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的基本理解

情绪的基本理解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正常的,对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包括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不良情绪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另一种不利的情形是情绪的持久性反应。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基于情绪调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覃鸿举[1]

摘 要:人都有情绪,且与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无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正常的,对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不良情绪对健康是不利的,而不良情绪是对事件产生的不合理的看法如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引起的。改变这些不合理看法就可以摆脱不良情绪,再辅助一些情绪管理方法,一般能帮助人们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或从不良情绪的困境中走出来,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情绪;不良情绪;情绪管理;健康

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感受:积极情绪状态下办事效率高;消极情绪状态下,办事效率低,如果形成不良情绪还会影响人际交往,导致心理不健康,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情绪,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增进身心健康,改善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情绪的基本理解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同认识活动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情绪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以主观态度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并伴随有身体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基本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C·E·Izard)认为,情绪包括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生理唤醒。人在产生情绪反应时,会引起神经系统、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皮肤感觉等相关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例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等。

2.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等。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例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疚”等等。

3.外部行为。在情绪产生时,会通过一定的表情、动作、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等。

(三)人的基本情绪

1.喜。即快乐,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紧张感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可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2.怒。即愤怒,是由于事物或对象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时,紧张感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忿、激愤、狂怒等。

3.哀。即悲哀,是指所热爱对象的遗失、破裂以及与所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等。

4.惧。即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驾驭或不能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可细分为:害怕、惊慌、惊恐万状等。

在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之上,还可组成复合的形式,形成高级的情绪。如,与感觉和知觉有关的厌恶与愉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骄傲、自卑、自信、羞耻、罪过、悔恨等,与评价他人有关的热爱、怨恨、羡慕、妒忌等体验。肯定的情绪体验有满意、愉快、喜悦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有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二、情绪与身心健康

(一)情绪与身体健康

1.积极情绪具有增力作用。《黄帝内经》上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可见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例如,人在恐怖时,会出现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将身体各部分积极地动员起来,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

2.消极情绪具有减力作用。过度的消极情绪,长期不愉快、恐惧、失望,会抑制胃肠运动,从而影响消化机能。情绪消极、低落或过于紧张的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

1.正常情绪

正常的情绪反应,无论是积极的(愉快的)还是消极的(不愉快的)都有利于心理健康。

(1)情绪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影响注意、记忆与思维,也反映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情绪因素是心理疾病的决定因素。愉快的情绪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平时都非常愉快,并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融洽、精神上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2)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只要适当,也是正常而有益的。

2.不良情绪

(1)不良情绪的危害。所谓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一是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不良情绪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①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人的情绪主要受皮层下中枢支配,但是当这一部分活动过强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使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好些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到了考试时,由于过分紧张,成绩反而降低。《儒林外史》中屡试不第的穷书生范进,在突然听到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喜极发疯,患了癫狂病。

②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另一种不利的情形是情绪的持久性反应。当人在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痛苦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是正常现象,当情绪反应终了时,生理方面又将恢复平静。通常此类变化为时短暂,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但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身体疾病,进而产生心理疾病。

(2)不良情绪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改变事件本身,但可以改变对事件的看法(信念);改变信念是可以改变情绪状况的。

不良情绪是由不合理信念引起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①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见的。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如此绝对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他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艾利斯指出,过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据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是不合逻辑的。

过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上。一些人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的产生。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进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觉得什么事情糟糕透了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最坏的事情,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糟透了,是一种灭顶之灾。

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它更坏的情形发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之百地糟透了。假如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了。

三、情绪的初步管理

(一)认知干预

我们不能改变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本身,但可以改变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变不良情绪。改变极端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减少我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尽量做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中的一员;非常不好的事情如果发生,尽管我们都不希望它发生,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只有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二)行为干预

1.适时体察情绪。适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有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人一定会有情绪,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当我们能够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时,情绪的困扰差不多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

2.适当表达情绪。虽然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但“恰当地表达情绪”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合理宣泄情绪。遇到情绪困扰可以宣泄出来,如说出来(倾诉),写出来(日记),哭出来(排出心灵毒素)等。

4.适当调节情绪。情绪不佳就要适当调节,如跳起来(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自己感兴趣的事,分散注意力),练起来(体育活动),导出来(心理放松:音乐放松、冥想放松、心理放松操、瑜伽、自我催眠等),吃出来(适当摄入全麦面包、咖啡、水、香蕉、橙、葡萄、辣椒、巧克力、牛肉等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等。

可见,认识、理解自己的情绪,养成自我管理情绪的习惯,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就会每天充满幸福和欢乐,我们的青春岁月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更加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学的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的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沃建中,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J].应用心理学,2003(2).

[6]王庄林.情绪管理五步骤[J].心理与健康, 2009(6).

[7]徐志芳.中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5(11).

[8]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3).

[9]师曙光.情绪管理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 2006(3).

[10]田星.排除学习中的不良情绪[J].今日中学生, 2002(28).

[11]霍廷菊.采取有效办法,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J].企业家天地, 2005(7).

[12]杨明.中学生情绪表现及调节方法[J].宁夏教育, 2004(3).

[13]杜好强.中学生情绪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22).

[14]张曦艳.浅谈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J].广西教育, 2004(14).

[15]肖秀英.教师如何指导中学生调节不良情绪[J].中国教师, 2006(10).

[16]王卫玲,刘明.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探讨[G]//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注释】

[1]覃鸿举,重庆市巴蜀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