴线后方。图5—37 里滩足迹点小型蜥脚类足迹及轮廓图
小型蜥脚类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小型蜥脚类足迹属种未定1 Small-sized sauropod track gen.et sp.indet.1

图5—35 只有趾的蜥脚类足迹的三维图像,可以看到清晰的舌状沙丘

中铺李家沟足迹点保存有两个孤立的足迹ZPI—S2和ZPI—S3(图5—36),平均长度31.6 cm,长宽比为1.2。ZPI—S2的保存情况较好,在前内侧缘具有三个印痕,符合蜥脚类第Ⅰ~Ⅲ趾的预计位置。第Ⅰ趾的爪最深,其次为第Ⅱ趾。第Ⅱ趾的爪圆钝。第Ⅲ趾较小,但爪痕最尖利。足迹外侧具有两个模糊的印痕,可能是第Ⅳ和第Ⅴ趾。推测第Ⅴ趾的印痕呈圆形,可能是钝趾垫或胼胝。足跟发育,位于第Ⅱ趾的轴线。ZPI—S3保存情况不佳,但总的来说至少在尺寸上与ZPI—S2相似。推测为第Ⅰ趾的印痕可能具有爪子拖曳痕迹。推测的第Ⅱ趾痕迹最大。推测的第Ⅲ趾痕迹圆钝,可能覆盖了第Ⅳ趾痕迹。

图5—36 中铺李家沟足迹点两个孤立的足迹ZPI—S2和ZPI—S3以及轮廓图

ZPI—S2和ZPI—S3的形态类似于来自江苏省马陵山(Xing et al.,2010a)、山东省临沭(Xing et al.,2013b)和诸城(Xing et al.,2010b)、北京延庆(Zhang et al.,2012)以及盐锅峡里滩足迹点的小型蜥脚类足迹。例如,临沭标本的平均长度是27.1 cm。不过大部分以前发现的小型蜥脚类足迹都保存不佳,常为圆形或钝的三趾印痕。ZPI—S2和ZPI—S3第Ⅰ~Ⅲ趾印痕类似于中国其他小型蜥脚类足迹。较小的第Ⅳ趾和圆形的第Ⅴ趾印痕使得这些足迹具有可比性。

小型蜥脚类足迹属种未定2 Small-sized sauropod track gen.et sp.indet.2

里滩足迹点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里滩乡的黄河南岸,该处发现了一个中等蜥脚类后凸型足迹(GDM—LT—1)(图5—37)。凸型足迹LT—1为椭圆形,带有3个清晰的前向圆形钝趾痕,第Ⅰ趾和第Ⅱ趾上可见爪痕。第Ⅰ趾的爪痕界限明确,第Ⅱ趾的爪痕圆钝。第Ⅲ趾较小且末端遭到破坏,足跟发育良好,位于第Ⅱ趾轴线后方。凸型足迹的长宽比为1.3。

包括3个圆钝趾痕在内的LT—1,其形态类似于数条四足蜥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小型后足迹,这些行迹来自江苏省马陵山(Xing et al.,2010a)、山东省临沭(Xing et al.,2013b)和诸城(Xing et al.,2010b)、北京延庆(Zhang et al.,2012;Xing et al.,2015)和甘肃中铺。只有延庆(Xing et al.,2015)和临沭(Xing et al.,2010b)的标本中具有模糊的第Ⅳ和第Ⅴ趾痕迹,只有中铺的标本ZP1—S2具有微弱但明显的第Ⅳ和第Ⅴ趾痕迹。因此推测LT—1的三趾属于蜥脚类后足迹的第Ⅰ~Ⅲ趾,而造迹者的第Ⅳ和第Ⅴ趾则轻度发育(Whyte,Romano,2001;Mateus et al.,2011;Xing et al.,2013c)。

图5—37 里滩足迹点小型蜥脚类足迹及轮廓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