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疑,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质疑,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告诉我,学生正是通过质疑,学习心理上的矛盾得到了比较及时的解决。也正是这样,随着学习心理矛盾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高,他们的学习也就日益向纵深发展。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自问自答、互问互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的天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三、质疑,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也就构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矛盾。这些矛盾一开始较多的是以内部语言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质疑教学,就是诱导学生将这种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自己的疑问、心中的矛盾说出口,以求真正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告诉我,学生正是通过质疑,学习心理上的矛盾得到了比较及时的解决。也正是这样,随着学习心理矛盾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高,他们的学习也就日益向纵深发展。

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一年级时识字教学“三问法”,即问生字的构字特点(结构、部首)、问记字方法、问有否疑问,激起了学生对识字的极大兴趣。自问自答、互问互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的天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们为了能够问出水平,能够说出最佳的识字方法,课前,积极准备,课内,踊跃发言,相互竞争、相互补充;课后,他们还会聚集一起“说三道四”。他们学了《小鸡小猫》,会问:猫、狗、鸡都是动物,为什么“猫”和“狗”字是反犬旁,而鸡字是鸟字旁?学了“逸“字,有学生这样记:嫦娥抱着玉兔在月宫里翩翩起舞,真是飘逸秀美。学了“黝”字,有学生这样记:黑夜里,虫妈妈生下了一条幼虫,幼虫黝黑黝黑的;也有学生这样记:有一个黑人生了一个皮肤很黑的幼儿。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对学习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似乎是游戏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汉字的构字特点和识字规律,而且较快地提高了思维质量。

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爱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无数次求问并不断地得到解答中获得知识,逐步成长的。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天性,阅读教学中,我基本以“‘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组织教学全过程。就是说,让学生围绕“自学卡”,根据单元目标,根据课后要求,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自学,自学中自问自答并存疑;进而组织课堂教学,交流各自所学,解决各自所疑。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喜欢,因为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会自觉地在自学卡的“字词库”里为自己增添一些词汇;会在“信息角”上摘录自己在读书瞬间获得的信息;会在“储蓄罐”里存入一些语言材料、知识小品;会在“试验田”试一下身手;更会在“询问台”上记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避免了教学中的许多无效重复,把时间用在了“刀口”上。因为,教学从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开始,起点比较高。能够做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不讲或者少讲,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或者说对于一些新的知识点,可以在质疑、释疑中讲透辩明深入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它不再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设计练习,学生操练。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质疑,让原本爱问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多问深究,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带着教材走进课堂,他们更多的是带着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疑惑走向老师、走向同学。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思路随之拓宽,思维随之深入,创新的火花也随之碰撞、迸发。一句话,如此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将近五年的质疑教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各方面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同时,也让我自己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有了新的思考,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送给学生,让学生做名副其实的课堂主人。

参考资料

1.《朱作仁语文教学文集》,部分篇章。

2.《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有关朱熹教学理论的章节。

3.《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松江区高、中级教师学习资料》、《上海教学研究》,1998年各期的有关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