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与启示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操作是探究型科学活动的灵魂,幼儿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的,因此,实验设计的好坏与否非常关键。符合幼儿的学习特征,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原则。接下来“针浮起来”的实验通过媒体呈现,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幼儿获得的体验肯定没有自己亲自参与“硬币小水池”来的深刻,在这之前提出“水的张力”概念,幼儿自然就不会很理解了。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感受和了解水的张力现象。体验水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2.提高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的科学习惯。

重点:初步感受和了解水的张力现象。

难点:在实验中,能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细心操作。

活动目标的确立比较科学、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重难点通过媒体演示、操作探究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案例分析

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设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现一一加以分析:

1.关于引题

引题必须要趣味、浅显、生活化。可能我们会认为水黾的视频很精彩,在大自然中,有这样一种生物可以依靠水的表面张力在湖面上行走捕食,多神奇啊!可幼儿不那么认为,他们觉得它或许只是浮在水面上,或者水面上有木板、有水藻,可以让它承载;又可能它的腿够长,可以踏到水底,如此种种,孩子们认定是有许多他们自己猜得到的原因,就是不认可这是很稀奇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这个现象不熟悉,没有经历过探索与观察。如果老师花费很多的口舌去说服,我认为不如直接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与现象,直接引发幼儿的原有经验,抓住幼儿的眼球。

2.关于猜想与记录

科学实验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判断力,让他们的实验更加有目的性,经常会设计一个猜想的环节,但不是每个实验活动都有必要采用,幼儿对于没有经验的事物,他们的猜想是毫无依据的,比如不知道一滴水在硬币上会占多大面积,盲目猜测在硬币上可以放几滴水,于是他们有的说“4滴”,有的说“100滴”,更有甚者说“1000滴”,仿佛在比拼谁会数的数字大,这样的猜想偏离了正常的意义,没有必要。记录,通常记录是幼儿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做个记载,为接下来的总结交流作凭证,因此要根据具体活动的目标来确定记录的内容,设计记录表格。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科学习惯,允许他们在尝试失败中获得发展,因此,要根据目标设计让他们可以多次记录的表格,比如一元的硬币上,第一次几滴?第二次几滴?第三次几滴?逐渐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而不是只有一次机会,只记录一次,也没有必要分别将一角与一元的容水量进行比较。

3.关于实验

实验操作是探究型科学活动的灵魂,幼儿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的,因此,实验设计的好坏与否非常关键。就本次活动而言,首先选择怎样的实验,让幼儿可以直观感受到水的张力现象呢?我在活动中选用了“针浮起来”的实验,实验中的针在纸的帮助下,更好地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浮在了水面上。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化的,他们认为那是纸托起了针,看来这种容易造成幼儿误解的实验是不能采用的。我们发现在幼儿们的经验中,荷叶上的露珠,是最常见的,可否根据这个来设计实验呢?我们可以提供防水纸张、防水的布匹,让幼儿尝试,发现这些材料和荷叶一样会把水凝结起来。因为防水的材料本身就是有增大水的张力的作用,但是如果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多样性,我们提供的是各种各样的纸张(如教本所示),那么幼儿们会发现有许多纸的上面是不能形成水珠的,而是容易渗水的,让孩子们可能会误以为水有的时候是没有张力的,事实上水的张力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幼儿们一旦产生了误解,就会对接下去的活动造成障碍,因此,这样的实验也不宜采用。“硬币小水池”实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让幼儿进行探索,感受水的张力现象,幼儿们都能够通过实验的直观结果获得。首先,怎样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设计与活动有关,有推动作用的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如何发挥实验环节的最大效率。幼儿在做硬币实验的时候,可能对药水瓶的出水量没有控制得很好,没等水滴垂直落下,就直接拿药瓶口的一点点水去擦硬币,造成出来的水滴数很多,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建议不要早早收场,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幼儿多试几次,多几次实验,提高自己操作科学性的机会,从而完成活动的难点。这样的话,第二个小组实验就可以不安排了,不要认为环节越丰富,越多样就好,如果有的目标可以依托一个实验来完成,就没有必要增加新的实验。

(二)案例启示

1.要了解幼儿

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了解幼儿的逻辑特点。符合幼儿的学习特征,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原则。在设计时,教师应“稚化”自己的思维,有意识地退到与幼儿相仿的思维水平知识经验,用“心理换位”,使教案中呈现的教学思路贴近幼儿的实际。本次活动的导入环节就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幼儿的经验,幼儿学科学最好调动各种感官,唯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印象深刻的。接下来“针浮起来”的实验通过媒体呈现,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幼儿获得的体验肯定没有自己亲自参与“硬币小水池”来的深刻,在这之前提出“水的张力”概念,幼儿自然就不会很理解了。因此,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活动。

2.要思考每个环节的关键价值

活动环节的设计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有效地环节设计应该是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凸显情趣,富有挑战。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设计每个环节时,都要明确其价值和意义,让每个环节都达成有益的目标,为活动的大目标服务,使活动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盲目追求环节的丰富多样化,新颖有趣,是不可取的,比如本次活动,明明一个实验可以解决难点,非要再安排一个小组的实验,美其名曰“培养合作能力”。这种表面的整合性,却不一定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也不一定契合活动的目标,因此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未必理想。

3.重复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幼儿们不熟悉的新的概念,重复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重复就是力量。”不光学习语言是这样,学习一些新的科学名词也是这样,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们由一开始对“水的张力”这个名词很陌生到后来能够熟练地说出,就是因为教师反复地在问他们。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是适合幼儿的。

(张琛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