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山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

关注山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内地质灾害隐患隐蔽性强,构造控灾明显,但构造未查明,岩层陡倾,结构面发育,是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应该多手段、多方法联合调查,确保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烟家沟滑坡”发生后,我站拟定了开展“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项目的建议书,尽快开展此项工作,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早期识别,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范立民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形成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识别难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山区地质灾害隐患难以识别的客观因素及危害性。区内地质灾害隐患隐蔽性强,构造控灾明显,但构造未查明,岩层陡倾,结构面发育,是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应该多手段、多方法联合调查,确保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

关键词:地质灾害;隐患点;构造控灾;秦巴山区

0 引 言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个缓变过程,每一起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地质条件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有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难以察觉的特点,因此,许多地质灾害发生后,我们才发现“测者未滑,滑者未测”(刘传正,2015),这些已经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一直未列为监测对象,而造成重大伤亡。

2015年8月12日凌晨0点30分,陕西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发生一起特大型滑坡(以下简称“烟家沟滑坡”),造成65人死亡或失踪,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分别做出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防止发生次生灾害,举一反三,确保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烟家沟滑坡”发生后,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该滑坡点未识别出来,属于“滑者未测”地质灾害点之一。

因此,分析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特点,研究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实用价值。

1 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特点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隐蔽性、复杂性、难识别性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范立民等,2004),在以往的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难以识别,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隐蔽性强:秦巴山区山大、沟深、林密,地层出露少,在茂密的森林中识别滑坡隐患自然有很大的难度。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度几乎达到了95%以上,除道路、工矿场地等场所外,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只在沟谷中出露岩层。

(2)构造控灾明显: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对滑坡、崩塌类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烟家沟”滑坡就是一个典型实例,但秦巴山区部分区段地质构造研究程度低。如“烟家沟滑坡”体的中下部,发育一条断层,但在未滑动前,断层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山沟中,地表没有明显的标志,很难识别,一旦缓变过程加快,就可能形成灾难性滑坡。

(3)岩层陡倾,结构面发育:秦巴山区陡倾岩层随处可见,并存在弱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在长期降雨入渗条件下,形成了极易“滑动”的滑床。如“烟家沟滑坡”区岩层倾角高达52°,高陡的急倾斜岩层,顺层滑动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滑动面”正好是两套地层的不整合面,上部是震旦系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中等,直接出露地表,可接受降雨缓慢入渗、浸润而饱和。下部是寒武系碳质页岩、板岩,岩石致密不透水,形成良好的隔水底板,区域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界面附近有一层黏土岩,饱和含水。上部白云质灰岩含水,下部板岩隔水,岩层陡倾,一旦上部“滑坡体”或地层界面处含水饱和,加之断层错断的重力拉动,自然会滑动,形成滑坡。在人口集中区,如果没有及时避让,成灾就很难避免!

作者简介:范立民(1965—),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498518851@qq.com

(4)影响因素复杂: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不仅受到地层倾角、岩性、岩层组合特征、断层、地形地貌、降雨等自然因素控制,还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尤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工程活动不断加强,许多地质灾害点会活化,成为隐患点,一旦外界因素加剧(降雨、开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

2 山区地质灾害调查问题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绝不是拿着地质锤、照相机去走走看看,圈定几个滑坡点、泥石流沟就了事,而要下工夫做好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查明地层发育规律、产状、岩性、地下水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尤其查明高陡山区断层、断裂的分布、力学性质、规模及与岩层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体的稳定性,划分稳定性分区,找出滑坡、崩塌的隐患点。也许,这些隐患点几百年都是稳定的,但这几百年或许就是缓变的量变过程,而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好遇到了它的质变时刻。因而,很有必要查清所有隐患点,否则“烟家沟滑坡”也许不是最后一次。

如何查明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大地质灾害调查的投入,没有投入,自然不可能有高精度的工作成果。过去几年,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每个县(区),或每个隐患点,投入也许还很不够,“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显然无法适应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秦巴山区;其次,采用“多兵种”的作战方式,遥感地质、区域地质、基础地质、测绘、构造地质、地质灾害、数学地质等领域的工程师都要参与,要通过“烟家沟滑坡”去“举一反三”、突出重点,要对重大隐患点一一识别,一一落实监测责任,该搬迁的搬迁,该治理的治理,该避让的避让。在人员集中地带(村镇、工矿、工地),不仅要强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还要加强教育投入,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和应急避险知识、逃生路线,才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3 结 论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形成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识别难的特点,因此只有加大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的投入,加强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技术创新,查明所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建立重大隐患点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公众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才能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烟家沟滑坡”发生后,我站拟定了开展“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项目的建议书,尽快开展此项工作,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早期识别,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44-48.

刘传正.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中两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3):1-2.

彭建兵,马润勇,席先武,等.区域稳定动力学的应用实践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史兴民.公众对煤矿区地质灾害的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J].灾害学,2015,30(1):157-160.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殷跃平.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4(4):5-8.

张茂省.地灾调查评估是移民搬迁的关键[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