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淘尽黄沙始见金

淘尽黄沙始见金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勤劳的性格。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除具有上述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性格特征外,又由于他们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结果显示,苗、布依、侗三个民族的大学生人格特征相似性较大,他们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性格上的差异较显著。

第二讲 淘尽黄沙始见金——性格的形成

本讲概要

★影响性格形成的几种因素

性格作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从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从其他一些人对个人的反应中,从一个人对其他一些人的反应中,从个人对社会作用的发展中,从一个人根据自我概念把这些社会作用内化过程中产生的。

机体状况

性格并不是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但它确实存在生物根源。初生婴儿只是作为一种有机体而生活着,在此基础上,才发展成社会的人。人的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如身高、体重、体形和外貌等体格特点对人的性格也起重要影响。人的体格是否符合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受到社会的赞许还是受到轻视,都会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如一个儿童具有社会所不中意的体格时,这可以影响别人对他的反应,有可能受到同伴的轻视和社会的排斥。如果一旦他接受了社会评价,把它内化,并容纳于他的自我概念之中,这种社会评价就开始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而影响他的行为。他会感到要按照社会的需求而行动,从而他便接受和内化了这些社会期望,这就是社会通过个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一个人可能做什么或希望他做什么和如何做。

金玉良言

长相是父母给予的,而良好的性格会使我们受益终身。

体格上的各种变化,不论是否限制或增进一个人的能力,但他们总会引起社会上的一些期望,并要求个人实现这些期望。

一些研究指出,符合社会上所赞许的体格标准的人,比体形不太理想的人会受到社会更多的赞许,能更好地顺应社会,人格和情绪上的问题也较少。

J·M·索里等人把“外貌好”和“外貌较差”的两组女孩加以比较,发现后者不论是对她们自己还是对别人,多持否定态度,她们通常是用特有的消极方式去反应外部世界的倾向,对社会情境的反应更为明显,她们都不喜欢参加同年龄的年轻伙伴所喜欢的大多数活动。她们不愿突出自己,不愿出头露面,不愿当领导。可见,社会排斥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愧不如人的自我概念已植根于她们的性格之中,并强有力的影响着她们的行动。

当然,在体格方面不被社会赞许的人,并不都会形成自卑或自愧不如别人的消极性格品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影响,不接受生理机能受社会排斥的影响,他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偿自己的不足。这些人不因社会评价不佳而改变自己的意愿。他们充满活力为社会做奉献,成为坚强而有作为的人。

名人名言

一个健全的家庭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武者小路实笃

家庭因素

帕金斯曾点破了家庭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他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这说明,家庭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一个物质环境,也是“精神环境”。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儿童

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家庭中,通过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领会着自己在物质生产和消费关系以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逐渐形成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的教育场所

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婴幼儿个性发展影响很大,儿童不仅体验着由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影响,萌发着个性特征,也为今后个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亲子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儿童不断地得到丰富的言语刺激,会促使他们的智力和人格迅速而多方面发展。研究表明,不同阶层的家庭,母亲所用的言语内容和质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文化水平比较低下的家庭中,使用语言的不准确,词汇贫乏,甚至经常使用一些粗鲁的语言,造成儿童智力发展迟缓,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品质。

母亲和自己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的过程

母亲依据孩子反应状态的反馈决定着对孩子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反馈活动越多,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越有力。

母亲给予的丰富刺激,在满足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进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没有受到母爱教育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从许多长期住院或受保育院养护的儿童中发现,由于缺乏适宜的爱抚和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他们在性格发展上受到不良影响。智力和言语的发展都较迟缓、情绪淡薄、表情呆板、执拗、消极、冲动、乖僻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之为“母亲养育的剥夺”。即与母爱被剥夺的同时,感觉刺激和探索行为也被剥夺了,因而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不能低估,其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出生以后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家庭度过

父母的一言一行,整个家庭的气氛,育儿方式等。总之,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向儿童渗透,影响着儿童身心发展。儿童在家庭中不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也培养性格。他们在家庭中既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儿童早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的一些认识和行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就难于再出现。儿童如果脱离母爱或人际交往的时间太长,就不容易再恢复。家庭应该担负起儿童在“关键期”的学习和教育问题。

◆性格的形成是有连续性的,后期的发展离不开早期的影响

儿童早期所具有的某些品质可能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健全的早期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建议

小朋友们,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别忽视了自己良好性格的培养。

学校教育熏陶

学校是通过多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场所。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反映。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性格。在性格形成中,学校比起其他社会环境更具强有力的影响。

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着学生习惯于有明确目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培养坚毅、顽强的品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组织性和纪律性。学生通过系统知识的学习,了解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也有助于科学世界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专家指导

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品质。

民族因素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劳动中积累了对大自然斗争的丰富经验,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历史上和现在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最早使用温度计、风向器、量雨器、地震仪、指南针、里程仪、潜望镜等生产与交通科学计量器的国家;修建了举世无双的,为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史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大运河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勤劳的性格。这种勤劳、勇敢、坚韧、智慧的优良性格特征,正在为中华儿女发扬光大。

不畏强暴、勇于进取

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进取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也表现在无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了救国救民,战胜邪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方面。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

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品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除具有上述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性格特征外,又由于他们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张迪然等曾用MMPI(多相人格测验)对贵州地区汉、苗、布依、侗族24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苗、布依、侗三个民族的大学生人格特征相似性较大,他们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性格上的差异较显著。

杨征等用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三个民族的16岁~19岁的519名男青年进行施测。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被试的人格特征表现出显著外倾,哈萨克族更为突出。

民族的文化是由该民族的成员创造的,而现存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该民族的民族性格。

青少年生活在由某一阶段、阶层、群体以及在一定社会历史所特有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价值观等所构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校、家庭、个人的活动接受它的影响,逐渐形成个人的性格。

金玉良言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各因素联系作用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起作用。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有人把多种因素归纳为三种,即主观因素(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生活);行为因素。他们认为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人的身心各种要素与环境形成一个无法解开,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在起决定作用。其要点如下:

环境内的相互作用,指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由个体以前接触的情境成为个体行为的机能,并以此为基础而发生作用。

人对环境的影响,个体行为机能来自于环境,但个体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并不是都强加于人,人对大部分情境是靠个体选择。这说明人在接触环境的同时,也对它加以影响。

既不是人,也不是环境决定个体的特定行为(即人格),而是环境因素与人的因素在相互联系中起决定作用。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所产生的相对影响,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行为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环境对行为产生绝对的强制作用,有时人的因素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调节者。

研究表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如体罚打架的儿童,可能由于父母的体罚方式无意中提供给儿童如何打人的模式,而使他们的打架行为变本加厉。再比如,儿童从电影或电视中看到攻击性行为,虽然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最终受到处罚,但这时的儿童已学会了不良行为,只不过是抑制了这种行为而未得以表现,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它就会出现。

实验也表明,亲和行为也能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和关心他人方面,父母亲和他们的孩子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班杜拉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向儿童提供学习的楷模,使儿童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做出范例中的行为。

主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者在充分肯定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积极地参与。班杜拉指出,人接受环境影响是同时由四个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

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能够得以实现所必需。

保持过程,是把观察到的信息以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头脑中。

动作再现过程,这是在动机推动下,把保持的表征转化为外在行为。

动机与强化过程,习得的行为的再现和榜样行为相对照,逐渐调整行为,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综观有关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至少有下面一些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可供思考。

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

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影响。

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各种相互联系对人格起作用的诸因素,在不同场合起相对独立作用的可能性。

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复杂性。在实践中,通过直觉接受现实影响过程;依据主体需要对信息识别和选择的过程;原有的人格模式和新信息的统合过程;全过程的自我调节机制。

你至少可以知道

人的体格对性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对性格形成最具影响力

影响性格形成的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