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新课标中如何充分发挥物理课堂实验的作用

在新课标中如何充分发挥物理课堂实验的作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如何安排课堂实验和教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我认为,虽然上述实验都是有关大气压的实验,但每个实验的具体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实验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例如,“大气压”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它,就要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给他们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才有利于形成概念。这里以“二力平衡”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我是怎样运用便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的。

新课标中如何充分发挥物理课堂实验的作用

焦丽若

铜川市耀州区陈家山矿中小学校,陕西 铜川 727100)

【摘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深深体会到新课标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积累,轻思维的训练;忽视个体差异,不注重因材施教;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重结果轻过程等。对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对于广大物理教师来说,只有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内涵正确解读,明确新课标的基本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确保新课标的较好实施。

【关键词】课堂 试验 作用

一、课堂实验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每一个实验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课堂的每一个实验都必须目的明确,措施得法,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启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用科学抽象地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或导出规律,才能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何安排课堂实验和教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我的体会是:课堂实验的方式和做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在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大体采用如下几种不同的实验方式和方法。

多个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同一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和推理,建立概念或导出规律。

一堂课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时,必须明确每一个实验都要有它的具体目的,必须是实验内容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并为教学目的、要求服务,从而安排好实验的程序和实验的方法。首先把直观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直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的现象,得到应有的结论。同时也把直观材料和学生所获得的鲜明印象作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支柱,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阶段发展。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例如,《气体的压强》这一节,课文和练习题中安排了几个实验。另外我还补充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每做完一个实验,都要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最后引入规律性的东西。

(1)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并作为引导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让学生观察《广口瓶—熟鸡蛋》实验,剥皮的熟鸡蛋比瓶口大,浸过酒精的棉花先在瓶中燃烧后,马上把熟鸡蛋放在瓶口,鸡蛋很快掉入瓶中,也证明大气存在着压强。

(3)我增加了《玻璃管—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橡皮薄膜扎好,在另一端将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去,可看到塑料薄膜向里凹,改变塑料薄膜所对的方向,橡皮薄膜的凹向不变,这个实验表明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

(4)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向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为了生动形象,可以让两个学生用力向两边拉,结果半球拉不开;教师把管子上的开关打开,让空气进入,学生很容易就把两个半球拉开了。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并指出:抽出空气后的马德堡半球,两个同学拉不开,究竟用多大的力才能打开呢?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活跃状态,迫切需要理解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出下一个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大气压强的值)。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把教学内容逐步引申,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因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很自然地跟随教师的演示实验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5)让学生做课后习题,通过课堂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后,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初步训练,学会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加深理解、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

我认为,虽然上述实验都是有关大气压的实验,但每个实验的具体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实验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只有紧密地配合教学内容,明确每个实验的具体目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究竟一节课的演示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这要根据课题的特点来确定。有些概念或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不用较多的演示实验不足以形成概念或导出规律,这时演示的实验就要多选几个典型性的实验。例如,“大气压”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它,就要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给他们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才有利于形成概念。至于一般的课题,精选一个或两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演示实验就行了。必须指出,通过演示实验,还应该注意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认为,如果缺少必要的演示实验,缺少感性认识,不利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而过多不必要的演示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课堂实验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堂实验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式、边讲边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预习指导等。下面我就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进行举例。

采用边引导边分析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导出规律。

过去在物理教学中常以教师演示和讲解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深,尤其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作用不大。而新课标要求突破学科本位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上变灌为导,学生在学习上从以看和听为主变为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为主,使学生由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里以“二力平衡”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我是怎样运用便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的。

(1)先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

(2)进而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测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小盘里砝码的重量,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才平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常不够细致,回答也不全面,往往轻率地、简单地就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总结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教师不要给予纠正他,而是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此时两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并不平衡。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二力的作用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物体发生转动。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又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的分析、比较,自己发现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在这里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把学生应该知道的规律,定理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索、动脑思考总结,得出的规律。

总之,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