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气养形,形气相得

调气养形,形气相得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病人形体盛衰与正气强弱一致,即形盛气盛,形虚气虚,此类形气相得的病证,即使病情较重,预后较好。振腹疗法从调理气机着手,濡养形体,以期达到调气养形、形气相得的目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机紊乱,脏腑功能亦随之失常。

《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王冰注:“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病人形体盛衰与正气强弱一致,即形盛气盛,形虚气虚,此类形气相得的病证,即使病情较重,预后较好。振腹疗法从调理气机着手,濡养形体,以期达到调气养形、形气相得的目的。

(一)通调气机,和畅血脉

庄子有云:通天下一气耳。于中医学而言,气是构成人体以及脏腑经络最基本的物质,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一切活动,都是气的运动的具体表现。振腹疗法在治疗操作上以气一元论为基础,专注生命运动的根本——气机变化,并从气的运动异常来认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人体气机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的运动。元气和宗气位于人体气机运动的两极。元气为生命之根本,根于脐下肾间,由肾中先天之精所化,在肝主升发的作用下,肾元之气温煦推动中焦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并得水谷之气的资养,出于上焦,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形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贯于心脉,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又在肺主肃降的作用下,下行归肾,阳得阴济,周而复始。

气一旦出现有余、不足或升降失常等状况,脏腑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机紊乱,脏腑功能亦随之失常。《景岳全书》谓:“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另外,“气为血之帅”,气对血的生成、推动和统摄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气机紊乱,则血脉失其常序,流溢瘀蓄,生血分之变。

“治病必求于本”,振腹疗法采用振腹手法为主,以“补养并调和元气运动”为纲,辅以脏腑经络辨证取穴以调节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次序,“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使气机升降出入重归于平衡协调。气机既调,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解郁导滞,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亦随之或消之于内,或排出体外。如《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血津液既顺,机体回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二)安和脏腑,升降有序

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各脏有各脏的升降,各腑有各腑的升降,表里脏腑之间有其固定的升降模式,相关脏腑之间有其特殊的升降方式。三焦位居胸腹之内,是五脏六腑之宫域,脏腑的升降出入全都在三焦进行的。

三焦之中各脏腑之间的升降出入失常不外乎升降太过、升降不及、升降逆乱三种情形。临床上多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陷、气脱、气逆这几种情况。气虚则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陷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气不固摄表现为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不固等;气脱表现为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气滞表现为胸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气逆表现为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或昏厥、咯血等。

振腹疗法从整体观的角度通过三焦来观察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又从整体观的角度以三焦统合五脏六腑的功能。据此选取中下焦之间的神阙附近区域为重点操作部位,兼顾三焦之上下,胸腹之前后,达到温肾以助气化,调中以助运化,开郁以助宣肃的作用,从而使水谷得运,水液得降,气机得升,营卫得行,肢体得养,最终达到形体与气机相互协调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