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热点”

寻找“热点”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他来说,主动示好是激发他攻击性的“热点”,而当被同龄人讥笑或者被成年人警告和惩罚时,对他的影响仅仅是让他在威迪科的同龄人中合乎规范。安东尼和吉米完全不同:吉米与同龄人能相处得很好,但是,无论成年人是惩罚或者表扬他,吉米与成年人相处时总是存在着一个高度敏感的“热点”。尽管吉米和安东尼这两个男孩总体的攻击性水平是相似的,但是他们的“如果-那么”模式告诉我们,他们有着独特的、完全不同的“热点”。


寻找“热点


观察者们在这个夏季项目中记录了这些孩子在同一种情形下(如吃饭时)与其他孩子的互动情况,杰克、佑承庄田和我重点分析了孩子们由热系统导致的消极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数涉及语言或身体上的侵犯,而这也是孩子被带到这个夏令营来的原因。


在孩子们进行串珠子活动或游泳时,只要事态进展顺利,通常不会激发强烈的情绪冲动。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故意毁坏了另一个孩子努力建造的塔,或者对另一个孩子共同建造塔的友好邀请进行侮辱或者取笑,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被激怒。这些引发强烈情感的事件被称为“热点”,为了验证激发孩子攻击行为的热点心理情境,研究者们首先记录了这些孩子的一般情况,即询问工作人员和孩子们自己,让孩子们自发地谈论对彼此的印象,再让工作人员谈论他们对孩子们的印象。较小的孩子常用数量形式的词描述他人:乔“有时”用脚踢其他孩子、打营地其他学员以及大声喊叫;皮特“总是”与别人打架。然而,营地顾问和年龄较大的学员们在描述时会依据观察时事件的具体情况,即将各种特定的激发强烈情感的人际互动情况融入引发热点事件的背景。“乔总是生气”是第一次的描述,但是经过很多次后,学员们开始明确说明激发其情感爆发的具体情况:“孩子们嘲笑他的眼镜”或是“当他处于不想社交的状态时”。


在威迪科夏令营常见的社交互动中,把这些“如果-那么”描述作为研究导向的研究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每个孩子的具体行为。研究团队共研究了五种情境:三种消极情境(同龄人的嘲笑、挑衅及威胁;成年人的警告和惩罚;暂停社交行为)和两种积极情境(成年人的表扬;同龄人的友好社交行为)。在这五种情况下,每个孩子随着这些情境而发生的社交行为(如语言攻击性行为、身体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都会被记录。按照同样的模式,在持续六周的营地生活里,这个记录提供了每个孩子在平均约167个小时里在这些相同的情境下经常重复并被直接观察到的社交互动的具体情况。这些观察记录前所未有,并由此得出两种不同类型的预测,这两种预测类型反映了人性、天性与行为倾向的表现方式的不同假定:跨情境的人格一致性和人格的行为特征。


1.经典且在直觉上就具有说服力的人格特征的跨情境性假设认为,对于某个特定的社交行为(比如攻击性行为或过于小心谨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性。如果我们从观察中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我们就能够预言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回想那些曾经经常出现在报纸头条而如今已经门可罗雀的公众人物,我们期待能出现一个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低调谨慎的明星。同样的,我们也期望在威迪科夏令营里有很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其他很多不同场合下也会出现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即在不同的场合中表现好的孩子一直表现很好,表现不好的孩子则一直表现不好,这就是所谓的跨情境的人格一致性。

2.相比之下,假设我们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的社交行为并不是由具有稳定性、广泛性、一致性的表现方式的人格特性所产生的,而应该是这样的:基于我们如何感知不同的情境——我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期望和目标,特定情境中所参杂的过往经历,特定情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特定情感,我们在应对特定情境时所拥有的资历、计划、技巧以及情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与价值等,我们会做出细微的辨别、调整,正是这样一种能力产生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交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某些特定场合下,甚至具有强攻击性行为特征的孩子也会依据特定情境的意义而产生差别性攻击行为。他的热系统会产生让其生气的预兆,然后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引发他的攻击性行为——这个情境是他特有的引发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危险区,我们把这种基于特定情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称作人格的情境行为特征。

“吉米”和“安东尼”是为参与威迪科夏令营研究的孩子们取的虚构名字,他们的行为就是揭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很好的例子。你可以在下面的图15-1中发现五种不同类型的心理学情境中的吉米和安东尼的“如果-那么”特定情境行为特征。



图15-1“如果-那么”条件下的特定情境行为特征


图15-1反映的是在六周的营地生活中,每个孩子分别在五种情境条件下语言攻击性的强弱水平。图中数值为0的水平线表示的是参加夏令营的所有孩子在每种情况下所展现的攻击性的平均水平。弯曲的线表示的是吉米和安东尼偏离平均水平的不同模式。研究人员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引发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危险区:在这个特定场合下的攻击性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同龄人在同样场合下的攻击性程度,这里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指语言攻击性行为,这是对下列言辞的一种委婉说法,比如“你去死吧”“你戴眼镜的样子看上去真蠢”“你个死变态”,同时加上通常使用的下流语言和相关手势等。


当把吉米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你会发现在他被成年人警告或者惩罚时,他会极具攻击性。事实上,无论成年人做了什么,甚至是对吉米很友善或是表扬吉米时,他也比同龄人对成年人表现得更具攻击性。当成年人用惩罚来威胁吉米时,他会变得更加疯狂。然而,当吉米与同龄人在一起时,甚至是面对同辈的嘲笑和挑衅时,他反而表现得不具有异乎寻常的攻击性了。


相比之下,当一位同龄人善意地接近安东尼时,他会比营地里其他孩子具有强得多的攻击性。对他来说,主动示好是激发他攻击性的“热点”,而当被同龄人讥笑或者被成年人警告和惩罚时,对他的影响仅仅是让他在威迪科的同龄人中合乎规范。即使很多人在控制攻击性冲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当同龄人对他们很友善时,他们也不可能变得极具攻击性。安东尼是个特例:当人们努力对他友善时,他的攻击性反而会达到最大值。这已经成为他为自己创造一个痛苦世界的惯例。安东尼和吉米完全不同:吉米与同龄人能相处得很好,但是,无论成年人是惩罚或者表扬他,吉米与成年人相处时总是存在着一个高度敏感的“热点”。


尽管吉米和安东尼这两个男孩总体的攻击性水平是相似的,但是他们的“如果-那么”模式告诉我们,他们有着独特的、完全不同的“热点”。一旦发现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这些“热点”的意义以及这些“热点”能说明什么。因为“如果-那么”模式倾向于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表现出来的相同或相似的“热点”激发因素均保持稳定,所以标识出它们便可以让我们预言人们在未来的相似情境下的行为,发现每个人的弱点,这可以指导已有的心理治疗和教育方案,以便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